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策对天墀,会须为举首

五迈代简奉寄三山方时父遇游几叟明复

名句出处

出自宋代五迈的《代简奉寄三山方时父遇游几叟明复》

全文:
昔我游三山,稠中得二友。
初交方时父,后识游几叟。
大比献能书,厥岁在西酉。
垂钓文海中,修鳞上钩否。
蔡簿校文回,曰方其所取。
有高说夫者,姓名出其右。
同游本弟昆,紫荆偶分剖。
游虽迟再荐,楚弓楚人有。
余评时父才,进士中少耦。
词绝似秦七,诗已迫黄九。
几叟尤不凡,耿耿良自负。
英辞沮金石,真气干星斗。
等是青云人,科第争前后。
射策对天墀,会须为举首
三年一抡魁,须服天下口。
毋为陈诚之,要作张无垢。
狂生分不才,生老未觉丑。
向坐太饶舌,相看拥从手。
六阶何惜镌,百谪亦甘受。
不爱骑鹤姿,看人作太守。
只读相牛经,教了事农亩。
乏地堪置锥,仰天频击缶。
二君最知心,一别忽许久。
作计分寄之,或赏千金帚。
并简潘庭坚,何时一樽酒。

五迈诗词大全

参考注释

射策

(1). 汉 代*考试取士方法之一。《汉书·萧望之传》:“ 望之 以射策甲科为郎。” 颜师古 注:“射策者,谓为难问疑义书之於策,量其大小署为甲乙之科,列而置之,不使彰显。有欲射者,随其所取得而释之,以知优劣。射之言投射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议对》:“又对策者,应詔而陈政也;射策者,探事而献説也。言中理準,譬射侯中的。二名虽殊,即议之别体也……对策者,以第一登庸;射策者,以甲科入仕。”《南史·儒林传序》:“及 汉武帝 时,开设学校,立《五经》博士,置弟子员,射策设科,劝以官禄,传业者故益众矣。” 宋 苏轼 《策略第一》:“自 汉 以来,世之儒者忘己以徇人,务为射策决科之学,其言虽不叛於圣人,而皆泛滥於辞章,不适於用。”

(2).泛指应试。 唐 皮日休 《三羞》诗序:“丙戌岁, 日休 射策不上,东退於 肥陵 。” 清 吴伟业 《哭志衍》诗:“射策 长安城 ,驄马黄金络。”

天墀

帝王宫殿的台阶。 唐 韦应物 《送宫人入道》诗:“捨宠求仙畏色衰,辞天素面立天墀。” 宋 苏轼 《坤城节集英殿宴教坊词·放队》:“望彤闈而却立,敛翠袂以言归。再拜天墀,相将好去。” 明 李东阳 《校文毕即事》诗:“同下天墀奉玉音,南畿多士正如林。”

会须

(1).适逢需要。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桓宣武 北征, 袁虎 时从,被责免官。会须露布文,唤 袁 倚马前令作。手不輟笔,俄得七纸,殊可观。”

(2).应当。 唐 项斯 《山友赠藓花冠》诗:“会须寻道士,簪去遶霜坛。” 元 王恽 《平湖乐》曲:“会须满载,百壶春酒,挝鼓荡风猗。” 沉砺 《送穷》诗:“会须立马 昆仑 上,散髮披襟唱《大风》。”

举首

(1).抬头。《管子·形势解》:“ 殷 民举首而望 文王 ,愿为 文王 臣。” 宋 苏轼 《登云龙山》诗:“路人举首东南望,拍手大笑使君狂。” 明 袁宏道 《宿西山碧云寺水亭上》诗:“举首见仙人,云中捉松鼠。”

(2).被荐举者中居首位的;科举考试的第一名。《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论》:“ 汉 兴八十餘年矣,上方乡文学,招俊乂,以广儒墨, 弘 为举首。”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议对》:“ 汉文 中年,始举贤良; 鼂错 对策,蔚为举首。” 宋 秦观 《李状元墓志铭》:“其词奥衍,有 汉 唐 之遗风,进御一读,遂为举首。” 明 张居正 《答藩伯吴小江书》:“公以卓行清望,为天下举首。”

(3).检举,告发。《东周列国志》第一回:“城内城外,挨户查问女婴。不拘死活,有捞取来献者,赏布帛各三百疋;有收养不报者,邻里举首,首人给赏如数。” 清 林则徐 《速戒鸦片告示稿》:“惟有挨查牌甲,责令举首。”

(4).首领。《续资治通鉴·元顺帝至正十五年》:“ 遵道 知不能行其策,乃弃去,适 潁州 ,为红军(指红巾军)举首。”

五迈名句,代简奉寄三山方时父遇游几叟明复名句

公众号
0
纠错

名句推荐

诗词推荐

诗词名句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