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沈雷阳

作者:方回 朝代:宋代

赠沈雷阳原文

乃翁辛苦注周易,曾梦神人谈太极。
清泉煮蔬啖粝饭,醯盐酱姜俱不食。
迎霜猎猎纭袍青,映日萧萧颔须白。
自云今代王辅嗣,憔悴形容人不识。
有子有子狂非狂,其名复亨字雷阳。
十五早学张道陵,二十已成费长房。
篆符咒水逐鬼物,朝游燕齐暮衡湘。
信奇喜异世不少,指空说无饶衣粮。
读古人书识道理,定复在陈饥欲死。
不如沈家跨灶郎,恍兮惚兮行怪诡。
村惊郭骇争赠诗,我亦徇俗书此纸。
万事宜假不宜真,往往神仙亦如此。

诗词问答

问:赠沈雷阳的作者是谁?答:方回
问:赠沈雷阳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方回的名句有哪些?答:方回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乃翁

(1).你的父亲。《汉书·项籍传》:“吾翁即汝翁。必欲亨乃翁,幸分我一盃羹。” 颜师古 注:“翁,谓父也。”《汉书·项籍传》:“乃,亦汝也。” 宋 陆游 《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明史·文苑传三·文徵明》:“ 一清 ( 杨一清 )亟谓曰:‘子不知乃翁与我友耶?’”

(2).他的父亲。 宋 朱敦儒 《念奴娇》词:“乃翁心里,没许多般事。” 明 叶盛 《水东日记·玉带生卷》:“ 刘廷美 主事求作乃翁合葬挽辞,以《玉带生》轴为贄。”

辛苦

原指味道辛辣而苦,比喻艰难困苦

辛苦遭逢。——宋· 文天祥《过零丁洋》

周易

简称《易》。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内容包括《易经》、《易传》。通过八卦形式(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河流八种自然现象),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含有朴素辩证法的观点。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过深远影响。

神人

(1) 神仙;道教指得道的人

(2) 才貌出众世上罕见的人

同舍生…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太极

(1).古代哲学家称最原始的混沌之气。谓太极运动而分化出阴阳,由阴阳而产生四时变化,继而出现各种自然现象,是宇宙万物之原。《易·繫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孔颖达 疏:“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2). 宋 代理学家则认为“太极”即是“理”。《朱子语类》卷七五:“太极只是一箇浑沦底道理,里面包含阴阳、刚柔、奇耦,无所不有。” 清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太和》:“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即所谓太极也。”

(3).谓天宫,仙界。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七二:“时路乌足争?太极可翱翔。” 晋 葛洪 《抱朴子·吴失》:“园囿拟上林,馆第僭太极。”《云笈七籤》卷八:“太极有元景之王,司摄三天之神仙者也。”

清泉

清冽的泉水

粝饭

糙米饭。《尸子》卷上:“珍羞百种而 尧 糲饭菜粥。”《南史·梁纪中·武帝下》:“晚乃溺信佛道,日止一食,膳无鲜腴,惟豆羹糲饭而已。”《资治通鉴·唐宪宗元和五年》:“ 迪简 无以犒士,乃设糲饭与士卒共食之。” 胡三省 注:“糲饭,脱粟饭也。” 清 唐孙华 《夏日盛暑贫甚戏作》诗:“菁羹糲饭吾能给,若比 焦先 未是穷。”

盐酱

面粉之类制成的酱。《儿女英雄传》第二一回:“姑奶奶你可不要白费事呀!我不吃。别説锅渣麪筋,我连盐酱都不动,我许的是吃白斋。”

不食

(1).不吃。《论语·卫灵公》:“吾尝终日不食。”《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太后怒,不食。”

(2).指不食之地。 唐 柳宗元 《连州司马凌君权厝志》:“是州之南,有大冈不食,吾甚乐焉,子其以是葬吾。”详“ 不食之地 ”。

迎霜

犹遇霜。谓天寒。 唐 高适 《九月九日酬颜少府》诗:“行子迎霜未授衣,主人得钱始沽酒。” 唐 鲍溶 《客途逢乡人旋别》诗:“牢落岁华晏,相怜客中贫。迎霜君衣煖,与我同一身。” 元 马致远 《汉宫秋》第三折:“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

