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部

历史知识

吏部怎么写好看

吏部怎么写好看

名。(1)东汉尚书台始置,称吏曹或吏部曹,改名选,专掌官吏任免考课。三国改名吏部,掌文职官吏任免考选,兼典法制,隶尚书(省),以尚书为长官,或说吏部、考功、定课、比部曹。两晋沿置,兼掌武官选举。南朝定制,置为尚书省六曹之首,以尚书为长,领吏部、删定、三公、比部四郎曹。北魏孝文帝改制后,亦定置为尚书省六曹之首,或说领吏部、考功、南北主客四曹。北齐领吏部、考功、主爵三郎曹,掌文武官吏任兔、考选、爵之政令。麴氏高昌置为八部之首,长史司马为正、副长官。、唐、五,为尚书省六部之首,领吏部(选部)、封(主爵)、司勋、考功等司。隋炀帝增设侍郎一人为尚书之副,唐代增侍郎为二人,司各设郎中员外郎等。高宗、武则天宗时一度改称司列、天官、文部。尚书常由宰相兼任,部务实际由侍郎主持。中唐以后,尚书省各部职渐为宰相、诸使职侵夺,吏部铨选之权日轻。北宋前期,文武选分归中书、审官院、枢密院三班院,仅设吏部事二人,掌注拟县幕职官,京朝官叙章服事。元丰改制后,始掌全国文武官吏铨选、爵勋、考课之政令。设尚书一人,侍郎二人,改审官院为尚书左、选,改流内铨、三班院为侍郎左、右选,各置郎中、员外郎,分掌铨选之政。领吏部、司封、司勋、考功四司,各置郎中、员外郎。辽南面官置,无实际职掌。金置,职掌同宋,但不分四选,不设诸司,置尚书、侍郎各一人,郎中、员外郎各二至四人。元代改隶中书省,掌文官铨选。其初,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员额不定,亦不设诸司。后定尚书三人、侍郎、郎中、员外郎各二人。顺帝至元三年(1337),增考功郎中、员外郎各一人。至正元年(1341)又置司绩一人,掌百官止。明洪武十三年(1380)罢中书省后,直接隶属皇帝,分掌全部文官铨选、考课、爵勋政令。除内阁大学士、吏部尚书由廷推或奉特外,内外百官皆由吏部会同其他高级官员推选或自行推选。设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初领总部、司勋、考功三属部,十三年增司封部,二十二年改总部为选部,二十九年定置文选、验封、稽勋、考功四清吏司及司务厅。清天聪五年(1631)始置,以贝勒掌理部务,设满、蒙、汉承政、参政、启心郎等官。后分参政为左、右,增理事官、副理事官。顺治元年(1644)停贝勒掌部务,改承政为尚书,参政为侍郎,理事官为郎中,副理事官为员外郎。或以亲王、郡王部务,或以大学士领部务,直至嘉庆六年(1801)遂定制以大学士领。置满、汉尚书各一人,满、汉左、右侍郎均各一人。所领诸司沿明制,又置当月处、督促所,各置满、汉、蒙、汉军等郎官,员额不等。宣统三年(1911)成立责任内阁,遂。(2)魏、晋、南北朝尚书省郎曹之一,设郎或郎中,隶吏部尚书,协掌铨选。隋初改设侍郎二人,炀帝改名选部。唐初复为吏部,设郎中、员外郎,为吏部头司。高宗、武则天时一度改称司列、天官。宋初亦置,无职掌。元丰改制后,设郎中、员外郎,协掌铨选及部务。

词语分解

  • 吏部的解释 古代官制六部之一。主管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长官为吏部尚书。位次在其他各部之上时韩愈吏部权 京兆。;; 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吏部拟用左通政。;;清; 张廷玉《明史》 又道改南京吏
  • 吏的字典解释 吏 ì 旧时代的大小官员:吏治。官吏。 旧指小公务员:吏员。胥吏(地方官府中办理文书的人)。 笔画数:; 部首:口; 笔顺编号:
  • 部的字典解释 部 ù 全体中的一份:部分(“分”读轻声)。外部。腹部。局部。全部。部件。部位(位置)。 机关企业按业务范围分设的单位:外交部。编辑部。部队(军队)。 具有统属关系:所部五十人。部下。部将。部属。部首

历史知识推荐:颜师鲁

— 宋漳州龙溪今福建漳州人,字几圣。绍兴进士。历知莆田、福清县,兴修水利,注重民政。历国子丞、江东提举、监察御史,遇事尽言,无所阿挠。淳熙十年为国子祭酒,请讲明理学,使士知廉耻。寻除礼部侍郎兼吏部。十

关注微信公众号:icidian,查询回复:吏部历史

公众号
纠错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评论发表评论

电脑版 历史知识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