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学入仕

历史官职

官学入仕怎么写好看

官学入仕怎么写好看

西周春秋时士的主要入仕途径。《礼记·王制》说:“命乡论士,升之司徒,曰选士。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曰俊士。升于司徒者,不征(征指徭役之征)于乡;升于学者,不征于司徒,曰造士。……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 而升诸司马,曰进士。司马辨论官材,论进士之贤者,以告于王,而定其论。论定,然后官之;任官,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这种对于士的逐级选拔,近人青认为是一种选拔行政官的升格考试,在其所著《中国教育史》中说:“升格考试分作三步,第一步由乡大夫初试,取中了的录入乡学肄业称为秀士。到相当期限,经过复试,取中了的由乡大夫造册报告到司徒,称选士。第二步由司徒初试选士,取中了的升入大学肄业,称作俊士。到相当期限,完成了大学的学科,经过复试,取中了,再奖以荣名,叫做造士。造士即学业造成了的士子,将来候补的官吏。得了造士以后,由教官大乐正报名到天子,经过第三步的选拔,发交司马量材录用,此时则名之曰进士。”又《周礼·地官·乡大夫》:“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指的就是“乡论秀士”之制。“比”是考校之意,也就是乡大夫每三年要考校乡内的学士,选拔出贤德多才的人。孙诒让《周礼正义》引以周说:“乡遂大夫所考学士,必升诸国学,教成而后用之。故注《王制》‘命乡试秀士’云:‘秀士,乡大夫所考有道义者,即以《乡大夫》文言之,明其同也。”上述选士制度不一定完全符合当时事实,其中难免糅合了后来儒家的设想。不过反映了当时仕进出于学的基本事实。与宋人苏轼《养士论》一文中所指出的三代以上仕进之路“出于学”的论断正相符合。

词语分解

  • 官学的解释 1.旧时官府设立的学校。 西周 的国学、乡学, 汉 的太学、州郡县学, 唐 宋 后的太学、国子监、府州县学, 元 后的社学,皆属官学。 唐 元稹 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志铭序:“ 唐 兴,官学大振,歷世之文,能者互出。” 宋 曾巩 江都县主簿王君夫人曾氏墓志:“其夫叹曰:‘我能一意自肄于官学,不以私累其志, 曾氏 助我也。’”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八旗官学:“ 雍正 中,设八旗官学,凡三品。
  • 入仕的解释 入朝作官。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爵国:“士入仕宿卫天子者比下士,下士者如上士之下数。”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议对:“对策者以第一登庸,射策者以甲科入仕,斯固选贤要术也。” 唐 元稹 故京兆府盩厔县尉元君墓志铭:“君始以荫入仕,四仕为 盩厔 尉。” 明 王鏊 震泽长语·官制:“ 汉 初,入仕者不限年,如 刘向 、 陈咸 以八十为郎。”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王文简公补谥:“ 渔洋先

历史官职推荐:稍迁

官员升赏的方式之一。稍迁指同班诸官中略有阶级间的迁陟,汉代以来常散见于史书列传之中。至晋代李重议官, 主张“大并群臣等级, 使同班者不得复稍迁见晋书·李重传。然后世仍有稍迁之制,如明史卷二0九记杨继

关注微信公众号:icidian,查询回复:官学入仕历史

公众号
纠错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电脑版 历史官职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