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鉴供奉归蜀宁亲

作者:灵澈 朝代:唐代

送鉴供奉归蜀宁亲原文

林间出定恋庭闱,圣主恩深暂许归。
双树欲辞金锡冷,四花犹向玉阶飞。
梁山拂汉分清境,蜀雪和烟惹翠微。
此去不须求彩服,紫衣全胜老莱衣。

诗词问答

问:送鉴供奉归蜀宁亲的作者是谁?答:灵澈
问:送鉴供奉归蜀宁亲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送鉴供奉归蜀宁亲是什么体裁?答:七律
问:灵澈的名句有哪些?答:灵澈名句大全

全唐诗:卷810-6

参考注释

出定

佛家以静心打坐为入定,打坐完毕为出定。《观无量寿经》:“出定入定,恒闻妙法;行者所闻,出定之时,忆持不捨。” 唐 秦系 《题僧明惠房》诗:“入定几时将出定,不知巢燕污袈裟。” 元 范康 《竹叶舟》第一折:“今日无甚事,待 惠安长老 出定来,要他指引我到什么古蹟去处,游翫游翫,消遣我旅况咱。” 清 曹寅 《十六日夜登虎丘作》诗:“ 虎丘 深夜上,寒月似晴花。出定无僧看,同游有客夸。”

庭闱

内舍。多指父母居住处。《文选·束晳〈补亡〉诗》:“眷恋庭闈,心不遑安。” 李善 注:“庭闈,亲之所居。” 唐 张九龄 《酬宋使君见诒》诗:“庭闈际海曲,軺传荷天慈。” 清 刘大櫆 《少宰尹公行状》:“公少而卓犖多才,遵太夫人朝夕庭闈之训,言动皆必以礼。”因用以称父母。 唐 杜甫 《送韩十四江东省觐》诗:“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闈?” 宋 王安石 《忆昨诗示诸外弟》:“刻章琢句献天子,钓取薄禄欢庭闈。”

圣主

(1).对当代皇帝的尊称。《东观汉记·鲍永传》:“今圣主即位,天下已定,不降何待?” 唐 李白 《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我似浮云殢 吴 越 ,君逢圣主游丹闕,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 峨眉 月。” 明 张居正 《陈六事疏》:“臣又自惟,幸得以经术遭逢圣主,备位辅弼。”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局诈》:“目下有某处将军缺,倘不吝重金,僕嘱内兄游扬圣主之前,此任可致。”

(2).泛称英明的天子。《战国策·秦策三》:“良医知病人之死生,圣主明於成败之事。” 汉 王褒 《圣主得贤臣颂》:“及其遇明君遭圣主也,运筹合上意,諫諍则见听。”《旧唐书·忠义传上·王义方》:“臣闻附下罔上,圣主之所宜诛;心狠貌恭,明时之所必罚。” 清 曾国藩 《何君殉难碑记》:“飢寒逼身,难顾廉耻;圣主不能安其民,慈母不能抚其子。”

双树

娑罗双树。也称双林。为 释迦牟尼 入灭之处。《大般涅槃经》卷一:“一时佛在 拘施郡城 ,力士生地, 阿利罗跋提 河边,娑罗双树间……二月十五日大觉世尊将欲湼槃。”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卷八:“夫至理无言,玄致幽寂……所以 浄名 杜名於方丈, 释迦 缄默於双树,将致理致渊寂,故圣为无言。”

金锡

指锡杖。《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忽闻金锡之声震地,那个猛兽恰像有人赶逐他的,窜伏亭下,敛足瞑目,犹如待罪一般。”参见“ 锡杖 ”。

