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文 >> 诗词名句 >>名句:十地吞声,二乘动色

十地吞声,二乘动色

释广闻大川和尚赞(半身)

名句出处

出自宋代释广闻的《大川和尚赞(半身)》

全文:
握拳透爪,有临济体裁。
轮珠示人,类大颠风格。
不欲露全身,惯无赃考贼。
十地吞声,二乘动色
聚一世精神,而用东山暗号。
鼓大地波澜,而疏东涧正脉。
宜乎百川倒流,天下暴白。
如是模写,沧溟一滴。
传金襕,倒刹竿,须是迦叶师兄始得。

释广闻诗词大全

参考注释

十地

梵语意译。或译为“十住”。佛家谓菩萨修行所经历的十个境界。大乘菩萨十地为: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另有三乘共十地,四乘十地,真言十地等,名目各有不同。 南朝 宋 谢灵运 《辨宗论附答问》:“一合於道塲,非十地之所阶, 释 家之唱也。” 唐高宗 《谒慈恩寺题奘法师房》诗:“萧然登十地,自得会三归。” 清 吴伟业 《庚戌梅信日雨过邓尉哭剖石和尚遇大雪夜宿还元阁》诗:“自居十地庄严上,道出三峰玄要间。”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二讲:“《华严经》的思想,后来又有所开展,所谓‘十地’本是由之达到成佛的思想。”参阅《华严经》卷二三、《成唯识论》卷九。

吞声

不敢出声,特指哭泣不敢出声

二乘

即贰乘。副车。《列子·周穆王》:“ 巨蒐氏 乃献白鵠之血以饮王,具牛马之湩以洗王之足,及二乘之人。”

佛教语。一般。包括声闻乘与缘觉乘。 南朝 梁 沉约 《内典序》:“义隐三藏之外,事非二乘所窥。”《景德传灯录·慧能大师》:“若以智慧照烦恼者,此是二乘小儿,羊、鹿等机。上智大根,悉不如是。”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二讲:“二乘只是方便,大乘才是究竟。”

动色

(1).谓脸上显出受感动的表情。《后汉书·班彪传》:“君臣动色,左右相趋。” 唐 杜甫 《戏为韦偃双松图歌》:“絶笔长风起纤末,满堂动色嗟神妙。”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尹阁学》:“公夙知其弊,故上疏详之, 纯皇帝 为之动色。”

(2).谓景色变化。 唐 李邕 《春赋》:“千巖为之动色,万壑为之流波。”

释广闻名句,大川和尚赞(半身)名句

0
纠错

猜你喜欢: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app
下载词典网APP
用手机扫一扫
手机版 诗词名句 释广闻名句
词典网 www.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