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俗十二首

作者:刘子翚 朝代:宋代

论俗十二首原文

故园丧乱余,归来复何有。
邻人虽喜在,忧悴成老叟。
为言寇来时,白1-1刃穿田亩。
惊忙不知路,夜踏人尸走。
屋庐成飞烟,囊橐无暇取。
匹夫快恩仇,王法谁为守。
艰难历冬夏,迁徙遍林薮。
深虞逻寇知,儿啼扼其口。
树皮为衣裳,树根作粮糗。
还家生理尽,黑瘦面如狗。
语翁翁勿悲,祸福较长久。
东家红巾郎,长大好身手。
荒荒战场中,头白骨先朽。

诗词问答

问:论俗十二首的作者是谁?答:刘子翚
问:论俗十二首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刘子翚的名句有哪些?答:刘子翚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故园

对往日家园的称呼

别梦依稀咒浙川,故园三十二年前。——毛 * 《七律·到韶山》

丧乱

死亡祸乱。后多以形容时势或政局动乱。《诗·大雅·云汉》:“天降丧乱,饥饉荐臻。”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涉务》:“居承平之世,不知有丧乱之祸;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陈之急。” 清 顾炎武 《顾与治诗序》:“晚值丧乱,独身无子,迫於赋役,困躓以终。” 陈去病 《鉴湖女侠秋瑾传》:“时天下丧乱,内外交鬨,而中朝政治,日益寙败。”

来复

(1).往还,去而复来。语见《易·复》,谓阳气经七日已由剥尽而开始复生。后因以称阳气始生。《三国演义》第四九回:“ 操 ( 曹操 )笑曰:‘冬至一阳生,来復之时,安得无东南风?何足为怪!’”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十一月·时品》:“欣一阳之来復,遂万有以萌生。”

(2).一星期是七天,旧时因又称一周为一来复,星期日为来复日。

(3).回复,回来。 唐 李复言 《续幽怪录·苏州客》:“客曰:‘吾携过岭,方敢来復。’” 冰心 《寄小读者》十三:“母亲!我童心已完全来复了。”

(4).来回反复,一遍又一遍。 萧红 《生死场》一二:“她不再理睬一下那些纸片,丢在脚下来复的乱踏。”

(5).英语rifle的译音。指炮筒、枪管中的来复线。即膛线。 严复 《救亡决论》:“不知曲綫力学之理,则无以尽炮準来復之用。”

何有

(1).有什么。《诗·邶风·谷风》:“何有何亡,黽勉求之。” 郑玄 笺:“君子何所有乎?何所亡乎?” 晋 潘尼 《赠陆机出为吴王郎中令》诗:“ 崐山 何有?有瑶有珉。”

(2).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难。《论语·里仁》:“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 何晏 集解:“何有者,言不难。”《孟子·梁惠王下》:“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於王何有?” 汉 袁康 《越绝书·计倪内经》:“王审用臣之议,大则可以王,小则可以霸,於何有哉?” 晋 陶潜 《拟古》诗之一:“意气倾人命,离隔復何有?”

(3).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怜惜、不爱重等。《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除君之恶,唯力是视, 蒲 人、 狄 人,余何有焉?今君即位,其无 蒲 狄 乎!” 杨伯峻 注:“何有,古人习语,意义随所施而异,此谓心目中无之也。”《吕氏春秋·知接》:“人之情,非不爱其子也,其子之忍,又将何有於君?” 清 侯方域 《重修颜鲁公碑亭记》:“其视卿相王侯与其国封邸第,曾不若脱屣,而何有于亭?”

(4).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无关。《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祁氏 私有讨,国何有焉?” 杜预 注:“言讨家臣,无与国事。”《左传·哀公二十七年》:“若利本之颠, 瑶 何有焉?” 宋 曾巩 《寄欧阳舍人书》:“苟其人之恶,则於铭乎何有?”

