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觏少章寄寂斋

作者:李廌 朝代:宋代

秦觏少章寄寂斋原文

臣门如市心如水,汉宫解识尚书履。
形若槁木心死灰,东郭子綦初隐几。
明珠走盘丸走坂,性不迁迁常止止。
蚍蜉战声如雷霆,渠自纷纷相我尔。
达人大观观万有,区中狭隘真一眯。
磨坚涅白自古然,不必饮牛憎洗耳。

诗词问答

问:秦觏少章寄寂斋的作者是谁?答:李廌
问:秦觏少章寄寂斋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李廌的名句有哪些?答:李廌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臣门如市

语出《汉书·郑崇传》。喻车马盈门,谒见奔走者甚多。 金 元好问 《过希颜故居》诗之二:“臣门如市心如水,世俗论量恐未公。”参见“ 臣心如水 ”。

汉宫

汉 朝宫殿。亦借指其他王朝的宫殿。 南朝 陈后主 《昭君怨》诗:“图形 汉 宫里,遥聘单于庭。” 唐 杜甫 《投赠哥舒开府翰》诗:“日月低 秦 树,乾坤绕 汉 宫。” 明 陶望龄 《沛县过高帝庙》诗:“魂魄来游长此地, 汉 宫秋色近如何?”

解识

(1).犹解释。 宋 本《<颜氏家训>序》:“余曰:‘凡字以詮义,字犹未识,义安能见?旋云小小,颇亦怱怱。’众乃谢余,令为解识。余遂作音义以晓之。”

(2).知晓;熟悉。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六:“举筯,沙鱼线甚俊。 吕丞相 喜问:‘君解识此物耶?’” 清 吴伟业 《夜游虎丘剑池》诗:“轆轤夜半语空中,无人解识兴亡意。” 陈少白 《兴中会革命史别录》:“予操普通语相与周旋,谓居 中国 久,言语风习,解识不少,近则经商于 香港 也。”

尚书履

《汉书·郑崇传》:“ 哀帝 擢为尚书僕射,数求见諫争,上初纳用之。每见曳革履,上笑曰:‘我识 郑尚书 履声。’”后以“尚书履”指尚书的官职。 唐 苏颋 《夜发三泉即事》诗:“忝曳尚书履,叨兼使臣节。”

槁木

已经死亡干枯的树木,形容毫无生气

心如槁木

但令心似莲花洁,何必身将槁木齐。——五代蜀· 贯休《山居诗》

死灰

(1)

(2) 完全熄灭的火灰,因其颜色为灰白色,用以形容类似的颜色

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发射出一种喜悦的光。——《七根火柴》

面如死灰

(3) 形容激情已逝,心灰意懒,不再有感情的起伏

心若死灰

东郭

(1).东边的外城。《左传·襄公十八年》:“ 晋侯 伐 齐 ……壬寅,焚东郭、北郭。” 晋 潘岳 《西征赋》:“弔 爰丝 之正义,伏 梁 剑於东郭。”《水浒传》第五回:“众人各各都穿本身披挂,戎装袍甲,摆队成伍,从东郭门而入。”

(2).指东城外,东郊。《宋书·谢灵运传》:“ 会稽 东郭有 回踵湖 , 灵运 求决以为田, 太祖 令州郡履行。” 唐 白居易 《寻王道士药堂因有题赠》诗:“常悲东郭千家冢,欲乞西山五色丸。”

(3).狡兔名。“ 东郭逡 ”的省称。《三国志·魏志·袁谭传》“ 太祖 乃还救 谭 ,十月至 黎阳 ” 裴松之 注引 晋 孙盛 《魏氏春秋》:“此韩卢、东郭自困於前而遗田父之获者也。”参见“ 东郭逡 ”。

(4).复姓。 春秋 齐 有 东郭偃 。见《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隐几

(1).靠着几案,伏在几案上。《孟子·公孙丑下》:“有欲为王留行者,坐而言,不应,隐几而卧。”《庄子·齐物论》:“ 南郭子綦 隐机而坐,仰天而嘘。” 成玄英 疏:“隐,凭也。 子綦 凭几坐忘,凝神遐想。” 宋 陆游 《秋日焚香读书戏作》诗:“世事无端自纠纷, 放翁 隐几对炉熏。” 清 洪昇 《长生殿·雨梦》:“漏鼓三交,且自隐几而卧。”

(2).几案。 南朝 齐 谢朓 有《乌皮隐几》诗。《南齐书·孔稚珪传》:“﹝ 太祖 ﹞餉 灵产 白羽扇素隐几。” 唐 李冗 《独异志》卷中:“《会稽记》: 上虞 兰室山 葛玄 所隐之处,有隐几,化为鹿。”

明珠

珍珠,比喻珍爱的人或美好珍贵的事物

掌上明珠

走坂

比喻事势发展顺利迅速。语出《汉书·蒯通传》:“犹如阪上走丸。” 明 胡应麟 《诗薮·近体中》:“细绎之,则錙銖钧两,毫髮不差,而建瓴走坂之势,如百川东注於尾閭之窟。” 明 许承钦 《苍峡》诗:“注壑捷走坂,矫若乘驌驦。”参见“ 走丸 ”。