猎猎

形容风声或风吹动旗帜等的声音

北风猎猎

映日

(1).指阳光。《文选·潘岳<射雉赋>》:“忌上风之餮切,畏映日之儻朗。” 徐爰 注:“言其忌声而畏光也。”

(2).映照着日光。 南朝 齐 谢朓 《秋竹曲》:“从风既裊裊,映日颇离离。”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一:“ 江 南 徐鉉 善小篆,映日视之,书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曲折处亦无偏侧。”

萧萧

(1) 形容马嘶鸣声

马鸣萧萧

萧萧班马鸣。——唐· 李白《送友人》

车辚辚,马萧萧。——唐· 杜甫《兵车行》

(2) 风声

风萧萧兮易水寒。——《战国策·燕策》

风萧萧

(3) 冷落凄清的样子

(4) 花白稀疏的样子

祖父看见了镜里的白发萧萧

今代

现代,今世。 唐 杜甫 《投赠哥舒开府翰》诗:“今代麒麟阁,何人第一功?” 宋 李觏 《袁州州学记》:“今代遭圣神,尔袁得圣君。” 宋 洪迈 《容斋三笔·监司待巡检》:“观此,则是使者与巡检同驛而处,同席而食,至於步行送之登舟,今代未之见也。”

辅嗣

指 三国 魏 王弼 。 王弼 字 辅嗣 。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王长史 叹 林公 ;寻微之功,不减 辅嗣 。” 刘孝标 注引《支遁别传》:“ 遁 神心警悟,清识玄远,尝至京师, 王仲祖 称其造微之功,不异 王弼 。”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 辅嗣 之两例, 平叔 之二论,并师心独见,锋颖精密,盖人伦之英也。”

憔悴

(1) 黄瘦;瘦损

憔悴孤虚。——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形容憔悴

憔悴了许多

(2) 枯萎;凋零

花有点憔悴

(3) 困顿

漂沦憔悴。——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诗

生民憔悴

(4) 烦恼

何苦将钱去买憔悴,白折了五百两银子,又送了五条性命。——《二刻拍案惊奇》

容人

(1) 有意容忍、宽容或宽恕违背传统的社会或道德行为的小事

(2) 对别人采取宽容态度

不识

(1).不知道,不认识。《诗·大雅·皇矣》:“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郑玄 笺:“其为人不识古,不知今,顺天之法而行之者。” 唐 韩愈 《闵己赋》:“行舟檝而不识四方兮,涉大水之漫漫。” 鲁迅 《<集外集>序言》:“连我自己也诧异那时的我的幼稚,而且近乎不识羞。”

(2). 西周 刑法中三种可宽恕的条件之一。指误杀。《周礼·秋官·司刺》:“壹宥曰不识。” 郑玄 注:“识,审也。不审,若今仇讎当报甲,见乙,诚以为甲而杀之者。”

张道

(1).明显的道理。 汉 王符 《潜夫论·思贤》:“苟非其人,则规不圆而矩不方,绳不直而準不平,钻燧不得火,鼓石不下金,驱马不可以追速,进舟不可以涉水也。凡此八者,天之张道。” 汪继培 笺:“张谓张著。”

(2).方言。举动毛躁。 老舍 《骆驼祥子》七:“她是三十二三岁的寡妇,干净,爽快,作事麻利又仔细。在别处,有人嫌她太张道,主意多,时常有些神眉鬼道儿的。”如:稳点儿,别那么张道!