(5).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顾虑、不在乎。《左传·昭公元年》:“ 吉 若获戾,子将行之,何有於诸 游 ?” 杨伯峻 注:“言不必顾虑 游氏 诸人。” 明 李贽 《与周友山》:“士为知己者死,死且甘焉,又何有于废弃歟?” 鲁迅 《热风·反对“含泪”的批评家》:“然而一切青年的心,却未必都如此不净;倘竟如此不净,则即使‘授受不亲’后来也就会‘瞟’,以至于瞟以上的等等事,那时便是一部《礼记》,也即等于《 * 》了,又何有于《蕙的风》?”

(6).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无所得。《左传·僖公十五年》:“获 晋侯 ,以厚归也;既而丧归,焉用之?大夫其何有焉?” 杜预 注:“何有犹何得。”

(7).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无所不有。《文选·木华<海赋>》:“弘往纳来,以宗以都。品物类生,何有何无?” 李善 注:“言诸品物以类相生,何所不有?何者而无?言其多也。”

(8).哪里有,岂有。 汉 张衡 《西京赋》:“泽虞是滥,何有春秋?”《后汉书·贾琮传》:“刺史当远视广听,纠察美恶,何有反垂帷裳以自掩塞乎?” 唐 韩愈 《与孟尚书书》:“凡君子行己立身,自有法度……何有去圣人之道,捨先王之法,而从夷狄之教以求福利也?” 明 吴承恩 《赠邑侯念吾高公擢南曹序》:“自仍岁之水也,洪涛冒夫城郭,而何有於田,何有於食,何有於租与赋哉!”

邻人

相邻居住的人

忧悴

忧伤。《后汉书·顺帝纪》:“庶狱弥繁,忧悴永叹,疢如疾首。”《隋书·孝义传·徐孝肃》:“及母老疾, 孝肃 亲易燥湿,忧悴数年,见者无不悲悼。” 宋 苏辙 《萱草》诗:“君看野草花,可以解忧悴。”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二·孙灵暉》:“ 绰 所为猖蹷, 灵暉 惟默默忧悴,不能諫止。”

老叟

老人

为言

(1).与之说话;与之交谈。《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岂寡人不足为言邪?何故哉?”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汾水》:“ 辛 貌丑,妻不为言。”

(2).犹为意。《史记·管晏列传》:“ 管仲 贫困,常欺 鲍叔 , 鲍叔 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诈伪之言。为,通“ 伪 ”。《诗·唐风·采苓》:“人之为言,苟亦无信。”《诗·唐风·采苓》:“人之为言,胡得焉。” 孔颖达 疏:“人之诈伪之言。” 陈奂 传疏:“古‘为、伪、譌’三字同。《毛诗》本作‘为’,读作‘伪’也。为言即谗言,所谓小行无徵之言也。”

田亩

田地的总称

惊忙

犹言惊慌急忙。 唐 白居易 《论重考试进士事宜状》:“昨重试之日,书策不容一字,木烛只许两条。迫促惊忙,幸皆成就。” 宋 范成大 《夏日田园杂兴》诗之十:“家人暗识船行处,时有惊忙小鸭飞。”

不知

是指对于某种事物不清楚和不理解,和知道的意思相反。

屋庐

(1).住房。 唐 韩愈 《示儿》诗:“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庐。” 宋 王安石 《上执政书》:“为其贫也,使之有屋庐而多禄廪。”

(2).复姓。 战国 有 屋庐连 。见《孟子·告子下》 汉 赵岐 注。

飞烟

(1).飘动的烟雾。 晋 支昙谛 《释文纪·灯赞》:“既明远理,亦弘近教,千灯同辉,百枝并曜,飞烟清夜,流光洞照。” 明 高启 《萧山尹明府吴越两山亭》诗:“不知千载竟谁主,伯气倏与飞烟收。”

