您的位置:首页>>书法字典>> 历代书法>> 魏晋>> 王羲之《丧乱得示二谢帖》(2)书法欣赏

王羲之《丧乱得示二谢帖》(2)

作者:王羲之 书体:行草 2014-12-07 11:55:57

标签:王羲之,二谢帖,得示帖,丧乱帖

王羲之《丧乱得示二谢帖》

《丧乱帖》八行、《二谢帖》五行、《得示帖》四行,共一纸。日人有总称为《丧乱帖》者。日本学者内藤乾吉称:此帖用纸类似白麻纸,纵向有条纹,系用双钩填墨法所摹。在第一行末“之极”右侧,有“僧权”二字左半部分押署。《二谢帖》的第二行末,“再行”右侧,有一“珍”小字押署。“珍”即梁朝鉴赏家姚怀珍。此帖右端纸缝处,钤有“延历敕定”朱文御玺三处,钤印的形式与《孔侍中帖》同,中间一玺中正,上下二玺右斜,显示曾为日本桓武 * 内府所藏。日本《 * 墨宝集》载:“此幅久藏御府,后西院 * 崩后,购于尧恕亲王。亲王为妙法院教皇,经该院保存至今,后献为帝室宝藏。”

此帖在日本流传了一千三百多年,被视为国宝,为中国书法界所知不过百余年。清光绪十八年(一 * 二年),杨守敬首先摹勒于他的《邻苏园帖》,墨迹印刷品的传入,则在一九三四年以后。

此帖提及的“先墓”及其“修复”事,今人王玉池推定先墓在洛阳,其修复之事,在永和七八年,也不排除在永和十二年桓温收复洛阳时。韩玉涛认为先墓在琅邪,修复之事,在永和十二年八月。刘涛根据此帖书风与《十七帖》距离较大,认为可能是王羲之五十岁(永和八年)左右所写。

此帖用笔挺劲,结体纵长,轻重缓疾极富变化,完全摆脱了隶书和章草的残余,成为十分纯粹的行草体。书写时先行后草,时行时草,可见其感情由压抑至激越的剧烈变化。

韩玉涛《王羲之〈丧乱帖〉考评》一文,说此帖不可及处有四:第一,这本身就是一篇优秀的杂文;第二,此帖字势雄强,是右军真面目,是真正的右军风骨;第三,《丧乱帖》兼备雄强和惨淡之美;第四,此帖表现了由行入草的完整的过程。因此,《丧乱帖》是一件难得的珍品,是王羲之最有代表性的末年之作,远胜《神龙兰亭》。

王羲之《丧乱帖》行草,摹本,白麻纸。纵28.7厘米。8行,62字。《丧乱帖》面目近于《频有哀祸帖》,然转折更为圆活流纵,字侧仄更甚,墨色枯燥相间而出,至纸末行笔更为快疾。可以想见作者当时啜泣难止、极度悲痛之情状。释文: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 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首顿首。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王羲之书法,可方便查询。

0
纠错

王羲之书法欣赏:

猜你喜欢:

  • 西晋隶书碑刻《齐太公吕望表》又称《吕望表》,西晋太康十年(289)三月十九日刻。碑阳20行,每行30字,有竖行界格,碑阴21行,字有漫漶,碑
  • 《始平公造像记》,全称《比丘慧成为亡父洛川刺史始平公造像记》。北魏太和二十年(498)刻于河南洛阳龙门山古阳洞,是著名的魏碑代表作《龙门二十
  • 王献之小楷《洛神赋》,此本有张廷济道光八年( 1828) 题识,文日: 王大令《洛神赋》,当时用麻笺纸,故神采飞动,论者谓丹穴
  • 北魏《司马昞墓志铭》墨拓(翻刻本) 2张(又1份1张,缺盖)54×57,49×51(盖)cm 国家图书馆藏(备注:上
  • 《大楼炭经卷第七》北魏延昌二年(513),敦煌镇经生张显昌所抄写卷轴《大楼炭经卷第七》,水墨纸本,规格:26 x 381厘米,大英图书馆
  • 龙门二十品之《北海王元详造像记》,全称“北海王元详为母子平安造弥勒像记”。造像记高88厘米,宽42厘米,是元详随北魏孝文帝南伐迁都至洛阳
  • 王献之《不谓帖》,又称《鄱阳一门帖》。拓本。6行,47字。行草书。入刻於《淳化》卷九、《绛帖》卷八、《大观帖》卷九、《宝贤堂》。
  • 法生造像记拓片     简称《法生造像》,《比丘法生造像记》,全称《比丘法生为孝文帝并北海王
  • 【释文】以?有此事比与卿共事每思不以法然欲不可长王羲之《此事帖》,摹本,纸本。3行,20字。草书。铜山张伯英藏。《此事帖》三行二
  • 龙门二十品之《郑长猷造像题记》,造像龛位于古阳洞口上方南侧,共六龛,均为圆券形浅龛。分上、中、下三排,每排两龛,其大小不等。圆楣拱

评论

发表评论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app
下载词典网APP
用手机扫一扫
手机版 历代书法 词典网 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