四花

亦作“ 四华 ”。1.佛教语。法华六瑞中,雨华瑞之四花,即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一说四花为分陀利(白莲华)、优钵罗(青莲华)、钵特摩(红莲华)、拘物投(黄莲华)。见《翻译名义集》卷三。 南朝 梁 刘孝绰 《<昭明太子集>序》:“是以徧动六地,普雨四花。” 唐 李邕 《大相国寺碑》:“云廓八景,雨散四花。国土威神,塔庙崇丽,此其极也。” 唐 灵澈 《送鉴供奉归蜀宁亲》诗:“双树欲辞金锡冷,四花犹向玉阶飞。”

(2).佛教语。仿大般涅槃时的娑罗双树,在棺椁四方各竖一对白莲花或白造花,称为四花。 前蜀 杜光庭 《上元玉局化众修黄箓斋词》:“备玉籩金豆之仪,陈十极四华之礼。”

玉阶

亦作“ 玉堦 ”。 1.玉石砌成或装饰的台阶,亦为台阶的美称。《文选·班固<西都赋>》:“玄墀釦砌,玉阶彤庭。” 张铣 注:“玉阶,以玉饰阶。” 汉 班婕妤 《自悼赋》:“华殿尘兮玉阶菭,中庭萋兮緑草生。” 唐 李白 《玉阶怨》诗:“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苏曼殊 《饮席赠歌者》诗:“玉阶人静情难诉,悄向星河觅女牛。”

(2).指朝廷。《文选·张衡<思玄赋>》:“勔自强而不息兮,蹈玉阶之嶢峥。”旧注:“玉阶,天子阶也。言我虽欲去,犹恋玉阶不思去。” 晋 葛洪 《抱朴子·汉过》:“禾黍生於庙堂,榛莠秀乎玉阶。” 唐 岑参 《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金鏁晓鐘开万户,玉堦仙仗拥千官。” 明 文徵明 《丁巳元日》诗:“万炬列星仙杖外,千官鸣珮玉阶前。”

梁山

(1).山名。在今 陕西省 韩城市 境。《诗·大雅·韩奕》:“奕奕 梁山 ,维 禹 甸之。” 郑玄 笺:“ 梁山 ,今 左冯翊 夏阳 西北。”《春秋·成公五年》:“ 梁山 崩。” 杜预 注:“ 梁山 ,在 冯翊 夏阳县 西北。”

(2).山名。在今 陕西省 乾县 境。《孟子·梁惠王下》:“﹝ 大王 ﹞去 邠 ,踰 梁山 ,邑於 岐山 之下居焉。”

(3).山名。在今 山东省 东平县 境。其上有 宋江寨 ,其下有 梁山泊 。《汉书·梁孝王刘武传》:“北猎 梁山 ,有献牛,足上出背上, 孝王 恶之。”按,《史记·梁孝王世家》作“良山”, 张守节 正义:“《括地志》云‘ 梁山 在 鄆州 寿张县 南三十五里’,即猎处也。”《初学记》卷六引 晋 袁宏 《北征赋》:“於是背 梁山 ,截 汶 波。”

(4).山名。在今 安徽省 和县 、 当涂县 两县之间。 和县 境者曰 西梁山 ; 当涂县 境者为 东梁山 ,原名 博望山 。二山隔 江 对峙如门阙,故亦名 天门山 。《宋书·孝武帝纪》:“﹝ 大明 七年﹞於 博望 、 梁山 立双闕。” 唐 李白 《天门山铭》:“ 梁山 、 博望 ,关扃 楚 滨,夹据洪流,实为 吴 津。”

(5).山名。在今 陕西省 南郑县 境。《文选·张载<剑阁铭>》:“巖巖 梁山 ,积石峩峩。” 李善 注引 扬雄 《益州箴》“巖巖 岷山 ,古曰 梁州 。”按,此 梁州 为山名。

(6).山名。在今 四川省 剑阁县 境。又名 剑门山 。

分清

(1) 辨别出;作为单独的或不同的来理会

能分清楚正常情况下会混淆的各种声音

(2)