(2).上等烟。 清 赵之谦 《勇卢闲诘·上品曰飞烟》:“上品曰飞烟。”原注:“飞若今 山东 飞麪之飞,曾见 乾隆 时人题蜡上字曰水磨碾上飞,水磨碾次飞。一説西洋人製鼻烟,为水磨屋碾烟草,以扫自屋顶者为上,故曰飞烟。”

囊橐

(1).袋子。《诗·大雅·公刘》:“迺裹餱粮,于橐于囊。” 毛 传:“小曰橐,大曰囊。” 郑玄 笺:“乃裹粮食於囊橐之中。”

(2).借指粮仓、粮库。 宋 苏轼 《上韩魏公论场务书》:“ 凤翔 、 京兆 ,此两郡者, 陕西 之囊橐也。”

(3).囊括;聚集。 唐 郑棨 《开天传信记》:“夫音者始於宫,散於商,成於角徵羽,莫不根柢囊橐於宫商也。” 清 王晫 《今世说·豪爽》:“﹝ 汪汝谦 ﹞几沉而才老,热肠侠骨,囊橐一世之志气。”

(4).指行李财物。 唐 白行简 《李娃传》:“及旦,尽徙其囊橐,因家於 李 之第。”《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 张氏 却将囊橐检点,那曾还剩得分文!”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奚奴温酒》:“归附后,公携入京,公死,囊橐皆为所有,因而巨富。”

(5).窝藏,包庇。亦以喻庇护所。《汉书·张敞传》:“ 广川王 姬昆弟及王同族宗室 刘调 等通行为之囊橐,吏逐捕穷窘,踪迹皆入王宫。” 颜师古 注:“言容止贼盗,若囊橐之盛物也。”《续资治通鉴·宋孝宗淳熙七年》:“既不能深有所伤,而终亦不敢明言以擣其囊橐窟穴之所在。” 清 戴名世 《抚盗论》:“呜乎,天之亡人国,假手於羣盗,羣盗又假手文武大吏以为囊橐,其祸岂偶然哉!”

(6).犹勾结。 唐 元稹 《唐庆万年县令》:“輦轂之下,豪黠僄轻。扰之则狱市不容,缓之则囊橐相聚。”《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二十七年》:“因循岁月,积弊已久,是以胥吏得以囊橐为姦,贿赂公行而莫之谁何。”

无暇

没有空闲

无暇日

匹夫

(1) 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

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 清· 刘开《问说》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 。多指无学识、有勇无谋的人

匹夫休得逞强!——《三国演义》

(3) 骂人的话

匹夫安敢欺我耶。——《三国演义》

恩仇

恩情和仇怨

生死恩仇录

王法

(1) 古时指国家的法律、法令

犯了王法

(2) 泛指行为准则

王法必本于农

艰难

艰苦困难

历艰难险巇。——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 序》

漫长而艰难的行军

迁徙

(1) 迁移;搬家

(2) 变易;更改

(3) 为了觅食或繁殖周期性地从一地区或气候区迁移到另一地区或气候区

(4) 被征发而远途服役

迁徙之徒。——汉· 贾谊《过秦论上》

林薮

(1).山林与泽薮。《管子·立政》:“修火宪,敬山泽,林藪积草,天财之所出,以时禁发焉。” 晋 左思 《魏都赋》:“隰壤瀸漏而沮洳,林藪石留而芜秽。” 唐 李白 《大猎赋》:“穷遐荒,荡林藪,扼士狛,殪天狗。” 明 郑若庸 《玉玦记·赏花》:“或密或疎的林藪,葳葳蕤蕤。” 清 方文 《送薪行·答胡公峤》:“侵晨持斧出,刈薪向林藪。”

(2).指山野隐居的地方。 汉 蔡邕 《荐皇甫规表》:“藏器林藪之中,以辞徵召之宠。” 晋 葛洪 《抱朴子·释滞》:“ 周党麟 跱于林藪,而无损 孝文 之刑厝也。” 唐 钱起 《送褚人落第东归》诗:“ 汉 家侧席明扬久,岂意遗贤在林藪。” 清 金农 《蒲州刘高士隐居不仕时时断炊作诗慰之》之一:“林藪惟知味道腴,长贫何用计华枯。”

