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国学>> 集部>> 苏轼集:卷四十

卷四十

《苏轼集》 作者:苏轼

◎论十二
【省试刑赏忠厚之至论】
论曰: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
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
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
故其吁俞之声,欢休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成、康既没,穆王立,而
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
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
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sha6*人,皋陶曰“杀之
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
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sha6*人,
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书》曰:“罪疑惟轻,功疑
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
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
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以爵禄,
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之以刀锯,是刑之威,
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
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
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诗》
曰:“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
哉?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
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谨论。
【御试重巽申命论】
论曰:昔圣人之始画卦也,皆有以配乎物者也。巽之配于风者,以其发而有
所动也。配于木者,以其仁且顺也。夫发而有所动者,不仁则不可以久,不顺则
不可以行,故发而仁,动而顺,而巽之道备矣。圣人以为不重,则不可以变,故
因而重之,使之动而能变,变而不穷,故曰“重巽以申命”。言天子之号令如此
而后可也。
天地之化育,有可以指而言者,有不可以求而得者。今夫日,皆知其所以为
暖;雨,皆知其所以为润;雷霆,皆知其所以为震;雪霜,皆知其所以为杀。至
於风,悠然布于天地之间,来不知其所自,去不知其所入,嘘而炎,吹而冷,大
而鼓乎大山乔岳之上,细而入乎窍空蔀屋之下,发达万物,而天下不以为德,摧
败草木,而天下不以为怒,故曰天地之化育,有不可求而得者。此圣人之所法,
以令天下之术也。
圣人在上,天下之民,各得其职。士者皆曰“吾学而仕”,农者皆曰“吾耕
而食”,工者皆曰“吾作而用”,贾者皆曰“吾负而贩”,不知圣人之制命令以
鼓舞、通变其道,而使之安乎此也。圣人之在上也,天下可由而不可知,可言而
不可议,盖得乎巽之道也。易者,圣人之动,而卦者,动之时也。《蛊》之彖曰:
“先甲三日,后甲三日。”而《巽》之九五亦曰:“先庚三日,后庚三日。”而
说者谓甲庚皆所以申命,而先后者,慎之至也。圣人悯斯民之愚,而不忍使之遽
陷于罪戾也,故先三日而令之,后三日而申之,不从而后诛,盖其用心之慎也。
以至神之化令天下,使天下不测其端;以至详之法晓天下,使天下明知其所避。
天下不测其端,而明知其所避,故靡然相率而不敢议也。上令而下不议,下从而
上不诛,顺之至也。故重巽之道,上下顺也。谨论。
【学士院试孔子从先进论】
论曰:君子之欲有为于天下,莫重乎其始进也。始进以正,犹且以不正继之,
况以不正进者乎!古之人有欲以其君王者也,有欲以其君霸者也,有欲强其国者
也,是三者其志不同,故其术有浅深,而其成功有巨细。虽其终身之所为,不可
逆知,而其大节必见于其始进之日。何者?其中素定也。未有进以强国而能霸者
也,未有进以霸而能王者也。
伊尹之耕于有莘之野也,其心固曰使吾君为尧舜之君,而吾民为尧舜之民也。
