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书法字典>>梁佩兰书法>> 梁佩兰百科介绍 梁佩兰百科书法字帖

梁佩兰百科介绍

拼音:liáng pèi lán

人物简介

  梁佩兰生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腊月,少年时从学于陈邦彦,攻读经史百家之学

梁佩兰像

,他聪敏过人,记忆力强,能“日记数千言”,素有才名。顺治十四年(1657)乡试第一,此后三十年间断断续续6次赴京会试,均落第,自号漫溪叟,潜心治学,一时风雅称盛。梁佩兰每有所作,均被人们争相抄传。梁诗在当时名气极大,名公巨卿、达官贵人,都以获得他的题咏为荣。

  康熙二十年(1681)冬,与朱竹垞等结诗社。康熙二十七年(1688)徐乾学主持会试,使用“通榜法”录取大批名士,梁佩兰第七次赴考,金榜题名得中进士,但这时他已是60岁的花甲之年了。朝廷任他为知县,他以年老而不赴任,被选授翰林院庶吉士,梁以留京写诗为乐,士大夫争相延请品题吟哦。满清贵胄、著名的词人纳兰性德,因慕其名,特修书邀他共同选编宋、元词集。纳兰性德死前七日,还与他和姜宸英、顾贞观等人饮宴赋诗。

  次年梁佩兰即告假归里,隐居于广州丛桂坊(今丛桂路附近),集骚人,结诗社,共唱吟,一住十四年。梁佩兰早年曾与一批粤中诗人在广州城西结西园白莲诗社。告假还乡后,他召集一批诗友,在法性寺重开兰湖白莲诗社,由他和屈大均、陈恭尹主持,长期组织诗会,吟咏唱和,交流切磋,扶掖后学。经他教导的后辈诗人,著名的有被王士祯称为“岭南二妙”的王隼、梁无技,以及陈阿平、韩海和女诗人王瑶湘等,很多外地诗人也慕名前来就教。此外,梁、屈、陈还主持过越台诗社、东皋诗社、探梅诗社等。据《清史列传》记载:“是时岭海文社数百人,推梁佩兰执牛耳。”

  康熙四十一年(1702)岁末,为庆祝翌年三月康熙帝五十寿辰,诏敕庶吉士久在外者赴馆供职。梁佩兰奉召进京,抵京不一月,例值翰林院散馆考试,梁佩兰等三十人以不习满文而被革去庶吉士职位。梁佩兰不肯屈身赴选知县,翌年深秋便离京回乡。他与诗人沈用济结伴南下,沿途吟赏唱和,抒怀吊古。次年春,梁佩兰抵粤。 越年病逝广州,卒后门人私谥文介先生,葬于广州市东北郊白云山柯子岭南麓,现保存尚好。

  梁佩兰著有《六莹堂集》前后集、文集共16卷传世,收录了他近二千首诗。他还曾参与修纂《阳春县志》(已失),为康熙三十年(1691)新修《南海县志》作序。

个人成就

诗作

  梁佩兰诗,多酬赠和吟咏景物之作,也有发泄功名失意的怨辞,间亦杂有兴亡之感。较有意义的作品是某些反映民生疾苦的篇章,如《养马行》、《采珠歌》、《采茶歌》、《雀飞多》、《樵父词》等。这类诗,内容清新,语言通俗,感情自然,不失为佳作,但不多见。他的大多数诗仿古的习气过重,笔调较为平淡直致。总体来看其诗成就还不能与屈、陈并论。《清史列传》等典籍及当时的名人如何巩道、近人徐世昌等则盛赞其诗。

书画

  梁佩兰兼擅书画,画善山水、兰花,但并不多见;书法则以行书见长,为清初岭南书坛的佼佼者。《国朝书画家笔录》称其书法受王羲之影响,近人麦华三、马国权等则称其书法由苏、

梁佩兰书法

米上溯李北海、钟繇、王羲之等,并形成自己风格。据《广东传世书迹知见录》称,梁佩兰传世主要书迹大致约37件,《壮陶阁书画录》与《风满楼书画录》均有记载。其书法以《行书七言联》(广东省博物馆藏)为代表。该作品书文为“偶值放衙闲啸咏,何妨拄笏对云山”,很有一种厌倦官场、偷得清闲的放浪形骸。此作是送给当时两广总督吴兴祚的,其意义也就更加耐人寻味。近人陈伯任称此书“顺笔纵书,尚存明代风习”。今观此书,则雄奇高古,笔力劲健。近有好事者将之镌刻于广州白云山碑廊。

  “岭南三家”的诗文各擅胜场,在书法上也是各有千秋。古人《书法汇编序》中专门论及三家书法之不同处。书中道:幼曾记吾粤屈翁山、梁药亭、陈独漉三先生相聚论书。三君惟独漉以八分擅名,梁谓之曰:“公书有本领,有学问,然世上多有之。仆书没本领,没学问,然掩其姓字,出书示人,识者必曰:想见此子不俗。”因谓屈曰:“公书何如?”曰:“仆书不管有本领,没本领;有学问,没学问,只自己写成一屈翁山耳。”三公之言,得毋亦贵有天趣之谓耶?从中可看出三家之书,均能自鸣天籁。在书法史上均有其一席之地。再观梁佩兰的行书,这种感觉则愈显。

名号由来

  梁佩兰之所以名列“岭南三大家”,而且名列首位,说来不为无因,原来是在康熙三十一年(1692),有番禺诗僧王隼(自号蒲衣,尝入丹霞为僧,后返初服。及卒,私谥清逸先生),编选梁佩兰及屈大均、陈恭尹之诗,命名为《岭南三大家诗录》。按当时梁、屈、陈3人都是在世,而且彼此均有过从唱和。如果就主题思想倾向、题材价值等社会效果而言,梁诗在现实性、人民性的深度、广度显然不及屈、陈。但屈、陈两人终生以布衣终老,不事新朝,抗清的民族意识较强。而梁佩兰毕竟是功名中人,而且名驰京华,结识公卿。也许由于这些因素,梁佩兰由是位列两者之前,而且收入诗作最多。又据近人邓之诚在《清诗纪事初编》里的考证,王隼之所以选定这3人,并命名为“岭南三大家”,其目的“隐以抗‘江左三家’(即当时清初的江苏诗人钱牧斋、吴梅村、安徽诗人龚鼎挛)”。但不管编选者主观意图如何,“岭南三大家”的称号一直为人们所公认,流传至今,仍有其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更为广东一代的诗风,起了继往开来的推动促进作用。而在这之前,岭南诗人的艺术价值就全国的地位而言,大多数是叨陪未座的。

代表诗作

  【舟发阊水至饶阳道中作八首(其四)】

  
小雨湿自好,秋花鲜向人。

  秋花照江水,一片江南春。

  白露节未降,白云怀已新。

  扁舟语舟子:花下且垂纶。

  【秋夜宿陈元孝独漉堂读其先大司马遗集感赋(其一)】

  
大节平生事,文章复不刊。

  墨痕尤似渍,碧血几曾干。

  自得乾坤正,谁知世事艰。

  草堂灯一点,霜气迫人寒。

  【粤曲二首】

  春风试上粤王台,锦绣山河四面开。

  今古兴亡犹在眼,大江潮去复潮来。

  琵琶洲头洲水清,琵琶洲尾洲水平。

  一声欸乃一声桨,共唱渔歌对月明。
0
纠错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如:梁佩兰百科书法,即可方便查询

资源下载

书法欣赏

书法推荐

    {$zd_sftj$}

评论

发表评论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书法字典 词典网 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