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词典 >> 历史事件 >>海禁政策_海禁政策介绍_海禁政策事件经过_海禁政策历史事件

海禁政策

历史事件

海禁政策怎么写好看:

海禁政策怎么写好看

海禁政策历史词典解释

清初为了防范汉族人民以沿海岛屿为依托进行反抗,绝“民夷勾结”,危害清朝统治,厉行海禁, “寸板不许下水”。清初对外通商的口岸只有澳门一地。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清朝统一台湾,始许民得以造船出海,并在康熙二十四年设广东澳门、福建漳州浙江宁波、江南云台山四榷关与外国通商。清政府虽然开关与外国贸易,但对外国商船的活动严加限制,对逗留外国的中国人也防范极严。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由于英国等殖民者在中国沿海进行种种非法的活动,清政府决定从此只准在广州一口通商,并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商人统一经理外商来华贸易事宜。又制定了很多限制外商的禁例;同时也加强了对内地商人的限制,设立了保商制度。凡外来的一切人员、船只、货物及纳税等事皆由保商担保。清政府还先后颁行了禁止五谷、金银、铜觔、丝斤出洋的种种禁令。清朝对外贸易的限制政策,对于殖民主义者在中国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反抗作用,但另一方面,却使中国失掉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性,使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已经滋长起来的资本主义因素,得不到进一步发展。

词语分解:

  • 海禁的解释 指 明 清 两代禁止 中国 人到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船进口贸易所采取的措施。 明 唐顺之 条陈水运事宜:“今岁夏间,圣明念 辽 人之饥,弛海禁,运米賑之。” 清 黄遵宪 番客篇:“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鱷。” 李大钊 孙中山先生在中国民族革命史上之位置:“ 广州 是中国开放海禁最早的地方,这是帝国主义最初侵入 中国 的门户。”
  • 政策的解释 国家、政党为实现一定的政治路线而制定的行动准则

历史事件推荐:防军

清朝兵制,正规常备军为八旗兵、绿营兵,因其久已腐败,有事多临时募勇成军以应急需,事定即行解散。咸丰、同治年间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的湘军、淮军,皆属勇营,事后并未全部解散,以勇营留防于各地者,兵饷高

关注微信公众号:icidian,查询回复:海禁政策历史

0
纠错

精彩推荐: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app
下载词典网APP
用手机扫一扫
手机版 历史事件 海禁政策 词典网 www.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