以伊尹为以滋味说汤者,此战国之策士,以己度伊尹也,君子疾之。管仲见桓公
于累囚之中,其所言者,固欲合诸侯攘夷狄也。管仲度桓公足以霸,度其身足以
为霸者之佐,是故上无侈说,下无卑论。古之人其自知明也如此。
商鞅之见孝公也,三说而后合。甚矣,鞅之怀诈挟术以欺其君也。彼岂不自
知其不足以帝且王哉?顾其刑名惨刻之学,恐孝公之不能从,是故设为高论以衒
之。君既不能是矣,则举其国惟吾之所欲为。不然,岂其负帝王之略,而每见辄
变以徇人乎?商鞅之不终于秦也,是其进之不正也。
圣人则不然,其志愈大,故其道愈高,其道愈高,故其合愈难。圣人视天下
之不治,如赤子之在水火也。其欲得君以行道,可谓急矣。然未尝以难合之故而
少贬焉者,知其始于少贬,而其渐必至陵迟而大坏也。故曰:“先进于礼乐,野
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孔子之世,其诸侯卿大夫,视先王之礼乐,犹方圆冰炭之不相入也。进而先
之以礼乐,其不合必矣。是人也,以道言之则圣人,以世言之则野人也。若夫君
子之急于有功者则不然,其未合也,先之以世俗之所好,而其既合也,则继以先
王之礼乐。其心则然,然其进不正,未有能继以正者也。故孔子不从。而孟子亦
曰:“枉尺直寻者,以利言也。如以利,则枉寻直尺而利,亦可为欤?”君子之
得其君也,既度其君,又度其身。君能之而我不能,不敢进也;我能之而君不能,
不可为也。不敢进而进,是易其君;不可为而为,是轻其身。是二人者,皆有罪
焉。
故君子之始进也,曰:“君苟用我矣,我且为是,君曰能之,则安受而不辞,
君曰不能,天下其独无人乎!”至于人君亦然,将用是人也,则告之以己所欲为,
要其能否而责成焉。其曰“姑用之而试观之者”,皆过也。后之君子,其进也无
所不至,惟恐其不合也,曰:“我将权以济道。”既而道卒不行焉,则曰:“吾
君不足以尽我也。”始不正其身,终以谤其君。是人也,自以为君子,而孟子所
谓贼其君者也。谨论。
【学士院试春秋定天下之邪正论】
论曰:为《谷梁》者曰:“成天下之事业,定天下之邪正,莫善于《春秋》。”
请因其说而极言之。夫《春秋》者,礼之见于事业者也。孔子论三代之盛,必归
于礼之大成,而其衰,必本于礼之渐废。群臣、父子、上下,莫不由礼而定其位。
至以为有礼则生,无礼则死。故孔子自少至老,未尝一日不学礼而不治其他。以
之出入周旋,乱臣强君莫能加焉。知天下莫之能用也,退而治其纪纲条目,以遗
后世之君子。则又以为不得亲见于行事,有其具而无其施设措置之方,于是因鲁
史记为《春秋》,一断于礼。凡《春秋》之所褒者,礼之所与也,其所贬者,礼
之所否也。《记》曰:“礼者,所以别嫌、明疑、定犹豫也。而《春秋》一取断
焉。故凡天下之邪正,君子之所疑而不能决者,皆至于《春秋》而定。非定于
《春秋》,定于礼也。故太史公曰:“《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为人君父而
不知《春秋》者,前有谗而不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子而不知《春秋》者,
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夫礼义之失,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
不父,子不子,其意皆以善为之,而不知其义,是以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夫邪正之不同也,不啻若黑白。使天下凡为君子者皆如颜渊,凡为小人者皆
如桀跖,虽微《春秋》,天下其孰疑之?天下之所疑者,邪正之间也。其情则邪,
而其迹若正者有之矣。其情以为正,而不知其义以陷于邪者有之矣。此《春秋》
之所以丁宁反覆于其间也。
宋襄公,疑于仁者也。晋荀息,疑于忠者也。襄公不修德,而疲弊其民以求
诸侯,此其心岂汤武之心也哉?独至于战,则曰“不禽二毛,不鼓不成列”。非
有仁者之素,而欲一旦窃取其名以欺后世,苟《春秋》不为正之,则世之为仁者,
相率而为伪也。故其书曰:“冬十一月乙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
《春秋》之书战,未有若此其详也。君子以为其败固宜,而无有隐讳不忍之辞焉。
荀息之事君也,君存不能正其违,没又成其邪志而死焉。荀息而为忠,则凡忠于
盗贼、死于私昵者皆忠也,而可乎?故其书曰:“及其大夫荀息。”不然,则荀
息、孔父之徒也,而可名哉!谨论。
【儒者可与守成论】
圣人之于天下也,无意于取也。譬之江海,百谷赴焉;譬之麟凤,鸟兽萃焉。
虽欲辞之,岂可得哉?禹治洪水,排万世之患,使沟壑之地,疏为桑麻,鱼鳖之
民,化为衣冠。契为司徒,而五教行,弃为后稷,而蒸民粒,世济其德。至于汤
武拯涂炭之民,而置之于仁寿之域,故天下相率而朝之。此三圣人者,盖推之而
不可去,逃之而不能免者也。于是益修其政,明其教,因其民不易其俗。以是得
之,以是守之,传数十世,而民不叛。岂有二道哉?