(3).比喻事物聚集的处所。 汉 班固 《典引》:“是时圣上……屡访群儒,諭咨故老,与之斟酌道德之渊源,肴覈仁谊之林藪。”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裴僕射 ,时人谓为言谈之林藪。”《历代名画记·论鉴识收藏购求阅玩》“购求至宝,归之如云,故内府图书谓之大备”注:“国初左僕射 萧瑀 及 许善心 、 杨素 、 褚安福 家并进图画,兼 隋 代所有,乃成林藪。”

儿啼

(1).小孩啼哭。 汉 贾让 《奏治河三策》:“治土而防其川,犹止儿啼而塞其口。”

(2).谓声似小孩啼哭。《史记·循吏列传》:“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3).即儿啼帖。《艺文类聚》卷 * 引 晋 束晳 《近游赋》:“书儿啼於客堂,设杜门以避吏。”

树皮

树的表皮。《南齐书·陈显达传》:“﹝ 显达 ﹞攻之四十日,虏食尽,噉死人肉及树皮。”《元史·顺帝纪》:“又 长庆寺 有龙缠绕槐树飞去,树皮皆剥。” 杨朔 《海罗杉》:“一棵是海罗杉,另一棵是凿树,并排长着,树皮结着老疤,挂满苍苔。”

衣裳

衣服的通称

身上衣裳。——唐· 白居易《卖炭翁》

与衣裳。——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泪满衣裳。——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振衣裳。——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树根

树的根部

粮糗

粮食。《旧唐书·肃宗纪》:“庚子,至 乌氏驛 , 彭原 太守 李遵 謁见,率兵士奉迎,仍进衣服粮糗。” 宋 陈亮 《酌古论·封常清》:“训练士卒,储粮糗,浚沟固垒,清野以待之。” 清 恽敬 《三代因革论六》:“主芻茭之峙有人,主粮糗之供有人。”

还家

(1).回家。《后汉书·臧洪传》:“ 中平 末,弃官还家,太守 张超 请为功曹。” 唐 韩愈 《送进士刘师服东归》诗:“还家虽闕短,指日亲晨飱。”《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 满生 ﹞行至 汴梁 中牟 地方,有个族人在那里做主簿,打点去与他寻些盘费还家。”

(2).归还农家。 陈残云 《南大门风光·河畔飘起红旗》:“土改的锣鼓声,和贫苦农民‘土改还家’的欢笑声,震荡了 深圳 南岸劳苦者的心声,有些人回到家乡,分到了土地,安居乐业搞生产。”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六:“咱们挖地主财宝是要咱们的血汗帐,是财宝还家。”

(3).指把农作物收获回来。 刘澍德 《拔旗》:“附带还有一条:注意不要抛撒,保证颗粒还家。”

生理

(1) 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和各个器官的机能

生理特征

(2) 生存的希望

此去万无生理

(3) 生计

长大成人,各务生理

(4) 活计;职业

你会做些什么生理

(5) 生意;买卖

生理比前日盛

翁翁

犹公公。老翁,多指祖父。 宋 苏轼 《与胡郎仁修》之三:“得翁翁二月书及三月内 许州 相识书,皆言一宅安康。” 宋 叶隆礼 《契丹国志·天祚帝纪上》:“五箇翁翁四百岁,南面北面顿瞌睡。” 宋 洪咨夔 《鹧鸪天·为老人寿》词:“诸孙认取翁翁意,插架诗书不负人。” 清 黄遵宪 《为小儿履端寄翁翁》诗:“婆婆言翁翁,出门九年去。”

形容葱白色。《周礼·天官·酒正》“辨五齐之名,三曰盎齐” 汉 郑玄 注:“盎犹翁也。成而翁翁然葱白色,如今酇白矣。” 清 黄景仁 《游九华山放歌》:“银河倒掛渌水来,碎渗翁翁碧虚色。” 蔡寅 《丁未岁除》诗:“逝水年年 东海 东, 蓬山 翘首碧翁翁。”

