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词典 >> 历史典故 >>冕旒黈纩_冕旒黈纩解释_冕旒黈纩来历出处_冕旒黈纩历史典故

冕旒黈纩

历史典故

冕旒黈纩历史词典解释

汉书》卷六十五《东方朔传》:东方朔《答客难》:“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纩充耳,所以塞聪。”唐.颜师古注:“黈,色也。纩,绵也。以黄绵为丸,用组悬之于冕,垂两耳旁,示不外听。”

冕旒是皇冠前后悬垂的玉串,表示帝王不应苛察;黈纩是黄绵,悬于冠冕两侧耳旁,表示帝王不听无益之言。东方朔曾以此说明:君子应举大德,赦小过,勿求全责备。后用为咏帝王修养明察之典。

唐.韩愈寒》诗:“蹇旒去耳纩,调和进梅盐。”

词语分解:

  • 冕旒的解释 古代帝王的礼冠和礼冠前后的玉串,也用作皇帝的代称
  • 黈纩的解释 黄绵所制的小球。悬于冠冕之上,垂两耳旁,以示不欲妄听是非。淮南子·主术训:“故古之王者,冕而前旒所以蔽明也,黈纊塞耳所以掩聪,天子外屏所以自障。”文选·张衡<东京赋>:“夫君人者,黈纊塞耳,车中不内顾。” 薛综 注:“黈纊,言以黄绵大如丸,悬冠两边,当耳,不欲妄闻不急之言也。” 唐 薛能 昇平词之八:“端拱乾坤内,何言黈纊垂。” 宋 苏轼 上初即位论治道(代吕申公)·刑政:“人主前旒蔽明,黈纊

历史典故推荐:救焚益薪

益:增加。救火时往火里加柴草。比喻做事不得其法,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促使事态往坏的方面发展。语本邓析子.无厚:“不治其本,而务其末,譬如拯溺而硾之以石,救火而投之以薪。” 连动 想灭火倒添进了木柴。比喻

关注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回复:冕旒黈纩历史

0
纠错

精彩推荐: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app
下载词典网APP
用手机扫一扫
手机版 历史典故 冕旒黈纩 词典网 www.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