周室既衰,诸侯并起力征争夺者,天下皆是也。德既无以相过,则智胜而已
矣;智既无以相倾,则力夺而已矣。至秦之乱,则天下荡然,无复知有仁义矣。
汉高帝以三尺剑,起布衣,五年而并天下。虽稍辅以仁义,然所用之人,常先于
智勇,所行之策,常主于权谋。是以战必胜,攻必取。天下既平,思所以享其成
功,而安于无事,以为子孙无穷之计,而武夫谋臣,举非其人,莫与为者。故陆
贾讥之曰:“陛下以马上得之,岂可以马上治之!”叔孙通亦曰:“儒者难以进
取,可与守成。”于是酌古今之宜与礼乐之中,取其简而易知,近而易行者,以
为朝觐会同冠昏丧祭一代之法。虽足以传数百年,上下相安,然终不若三代圣人
取守一道源深而流长也。
夫武夫谋臣,譬之药石,可以伐病,而不可以养生。儒者譬之五谷,可以养
生,而不可以伐病。宋襄公争诸侯,不禽二毛,不鼓不成列,以败于泓,身夷而
国蹙。此以五谷伐病者也。秦始皇焚诗书,杀豪杰,东城临洮,北筑辽水,民不
得休息,传之二世,宗庙芜灭。此以药石养生者也。善夫,贾生之论曰:“仁义
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夫世俗不察,直以攻守为二道。故具论三代以来所以
取守之术,使知文武禹汤之威德,亦儒者之极功。而陆贾、叔孙通之流,盖儒术
之粗也。
【物不可以苟合论】
论曰:昔者圣人之将欲有为也,其始必先有所甚难,而其终也至于久远而不
废。其成之也难,故其败之也不易。其得之也重,故其失之也不轻。其合之也迟,
故其散之也不速。夫圣人之所为详于其始者,非为其始之不足以成,而忧其终之
易败也。非为其始之不足以得,而忧其终之易失也。非为其始之不足以合,而忧
其终之易散也。天下之事,如是足以成矣,如是足以得矣,如是足以合矣,而必
曰未也,又从而节文之,绸缪委曲而为之表饰,是以至于今不废。及其后世,求
速成之功,而倦于迟久,故其欲成也止于其足以成,欲得也止于其足以得,欲合
也止于其足以合。而其甚者,又不能待其足。其始不详,其终将不胜弊。呜呼,
此天下治乱、享国长短之所从出欤?圣人之始制为君臣、父子、夫妇、朋友也,
坐而治政,奔走而执事,此足以为君臣矣。圣人惧其相易而至于相陵也,于是为
之车服采章以别之,朝觐位著以严之。名非不相闻也,而见必以赞。心非不相信
也,而出入必以籍。此所以久而不相易也。杖屦以为安,饮食以为养,此足以为
父子矣。圣人惧其相亵而至于相怨也,于是制为朝夕问省之礼,左右佩服之饰。
族居之为欢,而异宫以为别。合食之为乐,而异膳以为尊。此所以久而不相亵也。
生以居于室,死以葬于野,此足以为夫妇矣。圣人惧其相狎而至于相离也,于是
先之以币帛,重之以媒妁。不告于庙,而终身以为妾。昼居于内,而君子问其疾。
此所以久而不相狎也。安居以为党,急难以相救,此足以为朋友矣。圣人惧其相
渎而至于相侮也,于是戒其群居嬉游之乐,而严其射享饮食之节。足非不能行也,
而待摈相之诏礼。口非不能言也,而待绍介之传命。此所以久而不相渎也。
天下之祸,莫大于苟可以为而止。夫苟可以为而止,则君臣之相陵,父子之
相怨,夫妇之相离,朋友之相侮久矣。圣人忧焉,是故多为之饰。《易》曰:
“藉用白茅,无咎。苟错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此古之圣人所以
长有天下,而后世之所谓迂阔也。又曰:“嗑者,合也。物不可以苟合,故受之
以贲。”尽矣。
【王者不治夷狄论】
论曰:夷狄不可以中国之治治也。譬若禽兽然,求其大治,必至于大乱。先
王知其然,是故以不治治之。治之以不治者,乃所以深治之也。《春秋》书“公
会戎于潜”。何休曰:“王者不治夷狄。录戎来者不拒,去者不追也。”夫天下
之至严,而用法之至详者,莫过于《春秋》。
凡《春秋》之书公、书侯,书字、书名,其君得为诸侯,其臣得为大夫者,
举皆齐、晋也。不然,则齐、晋之与国也。其书州、书国、书氏、书人,其君不
得为诸侯,其臣不得为大夫者,举皆秦、楚也。不然,则秦、楚之与国也。夫齐、