(3) 看清或显露 的差异而对其加以区分

分不清好坏的头脑

(4) 区别;精确地区分

分清事实与幻想

翠微

青翠的山色,也泛指青翠的山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毛 * 《答友人》

须求

求取。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须求趋竞,不顾羞惭。” 王利器 集解:“须求,《少仪外传下》作‘干求’。”

彩服

犹彩衣。指孝养父母。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归田》:“两儿游宦,谁娱彩服於堂前?” 清 周亮工 《延医不得寄舍弟靖公》诗:“乱里弓衣怜幼弟,危途彩服媿双亲。”参见“ 彩衣 ”。

(1).彩色服色。亦借指穿彩服的官员。 唐 杜甫 《和宋大少府暮春雨后同诸公及舍弟宴书斋》:“棣华晴雨好,綵服暮春宜。” 仇兆鳌 注:“棣华比其弟,綵服兼诸公。” 唐 杜甫 《和宋大少府暮春雨后同诸公及舍弟宴书斋》:“綵服,有职者之服。” 明 刘基 《南陵崔氏思梅诗》:“昔来梅花下,綵服辉清尊。”

(2).犹彩衣。谓彩衣以娱亲。 唐 杜甫 《入奏行》:“绣衣春当霄汉立,綵服日向庭闈趋。” 仇兆鳌 注:“ 老莱子 綵服以娱亲。” 宋 司马光 《送苏屯田寀知单州》诗:“綵服当年戏,驪驹此日荣。”参见“ 綵衣娱亲 ”。

紫衣

(1).紫色衣服。 南朝 梁 任昉 《天监三年策秀才文》之二:“昔紫衣贱服,犹化 齐 风。” 元 萨都剌 《秋词》:“清夜宫车出 建章 ,紫衣小队两三行。”

(2).古代公服。 春秋 战国 时国君服用紫。 南北朝 以后,紫衣为贵官公服,故有朱紫、金紫之称。见《新唐书·车服志》、《宋史·舆服志五》。《左传·哀公十七年》:“ 良夫 乘衷甸两牡,紫衣狐裘。至,袒裘,不释剑而食。大子使牵以退,数之以三罪而杀之。” 杜预 注:“紫衣,君服。三罪,紫衣、袒裘、带剑。” 唐 韩愈 《李公墓志铭》:“天子使贵人持紫衣金鱼以赐,居三年,州称治。”

(3).借指贵官。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轶闻·鬼神默护吉壤》:“ 吴塘山 ,滨临 太湖 ,两峰夹峙,为吾 锡 形胜之地,谓之 吴塘门 。《鈐记》有云: 吴塘 东, 吴塘 西,玉兔对金鷄,代代出紫衣。”

(4).紫色袈裟。 唐 武则天 赐僧人 法朗 等九人紫袈裟、银鱼袋,为僧人赐紫之始。 唐 郑谷 《寄献狄右丞》诗:“逐胜偷閒向 杜陵 ,爱僧不爱紫衣僧。” 宋 苏轼 《答宝月大师书》之一:“累示及 瑜隆 紫衣师号,近为干得 王詵 駙马奏 瑜 为 海慧大师 文字,更旬日方出。”参阅《释氏要览上·法衣》。

全胜

(1) 全面胜利;完全胜利

(2) 全部获胜

大获全胜

老莱衣

《艺文类聚》卷二十引《列女传》:“ 老莱子 孝养二亲,行年七十,婴儿自娱,著五色采衣。尝取浆上堂,跌仆,因卧地为小儿啼,或弄乌鸟於亲侧。”后因用“老莱衣”为孝养父母之词。 唐 杜甫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诗:“兵戈不见 老莱 衣,嘆息人间万事非。” 宋 梅尧臣 《寒食前一日陪希深远游大字院》诗:“闻过少傅宅,喜见 老莱 衣。” 明 何景明 《过先墓》诗:“一寸未忘游子线,万年难觅 老莱 衣。” 清 赵翼 《石庵还朝口占送别》:“白头犹著 老莱 衣,假满还朝四牡騑。”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