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书法字典>> 历代书法>> 魏晋>> 王献之草书九帖(大观帖)释文(6)书法欣赏

王献之草书九帖(大观帖)释文(6)

作者:王献之 书体:草书 2016-04-24 15:28:39

标签:王献之,大观帖

(八) 忽动帖

忽动小行多,昼夜十三四起,所去多。又风不差。脚更肿,转欲书疏,自不可已。唯绝叹于人理耳。二妹复平平,昨来山下差静,岐当还。

王献之草书九帖(大观帖)释文

(九) 委曲帖

委曲前书,且思胜常也,诸人悉何如,承冠军定入,计今向达都,汝奉见欣庆。但恐停日不多耳。

王献之草书九帖(大观帖)释文

王献之草书九帖(大观帖)释文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王献之书法,可方便查询。

0
纠错

王献之书法欣赏:

猜你喜欢:

  • 《元桢墓志》是元魏宗子志石时间最古的。刻于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是属于北魏中期的典型碑刻。17行,行18字,共306字。志高7
  • 王羲之《行穰帖》,原迹已失传。此为初唐时期的双钩填墨摹本,硬黄纸本,传为米芾再临本,24.4×8.9cm。二行,十五字,由北宋徽宗金泥题
  • 王献之《十二月割帖》 选自上海图书馆藏《宝晋斋法帖-卷一》宋拓本。释文:十二月割至不?中秋,不复不得相,未复还,恸理为
  • 魏晋小楷是后世小楷变法的基础,在钟繇《宣示表》后,大体是有两条发展脉络:一条是按照古朴敦厚一路,可谓“质”;一条是秀雅流美一路,可谓“妍”。
  • 龙门二十品之《太觉造像》,又称《比丘道匠造像题记》,无造像纪年,依据其风格和所处位置,当在北魏孝文帝太和末年和宣武帝景明初年间。名列《龙门二
  • 【释文】七月二十六日具书靖白:虽数相闻,不解劳倦,信至得书,悉知弃云宅及计东来,言展有期,索靖白。索靖《七月二十六日帖》,草书。
  •  《北齐沙丘城造像残碑》即《北齐河清三年造像记》,简称《沙丘碑》正书。此碑1993年在山东兖州城东南泗河出土,残碑高38厘米,长1
  • 《受禅表碑》三国魏黄初(202年)刻。在河南许昌县,额篆书题“受禅表”。字方正,渐开唐隶之门。 东汉献帝延康元年(220)冬十月乙卯
  • 王献之行草《安和帖》,拓本释文:献之白:奉别告,承安和,庆慰。极冷,不审尊体复何如?献之比日如复小胜,因夜行忽复下,如欲
  • 惠感造像记拓片 比丘惠感在龙门的造像有多个,其中仅古阳洞就有四处。这些比丘惠感是同一人还是有多位同名号的僧人,因无资料佐证

评论

发表评论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app
下载词典网APP
用手机扫一扫
手机版 历代书法 词典网 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