晋之君所以治其国家拥卫天子而爱养百姓者,岂能尽如古法哉,盖亦出于诈力,
而参之以仁义,是亦未能纯为中国也。秦、楚者,亦非独贪冒无耻肆行而不顾也,
盖亦有秉道行义之君焉。是秦、楚亦未至于纯为夷狄也。齐、晋之君不能纯为中
国,而《春秋》之所予者常向焉,有善则汲汲而书之,惟恐其不得闻于后世;有
过则多方而开赦之,惟恐其不得为君子。秦、楚之君,未至于纯为夷狄,而《春
秋》之所不予者常在焉,有善则累而后进,有恶则略而不录,以为不足录也。是
非独私于齐、晋,而偏疾于秦、楚也。以见中国之不可以一日背,而夷狄之不可
以一日向也。其不纯者,足以寄其褒贬,则其纯者可知矣。故曰:天下之至严,
而用法之至详者,莫如《春秋》。
夫戎者,岂特如秦、楚之流入于戎狄而已哉!然而《春秋》书之曰“公会戎
于潜”,公无所贬而戎为可会,是独何欤?夫戎之不能以会礼会公亦明矣,此学
者之所以深疑而求其说也。故曰:王者不治夷狄,录戎来者不拒,去者不追也。
夫以戎之不可以化诲怀服也,彼其不悍然执兵,以与我从事于边鄙,则已幸
矣,又况乎知有所谓会者,而欲行之,是岂不足以深嘉其意乎?不然,将深责其
礼,彼将有所不堪,而发其愤怒,则其祸大矣。仲尼深忧之,故因其来而书之以
“会”,曰,若是足矣。是将以不治深治之也。由是观之,《春秋》之疾戎狄者,
非疾纯戎狄者,疾夫以中国而流入于戎狄者也。谨论。
【刘恺丁鸿孰贤论】
论曰:君子之为善,非特以适己自便而已。其取于人也,必度其人之可以与
我也。其予人也,必度其人之可以受于我也。我可以取之,而其人不可以与我,
君子不取。我可以予之,而其人不可受,君子不予。既为己虑之,又为人谋之,
取之必可予,予之必可受。若己为君子,而使人为小人,是亦去小人无几耳。
东汉刘恺让其弟荆而诏听之。丁鸿亦以阳狂让其弟,而其友人鲍骏责之以义,
鸿乃就封。其始,自以为义而行之,其终也,知其不义而复之。以其能复之,知
其始之所行非诈也,此范氏之所以贤鸿而下恺也。其论称太伯、伯夷未始有其让
也。故太伯称至德,伯夷称贤人。及后世徇其名而昧其致,于是诡激之行兴矣。
若刘恺之徒让其弟,使弟受非服,而己受其名,不已过乎?丁鸿之心,主于忠爱,
何其终悟而从义也。范氏之所贤者,固已得之矣,而其未尽者,请得毕其说。
夫先王之制,立长所以明宗,明宗所以防乱,非有意私其长而沮其少也。天
子与诸侯皆有太祖,其有天下、有一国,皆受之太祖,而非己之所得专有也。天
子不敢以其太祖之天下与人,诸侯不敢以其太祖之国与人,天下之通义也。夫刘
恺、丁鸿之国,不知二子所自致耶,将亦受之其先祖耶?受之其先祖,而传之于
所不当立之人,虽其弟之亲,与涂人均耳。夫吴太伯、伯夷,非所以为法也,太
伯将以成周之王业,而伯夷将以训天下之让,而为是诡时特异之行,皆非所以为
法也。今刘恺举国而让其弟,非独使弟受非服之为过也,将以坏先王防乱之法,
轻其先祖之国,而独为是非常之行,考之以礼,绳之以法,而恺之罪大矣。
然汉世士大夫多以此为名者,安、顺、桓、灵之世,士皆反道矫情,以盗一
时之名。盖其弊始于西汉之世。韦玄成以侯让其兄,而为世主所贤,天下高之,
故渐以成俗。履常而蹈易者,世以为无能而摈之。则丁鸿之复于中道,尤可以深
嘉而屡叹也。谨论。
【礼义信足以成德论】
论曰: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愈大则身愈逸而责愈重,愈小则身愈劳而
责愈轻。綦大而至天子,綦小而至农夫,各有其分,不可乱也。责重者不可以不
逸,不逸,则无以任天下之重。责轻者不可以不劳,不劳,则无以逸夫责重者。
二者譬如心之思虑于内,而手足之动作步趋于外也。是故不耕而食,不蚕而衣,
君子不以为愧者,所职大也。自尧舜以来,未之有改。
后世学衰而道弛,诸子之智,不足以见其大,而窃见其小者之一偏,以为有
国者,皆当恶衣粝食,与农夫并耕而治,一人之身,而自为百工。盖孔子之时则
有是说矣。夫樊迟亲受业于圣人,而犹惑于是说,是以区区焉欲学稼于孔子。孔
子知是说之将蔓延于天下也,故极言其大,而深折其词。以为:“上好礼,ze6*
