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文 >> 诗词名句 >>名句:萧萧疏柳枝,嘒嘒残阳暮

萧萧疏柳枝,嘒嘒残阳暮

乾隆秋蝉

名句出处

出自清代乾隆的《秋蝉》

全文:
萧萧疏柳枝,嘒嘒残阳暮
声微渐怯风,翅弱难禁露。
中郎不能辨,士龙差可赋。
度窗引诗思,傍岸迟人步。
惜时尔应切,喻言余所惧。

乾隆诗词大全

参考注释

萧疏

(1) 凄凉的,孤寂的

白云飞雨过南山,碧落萧疏春色闲。——《封神演义》

(2) 清冷疏散;稀稀落落的

瓠叶转萧疏。——杜甫《除架》

柳枝

(1).柳树的枝条。 唐 岑参 《送怀州吴别驾》诗:“ 灞上 柳枝黄,壚头酒正香。” 元 贯云石 《殿前欢》曲:“夜啼乌,柳枝和月翠扶疎。”《红楼梦》第二六回:“不期这一哭,那些附近的柳枝花朵上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 巴金 《抹布集·第二的母亲》:“白的衣服、红的净水瓶、绿的柳枝,我都记得很清楚。”

(2).古乐府曲调名。又称《杨柳枝》。 后蜀 何光远 《鉴诫录·亡国音》:“《柳枝》者,亡 隋 之曲。 煬帝 将幸 江都 ,开 汴河 ,种柳……有是曲也。” 宋 张先 《武陵春》词:“看著娇妆听《柳枝》,人意觉春归。”

(3).词调名。又称《杨柳枝》。盖由乐府横吹曲《折扬柳》演变而来。有三体:(1)单调,二十八字,四句,句七字。平韵。形似七言绝句,声律较灵活,平仄不拘定。 前蜀 牛峤 《柳枝》词五首即用此调。(2)双调,四十字。上、下片各以七、三、七、三字为句。平韵。 前蜀 张泌 《柳枝》词即三、七、三字为句,共三十二实字;另在第一、二、四句之下各加和声(亦称“ 和歌 ”)“柳枝”,共十二虚字,合为四十四字。参阅 清 万树 《词律》卷一。

(4).词曲歌唱时的和声,无义。 宋 朱敦儒 《柳枝》词:“ 江 南岸(柳枝), 江 北岸(柳枝),折送行人无尽时,恨分离(柳枝)。酒一杯(柳枝),泪双垂(柳枝),君到 长安 百事违,几时归(柳枝)!”

(5).侍姬名。 唐 韩愈 侍姬之名。 宋 陈师道 《后山诗话》:“﹝ 韩愈 ﹞老有二妓,号 絳桃 、 柳枝 。”

(6).侍姬名。 唐 白居易 侍姬 小蛮 善舞,腰似柳枝, 樊素 善歌《杨柳枝》,因以为两人的昵称。 唐 白居易 《别柳枝》诗:“两枝杨柳小楼中,嫋娜多年伴醉翁。明日放归归去后,世间应不要春风!” 唐 白居易 《对酒有怀寄李十九郎中》诗:“往年江外抛 桃叶 ,去岁楼中别 柳枝 。”自注:“ 樊 蛮 也。”

嘒嘒

(1).形容星光微小而明亮。《魏书·术艺传·张渊》:“丈人极阳而慌忽,子孙嘒嘒於参嵎。”原注:“嘒,小貌。孙二星,在子东。” 明 何景明 《忧旱赋》:“朝出日之杲杲兮,夕明星之嘒嘒。”

(2).象声词。形容清亮的声音。《诗·商颂·那》:“鞉鼓渊渊,嘒嘒管声。” 孔颖达 疏:“嘒嘒然而清烈者,是其管籥之声。” 朱熹 集传:“嘒嘒,清亮也。”《诗·小雅·采菽》:“其旂淠淠,鸞声嘒嘒。” 孔颖达 疏:“其此君子车服旌旂则淠淠然动,得宜其车马鸞铃之声,又嚖嘒然鸣中节。” 元 赵孟頫 《题耕织图二十四首奉懿旨撰·织·九月》诗:“舍南与舍北,嘒嘒闻车声。”

(3).象声词。蝉鸣声。《诗·小雅·小弁》:“菀彼柳斯,鸣蜩嘒嘒。” 毛 传:“蜩,蝉也。嘒嘒,声也。” 晋 陆机 《拟明月皎夜光》诗:“翻翻归雁集,嘒嘒寒蝉鸣。” 清 黄景仁 《苦暑行》:“千章黝緑披且死,中有嘒嘒蝉声联。” 陈炜谟 《狼筅将军》:“四周寂无人声,只嘒嘒的夜蝉高据在柳树上,鸣着。”

残阳

将落的太阳

残阳如血

乾隆名句,秋蝉名句

0
纠错

猜你喜欢: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app
下载词典网APP
用手机扫一扫
手机版 诗词名句 乾隆名句
词典网 www.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