长房

长子身分;长子一脉所传

符咒

道教在纸符上写以咒语,用于作法

鬼物

(1).鬼;鬼怪。《列子·黄帝》:“有一人从石壁中出,随烟烬上下,众谓鬼物。”《汉书·刘向传》:“上復兴神僊方术之事,而 淮南 有枕中《鸿寳》、《苑祕书》。书言神僊使鬼物为金之术,及 邹衍 重道延命方。” 唐 韦应物 《杂体》诗之二:“黄昏窥人室,鬼物相与期。” 宋 徐铉 《稽神录·陈守规》:“馆素凶, 守规 始至,即鬼物昼见,奇形怪状,变化倐忽。” 鲁迅 《集外集拾遗·<何典>题记》:“至于书呢?那是,谈鬼物正像人间,用新典一如古典。”

(2).喻指令人怪异惊惧的事物。 唐 杜甫 《奉汉中王手札》诗:“夷音迷咫尺,鬼物倚朝昏。” 仇兆鳌 注:“夷音、鬼物,厌蛮俗之丑恶。” 宋 范成大 《六月七日夜起坐殿庑取凉》诗:“榱楣共突兀,鬼物相枝撑。”

游燕

同“ 游宴 ”。游乐。《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陛下逐走兽,射蜚鸟,弘游燕之囿,淫纵恣之观,极驰骋之乐,自若也。”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六:“在 王衍 时,二 徐 坐游燕 * 亡其国。”参见“ 游宴 ”。

见“ 游宴 ”。

异世

(1).不同时代。《汉书·王莽传上》:“至於制作,与 周公 异世同符。” 南朝 宋 谢灵运 《七里濑》诗:“谁谓古今殊,异世可同调。” 唐 韩愈 《进士侯喜》:“或日接膝而不相知,或异世而相慕。”

(2).前代;前世。《汉书·郊祀志下》:“王者各以其礼制事天地,非因异世所立而继之。” 颜师古 注:“异世,谓前代。”《文选·张悛<为吴令谢询求为诸孙置守冢人表>》:“正刑则罪非 晋 寇,从坐则异世已轻。” 吕向 注:“言正刑则 汉 魏 之时征伐不为 晋 寇也,若缘 孙皓 之坐,则是远祖应轻也。” 宋 秦观 《题彭景山传神》:“﹝ 彭景山 ﹞年四十不幸丧明……以得丧观之,岂异世有所负耶?”

(3).不同的世间。指阳间与阴间。 晋 潘岳 《哀永逝文》:“思其人兮已灭,览餘迹兮未夷。昔同途兮今异世,忆旧欢兮增新悲。”

(4).指去世在阴间的人。《宋书·何偃传》:“﹝ 偃 ﹞卒官,时年四十六……﹝ 世祖 ﹞曰:‘ 何偃 遂成异世,美志长往。’”《南齐书·王俭传》:“ 俭 年德富盛,志用方隆,岂意暴疾……便为异世,奄忽如此,痛酷弥深。”

(5).后代;后世。 唐 元结 《辩惑》上篇:“是以恶蒙异世之诛,善及子孙之赏。” 宋 周密 《齐东野语·鸱夷子见黜》:“余感其事,故书之以为异世之戒云。” 清 曾国藩 《江忠烈公神道碑铭》:“余既揭其用兵始末,乃并述他行义,声之铭诗,用告异世治国闻者。”

不少

(1).多。《书·大诰》:“天降割於我家不少。” 巴金 《人民友谊的事业》:“但是后来车站上一下子出现了不少的人。”

(2).毫无。《史记·伯夷列传序》:“余以所闻 由 、 光 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

空说

(1).空泛无用之说。《后汉书·段熲传》:“诞辞空説,僭而无徵。”

(2).只说。《易·繫辞上》“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唐 孔颖达 疏:“以作《易》者,本为立教故也;非是空説《易》道,不关人事也。”

古人

泛指前人,以区别于当世的人

识道

(1).识知圣道。 汉 扬雄 《法言·吾子》:“委大圣而好乎诸子者,恶覩其识道也。” 晋 陆机 《叹逝赋》:“感秋华於衰木,瘁零露於丰草,在殷忧而弗违,夫何云乎识道。”

(2).识途。《文选·马融<长笛赋>》:“山鸡晨羣,壄雉晁雊,求偶鸣子,悲号长啸。由衍识道,噍噍讙譟。” 吕向 注:“鸟兽行识其道。”