莫敢不敬;上好义,ze6*民莫敢不服;上好信,ze6*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
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安用稼?”而解者以为礼义与信足以成德。
夫樊迟之所为汲汲于学稼者,何也?是非以谷食不足,而民有苟且之心以慢
其上为忧乎?是非以人君独享其安荣而使民劳若独贤为忧乎?是非以人君不身亲
之则空言不足劝课百姓为忧乎?是三忧者,皆世俗之私忧过计也。
君子以礼治天下之分,使尊者习为尊,卑者安为卑,则夫民之慢上者,非所
忧也。君子以义处天下之宜,使禄之一国者,不自以为多,抱关击柝者,不自以
为寡,则夫民之劳苦独贤者,又非所忧也。君子以信一天下之惑,使作于中者,
必形于外,循其名者,必得其实,则夫空言不足以劝课者,又非所忧也。此三者
足以成德矣。故曰三忧者,皆世俗之私忧过计也。谨论。
【形势不如德论】
论曰:《传》有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此言形势之不如德
也。而吴起亦云:“在德不在险。”太史公以为形势虽强,要以仁义为本。儒者
之言兵,未尝不以藉其口矣。请拾其遗说而备论之。
凡形势之说有二,有以人为形势者,三代之封诸侯是也。天子之所以系于天
下者,至微且危也。欢然而合,合而不去,则为君臣,其善可得而赏,其恶可得
而罚,其谷米可得而食,其功力可得而役使。当此之时,君臣之势甚固。及其一
旦溃然而去,去而不返,则为寇仇。强者起而见攻,智者起而见谋,彷徨四顾,
而不知其所恃。当是时,君臣之势甚危。先王知其固之不足恃,而危之不可以忽
也,故大封诸侯,错置亲贤,以示天下形势。刘颂所谓“善为国者,任势而不任
人。郡县之察,小政理而大势危;诸侯为邦,近多违而远虑固”。此以人为形势
者也。然周之衰也,诸侯肆行而莫之禁,自平王以下,其去亡无几也,是则德衰
而人之形势不足以救也。
以地为形势者,秦、汉之建都是也。秦之取天下,非天下心服而臣之也。较
之以富,搏之以力,而犹不服,又以诈囚其君,虏其将,然后仅得之。今之臣服
而朝贡,皆昔之暴骨于原野之子孙也。则吾安得泰然而长有之!汉之取天下,虽
不若秦之暴,然要皆不本于仁义也。当此之时,不大封诸侯,则无以答功臣之望,
诸侯大而京师不安,则其势不得不以关中之固而临之,此虽尧、舜、汤、武,亦
不能使其德一日而信于天下,荀卿所谓合其参者。此以地为形势者也。然及其衰
也,皆以大臣专命,危自内起,而关中之形势,曾不及施,此亦德衰而地之形势
不能救也。
夫三代、秦、汉之君,虑其后世而为之备患者,不可谓不至矣,然至其亡也,
常出于其所不虑。此岂形势不如德之明效欤?《易》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人存则德存,德存则无诸侯而安、无障塞而固矣。谨论。
【礼以养人为本论】
论曰:三代之衰,至于今且数千岁,豪杰有意之主,博学多识之臣,不可以
胜数矣,然而礼废乐坠,则相与咨嗟发愤而卒于无成者,何也?是非其才之不逮,
学之不至,过于论之太详,畏之太甚也?夫礼之初,始诸人情,因其所安者,而
为之节文,凡人情之所安而有节者,举皆礼也,则是礼未始有定论也。然而不可
以出于人情之所不安,则亦未始无定论也。执其无定以为定论,则途之人皆可以
为礼。
今儒者之论则不然,以为礼者,圣人之所独尊,而天下之事最难成者也。牵
于繁文,而拘于小说,有毫毛之差,则终身以为不可。论明堂者,惑于《考工》、
《吕令》之说;议郊庙者,泥于郑氏、王肃之学。纷纷交错者,累岁而不决。或
因而遂罢,未尝有一人果断而决行之。此皆论之太详而畏之太甚之过也。
夫礼之大意,存乎明天下之分,严君臣、笃父子、形孝弟而显仁义也。今不
幸去圣人远,有如毫毛不合于三代之法,固未害其为明天下之分也,所以严君臣、
笃父子、形孝弟而显仁义者犹在也。今使礼废而不修,则君臣不严,父子不笃,
孝弟不形,义不显,反不足重乎?
