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词典 >> 历史典故 >>言犹在耳_言犹在耳解释_言犹在耳来历出处_言犹在耳历史典故

言犹在耳

历史典故

言犹在耳怎么写好看:

言犹在耳历史词典解释

    形容先人的嘱咐或自己的诺言,人们还清楚记得,但目前所做所为,已与当时所说完全不符。公元前621年,晋襄公死去。晋国执政大臣赵盾等以太子夷皋年幼,欲立长君,因遣使臣至秦迎晋襄公之弟公子雍归国为君。为此,晋襄公夫人穆嬴每天抱着太子到朝中哭闹说:“先君和太子有何罪过,你们撇开嫡子不立,反而到国外去找国君。你们怎么处理这个太子?”出朝后,又抱着太子到赵盾家里向赵叩头说:“先君死前,把这个孩子托付给您,说这个孩子成才便感谢您,不成才便怨恨您。现今先君虽已去世,可是言犹在耳,为什么就把他抛弃了呢?赵盾和其他大臣都怕穆嬴这样无休止的哭闹,又怕人们起来反对自己。只好改变来决定,立夷皋为国君,就是后来的晋灵公。

【出典】:

    《左传·文公七年》:‘穆嬴日抱太子以啼于朝,曰:‘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舍适嗣不立,而求外君,将焉置此?’出朝,则抱以适赵氏,顿首于宣子,曰:‘先君奉此子也而属诸子,曰:‘此子也才,吾受子之赐;不才,吾唯子之怨。’今君虽终,言犹在耳,而弃之,若何?’宣子与诸大夫皆患穆嬴,且畏逼,乃背先蔑而立灵公,以御秦师。”

【例句】:

    晋·寿《三国志·志·诸葛亮传》:“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


主谓 犹,还。说过的话还在耳边。形容对别人说过的话还记得很清楚。或话刚说过,时间不长。《左传·文公七年》:“今君虽终,言犹在耳。”唐·骆宾王《代李敬业讨武氏檄》:“公等或居汉地,或叶周亲,或膺重寄于话言,或受顾命于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多用以指责他人说话不算数。→记忆犹新↔过耳之言

词语分解:

  • 言的解释 言 yán 讲,说:言说
  • 耳的解释 耳 ěr 听觉和平衡感觉的器官(通称“耳朵”):耳背(b坕 )

历史典故推荐:不登大雅

不能进入高贵、文雅的场所。形容某些不被人看重的、粗俗的事物。有时也用于谦称自己的作品。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这部评话,原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一种小说,初名金玉缘。”朱自清〈文心〉序:“按照老看法,这类书至

关注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回复:言犹在耳历史

0
纠错

精彩推荐: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app
下载词典网APP
用手机扫一扫
手机版 历史典故 言犹在耳 词典网 www.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