在陈

见“ 在陈之厄 ”。

不如

表示前面提到的人或事物比不上后面所说的

天时不如地利。——《孟子·公孙丑下》

自以为不如。——《战国策·齐策》

跨灶

(1).本指良马奔跑时后蹄印跃过前蹄印。因以喻指好马,良马。 高士奇 《天禄识馀·跨灶》引《海客日谈》:“马前蹄之上有两空处,名灶门。马之良者后蹄印地之痕反在前蹄印地之前,故名跨灶。言后步趲过前步也。”一说,马枥曰皁,“灶”为皁之借字,马生而越过皁,非凡马。参见 清 桂馥 《札朴》卷五。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三章:“他牵着千里雪走了几步,为着炫耀自己是真正内行,故意用《相马经》上的术语称赞说:‘跨灶!跨灶!真是好马!’”

(2).比喻儿子胜过父亲。《诗律武库·跨灶撞楼》引 三国 魏 王朗 《杂箴》:“家人有严君焉,井灶之谓也,是以父喻井灶。或曰:灶上有釜,故生子过父者,谓之跨灶。” 宋 苏轼 《答陈季常书》:“长子 迈 作吏,颇有父风,二子作诗骚殊胜,咄咄皆有跨灶之兴。” 明 陈汝元 《金莲记·觐圣》:“问庭前诗礼羞言跨灶。” 柳亚子 《寿廖夫人七十晋一大庆》诗之一:“儿曹跨灶心弥喜,孙辈含飴愿早酬。”

怪诡

怪异;奇异多变。 宋 苏轼 《上曾丞相书》:“世之奇特之士,其处也,莫不为异众之行;而其出也,莫不为怪诡之词。” 金 段成己 《崧阳归隐图》诗:“云日互蔽亏,百态呈怪诡。” 明 宋濂 《答章秀才论诗书》:“ 孟东野 阴祖 沉 谢 而流於蹇涩; 卢仝 则又自出新意,而涉於怪诡。”

俗书

(1).通俗流行的书体。 唐 韩愈 《石鼓歌》:“ 羲之 俗书趁姿媚,数纸尚可博白鹅。” 沉德潜 注:“隶书风俗通行,别于古篆,故云俗书,无贬 右军 意。” 清 顾炎武 《赠张力臣》诗:“削柎追 宜官 ,俗书嗤 逸少 。”

(2).品格不高的书法。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十一:“ 元章 论 唐 人书,最不喜 柳 ,云 柳 出 欧阳 ,而为怪丑恶札之祖。自此世人始有俗书。”

(3).通俗流行而有别于正体的字。 宋 黄庭坚 《山谷题跋·辨菴字》:“今俗书‘庵’字,既於篆文无有,又菴非屋,不当从广。”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十:“俗书不可从者,谓古无此字,近人譌用者耳。”

(4).民间流行的通俗读物。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六:“今《百中经》前所绘小儿树,想沿於此。乃知俗书,亦有所本。”

(5).佛门指佛教经典以外的书籍,如《老子》《庄子》等具有哲理性的书籍。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九章:“ 远 引《庄子》为连类,乃似格义之拟配外书。 安公 听 远 不废俗书,则其通常令弟子废俗书可知。”

万事

一切事情;全部事情

万事如意

不宜

不适合,不适宜

这种土壤不宜种花生

往往

(1) 每每;时常

往往而死者相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老李往往工作到深夜才睡

(2) 处处;到处

往往山出棋置。——《史记·货殖列传》

卒中往往语。——《史记·陈涉世家》

往往有得。——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 纷纷

吴王之弃其军亡也,军遂溃,往往稍降太尉、梁军。——《史记·吴王濞列传》

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汉书·司马迁传》

神仙

(1) 神话中指能力非凡、超脱尘世、长生不老的人物

神仙诡诞之说,谓颜太守以兵解, 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实未尝死。——《梅花岭记》

(2) 道家指人所能达到的至高神界的人物。比喻能预料或看透事情的人;又比喻逍遥自在、无牵无挂的人

如此

(1) 这样,那样;像指出的或提出的方式或方法这样或那样

如此则荆吴之势强——《资治通鉴》

理当如此

(2) 达到这个程度或达到这个范围

劳苦而功高如此。——《史记·项羽本纪》

(3) 这样的

两座城市发展的状况是如此相同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