昔者西汉之书,始于仲舒,而至于刘向,悼礼乐之不兴,故其言曰:“礼以
养人为本。如有过差,是过而养人也。刑罚之过,或至杀伤。今吏议法,笔则笔,
削则削,而至礼乐则不敢。是敢于sha6*人,而不敢于养人也。”而范晔以为“乐非
夔、襄而新音代作,律谢皋、苏而法令亟易”。而至于礼,独何难欤?
夫法者,末也。又加以惨毒繁难,而天下常以为急。礼者,本也。又加以和
平简易,而天下常以为缓。如此而不治,则又从而尤之曰,是法未至也,则因而
急之。甚矣,人之惑也。平居治气养生,宣故而纳新,其行之甚易,其过也无大
患,然皆难之而不为。悍药毒石,以搏去其疾,则皆为之。此天下之公患也。呜
呼,王者得斯说而通之,礼乐之兴,庶乎有日矣。谨论。
【既醉备五福论】
论曰:君子之所以大过人者,非以其智能知之,强能行之也。以其功兴而民
劳,与之同劳,功成而民乐,与之同乐,如是而已矣。富贵安逸者,天下之所同
好也,然而君子独享焉。享之而安,天下以为当然者,何也?天下知其所以富贵
安逸者,凡以庇覆我也。贫贱劳苦者,天下之所同恶也,而小人独居焉。居之而
安,天下以为当然者,何也?天下知其所以贫贱劳苦者,凡以生全我也。夫然,
故独享天下之大利而不忧,使天下为己劳苦而不怍,耳听天下之备声,目视天下
之备色,而民犹以为未也,相与祷祠而祈祝曰:使吾君长有吾国也。又相与咏歌
而称颂之,被于金石,溢于竹帛,使其万世而不忘也。
呜呼!彼君子者,独何修而得此于民哉?岂非始之以至诚,中之以不欲速,
而终之以不懈欤?视民如视其身,待其至愚者如其至贤者,是谓至诚。至诚无近
效,要在于自信而不惑,是谓不欲速。不欲速则能久,久则功成,功成则易懈,
君子济之以恭,是谓不懈。行此三者,所以得之于民也。三代之盛,不能加毫末
于此矣。
《既醉》者,成王之诗也。其序曰:《既醉》,太平也,醉酒饱德,人有士
君子之行焉。而说者以为是诗也,实具五福。其诗曰“君子万年”,寿也;“介
尔景福”,富也;“室家之壸”,康宁也;“高明有融”,攸好德也;“高朗令
终”,考终命也。凡言此者,非美其有是五福也,美其全享是福,兼有是乐,而
天下安之,以为当然也。
夫诗者,不可以言语求而得,必将深观其意焉。故其讥刺是人也,不言其所
为之恶,而言其爵位之尊、车服之美而民疾之,以见其不堪也。“君子偕老,副
笄六珈”、“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是也。其颂美是人也,不言其所为之善,而
言其冠佩之华、容貌之盛而民安之,以见其无愧也。“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
为兮”、“服其命服,朱芾斯皇”是也。故《既醉》者,非徒享是五福而已,必
将有以致之。不然,民将盻盻焉疾视而不能平,又安能独乐乎?是以孟子言王道
不言其他,而独言民之闻其作乐见其田猎而欣欣者,此可谓知本矣。谨论。
上一篇:卷三十九
下一篇:卷四十一
目录:苏轼集

猜你喜欢:

  • 《沉船》    诗人们所想象的最适合年轻的情人们活动的环境,一切扮演爱情故事所需的道具,在加尔各答这地方,是出奇的缺乏
  • 《欧阳修集》 【与赵康靖公〈叔平〉九通】 △一〈至和三年〉 某启。辱教,并高邮二书,不胜感刻,足以仰见仁人之心恻物垂悯之深也。方欲专驰