祸福

(1).灾殃与幸福。《左传·襄公二十三年》:“祸福无门,唯人所召。” 晋 葛洪 《抱朴子·任命》:“祸福交错乎倚伏之间,兴亡 * 乎盈虚之会。” 清 林则徐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2).指灾祸。 晋 欧阳建 《临终诗》:“潜图密已构,成此祸福端。”

长久

时间延续很长

不是长久之计

东家

旧时称聘用、雇用自己的人或称租给自己土地的人

红巾

(1).红色巾帕。 唐 杜甫 《丽人行》:“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宋 苏轼 《贺新郎》词:“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 清 龚自珍 《瑶台第一层》词附录:“王孙密以红巾繫女衵衣,女不知也。”

(2).借指美女。 唐 王勃 《落花落》诗:“綺阁青臺静且閒,罗袂红巾復往还。” 宋 辛弃疾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3).见“ 红巾军 ”。

长大

生长;成长

孩子们都已长大了

好身手

(1).体格雄健,精于武艺。 唐 杜甫 《哀王孙》诗:“朔方健儿好身手,昔何勇鋭今何愚。” 元 王逢 《天门行》诗:“羽林坚鋭莫汝攖,慎勿轻夸好身手。”

(2).后世泛指高超的技艺或本领。

荒荒

(1).惊扰貌。荒,通“ 慌 ”。《宣和遗事》前集:“当初只为 五代 时分,天下荒荒离乱,朝属 梁 而暮属 晋 ,干戈不息。” 元 关汉卿 《单刀会》第三折:“那时节天下荒荒,恰 周 秦 早属了 刘 项 ,分君臣先到 咸阳 。”

(2).指匆忙,仓促。《警世通言·福禄寿三星度世》:“却説 刘本道 沿着江岸,荒荒走去,从三更起,仿佛至五更,走得腿脚酸疼。”

(3).萧条;冷落。 明 方孝孺 《祭童伯礼》:“荒荒我里,士习日陋。谁能易之?力不能救。”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云翠仙》:“﹝樵人﹞舁归其家。至则门洞敞,家荒荒如败寺。” 清 虞名 《指南公·举义》:“倏倏两世,荒荒一丘。”

(1).黯淡迷茫貌。 唐 杜甫 《漫成》诗之一:“野日荒荒白,春流泯泯清。” 宋 洪迈 《夷坚乙志·赵小哥》:“﹝ 赵小哥 ﹞状貌短小,目视荒荒,有白膜蒙其上。” 清 黄景仁 《水调歌头·岳阳楼》词:“一曲 湘 灵鼓罢,再听 汜 人歌尽,天老月荒荒。”

(2).犹昏昏。形神困乏貌。 明 陈子龙 《寄赠密之》诗:“春后荒荒病,归来渺渺伤。”

战场

交战的场所

开赴战场

身外即战场。——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白骨

(1).尸骨;枯骨。《国语·吴语》:“君王之於 越 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 汉 桓宽 《盐铁论·非鞅》:“故 扁鹊 不能肉白骨, 微 箕 不能存亡国也。” 唐 杜甫 《兵车行》:“君不见 青海 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四:“赤手挽银河,公自大名垂宇宙;青山埋白骨,我来何处弔英贤!”《文汇报》1983.8.14:“苍松掩不住白骨,红岩染透了鲜血。”

(2).泛指死人。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刀笔舞闻,曲相开脱,遂使凶残漏网,白骨沉寃。”

(3).白色果核或树干。 晋 顾微 《广州记》:“益智叶如襄荷,茎如竹箭,子从心中出,一枝有十子,内白骨四。破去之,取外皮,蜜煮为粽子,味辛。”《尔雅翼·释木一》:“梧者,植物之多阴最可玩者,青皮而白骨,似青桐而多子。”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