  • 《史记》 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於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
  • 《安娜·卡列尼娜》    列文把妻子送上楼以后,随后就来到多莉的房里去了.达里娅.亚历山德罗夫娜那天也苦恼得不得了.她在屋里走来
  • 《元史》 ◎地理二 辽阳等处行中书省,为路七、府一,属州十二,属县十。徒存其名而无城邑者,不在此数。(本省计站一百二十处。) 辽阳
  • 《红与黑》    他们崇高的使命,是冷静地判断人民    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件.他们的智慧,
  • 《百战奇略》【解析】本篇以《疑战》为题,旨在阐述作战中如何设置疑阵以迷惑敌人的问题。它认为,不同的作战企图可用不同的疑阵方法。如要进袭敌人时,可采用“丛
  • 《旧唐书》 ◎突厥上 ○突厥之始,启民之前,《隋书》载之备矣,只以入国之事而述之。 始毕可汗咄吉者,启民可汗子也。隋大业中嗣位,值天
  • 《旧五代史》 高季兴,字贻孙,陕州硖石人也。本名季昌,及后唐庄宗即位,避其庙讳改焉。幼隶于汴之贾人李七郎,梁祖以李七郎为子,赐姓,名友让。梁祖尝见
  • 《隋书》 ○韩擒虎(弟僧寿 洪) 韩擒,字子通,河南东垣人也,后家新安。父雄,以武烈知名,仕周,官至大将军、洛虞等八州刺史。擒少慷慨,
  • 《安娜·卡列尼娜》    幸福的家庭全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奥布隆斯基家里一
  • 《晋书》 ◎石勒下 太兴二年,勒伪称赵王,赦殊死已下,均百姓田租之半,赐孝悌力田死义之孤帛各有差,孤老鳏寡谷人三石,大酺七日。依春秋列国
  • 《南史》 ◎隐逸上 ○陶潜 宗少文(孙测 从弟彧之) 沈道虔 孔淳之 周续之 戴颙 翟法赐 雷次宗 郭希林 刘凝之
  • 《清史稿》 ○希福(子帅颜保曾孙嵩寿) 范文程(子承勋、承斌、孙时绎、时捷、时绶、时纪、曾孙宜恒、四世孙建中) 宁完我 鲍承先 希福
  • 《三国演义》 却说张昭献计曰:“且休要动兵。若一兴师,曹操必复至。不如修书二封:一封与刘璋,言刘备结连东吴,共取西川,使刘璋心疑而攻刘备;一封与张
  • 《喻世明言》 白发苏堤老妪,不知生长何年。相随宝驾共南迁,往事能言旧汴。 前度君王游幸,一时询旧凄然。鱼羹妙制味犹鲜,双手擎来奉献。
  • 《明史》 ○曹鼐 (张益 邝埜) 王佐(丁铉等) 孙祥(谢泽) 袁彬(哈铭袁敏) 曹鼐,字万钟,宁晋人。少伉爽有大志,事继母以
  • 《论衡》    【题解】  间时(lán兰),即“谰”
  • 《明史》 ○郭子兴 韩林儿 郭子兴,其先曹州人。父郭公,少以日者术游定远,言祸福辄中。邑富人有瞽女无所归,郭公乃娶之,家日益饶。生三子
  • 《旧唐书》 ◎职官三 御史台(秦、汉曰御史府,后汉改为宪台,魏、晋、宋改为兰台,梁、陈、北朝咸曰御史台。武德因之。龙朔二年改名宪台。咸亨复

评论

发表评论
手机版 国学 文学名著 词典网 www.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