不迁

(1).不移徙。《楚辞·九章·橘颂》:“受命不迁,生南国兮。”《韩非子·十过》:“﹝戎王﹞见其女乐而説之,设酒张饮,日以听乐,终岁不迁,牛马半死。” 汉 王褒 《洞萧赋》:“託身躯於后土兮,经万载而不迁。”

(2).不改变。《楚辞·九章·怀沙》:“离慜而不迁兮,愿志之有像。” 朱熹 集注:“不以忧患改其节。” 汉 王粲 《赠蔡子篤》诗:“君子信誓,不迁于时。”

(3).谓官爵不升迁。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二:“民大譁,拥门不得解,丞一言而定, 汪文烈 亟称之。后部中不迁不黜,而别选一官至,百姓闭门留丞,丞不可。”

止止

(1).犹止之。止于其上。《庄子·人间世》:“瞻彼闋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郭象 注:“夫吉祥之所集者,至虚至静也。” 王先谦 集解:“案下止字或‘之’之误。” 唐 权德舆 《与道者同守庚申》诗:“吉祥能止止,委顺则生生。”

(2).停止;止住。《法华经·方便门》:“止止不须説,我法妙难思。” 唐 窦参 《湖上闲居》诗:“止止復何云,物情何自私。” 宋 苏轼 《次韵王定国谢韩子华过饮》:“谁要卿料理,欲説且止止。”

蚍蜉

一种大蚂蚁

雷霆

(1) 疾雷

响振雷霆动九天

(2) 比喻人的盛怒或声威极大

大发雷霆

雷霆之怒

纷纷

(1) 多而杂乱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唐· 高适《别董大》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 一个接一个地,接二连三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达人

乐观豁达的人,行事不为世俗所拘束的人;显达的人

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 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大观

景象盛大壮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蔚为大观

万有

犹万物。《子华子·阳城胥渠问》:“太初胚胎,万有权舆。”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总论》:“照烛三才,暉丽万有。” 明 徐渭 《坐卧房记》:“而一室之中,可以照天下,观万有,通昼夜,一梦觉而无不知。” 冰心 《春水》诗:“万有都在睡梦中呵!除却零零的露珠谁是伴侣呢?”

区中

人世间。《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迫区中之隘陜兮,舒节出乎北垠。” 唐 王昌龄 《裴六书堂》诗:“窗下长啸客,区中无遗想。” 宋 范仲淹 《老子犹龙赋》:“圣人之道也,无幽不通,一则致霖雨於天下,一则宣教化於区中。” 清 魏源 《杂诗》之四:“寧知区中士,中有百年恨。维帝高冥冥,安闻下土怨。”

狭隘

(1) 狭窄

一条狭隘的小巷

(2) (指气量、见识等)狭小

不要跟他这种狭隘的人打交道

真一

(1).道教名词。本指保持本性,自然无为。后多用以指养生的方法。《鬼谷子·本经阴符》:“信心术,守真一而不化。” 晋 葛洪 《抱朴子·地真》:“割嗜慾所以固血气,然后真一存焉,三七守焉,百害却焉,年命延矣。” 明 刘基 《淮南王》诗:“收拾真一归中圆,化为五色黄金丸。”

(2). 中国 * 教名词。指真主独一无偶,为天地万物的主宰。这是 中国 * 教著述中阐明真主根本特征的第一个概念。

(3).指真一酒。 宋 苏轼 《真一酒歌》:“酿为真一和而庄,三杯儼如侍君王。” 宋 苏轼 《真一酒》诗:“人间真一 东坡 老,与作 青州 从事名。”参见“ 真一酒 ”。

涅白

白色,不透明

自古

(1).从古以来。《诗·小雅·甫田》:“我取其陈,食我农人,自古有年。”《论语·颜渊》:“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论文》:“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宋 欧阳修 《定风波》词:“任是好花须落去,自古。”

(2).泛指从前。 清 刘大櫆 《送张福清序》:“昔在自古, 闽 粤 不齿於上国。”

不必

无须,不一定,没有必要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唐·韩愈《师说》

洗耳

(1).表示厌闻污浊之声。《孟子·尽心上》“古之贤士,何独不然” 汉 赵岐 注:“乐道守志,若 许由 洗耳,可谓忘人之势矣。” 晋 皇甫谧 《高士传·许由》:“ 尧 让天下於 许由 …… 由 於是遁耕於 中岳 潁水 之阳, 箕山 之下,终身无经天下色。 尧 又召为九州长, 由 不欲闻之,洗耳於 潁水 滨。”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十:“﹝ 李建勋 ﹞尝畜一玉磬,尺餘,以沉香节安柄,叩之,声极清越。客有谈及猥俗之语者,则击玉磬数声於耳。客或问之,对曰:‘聊代洗耳。’” 清 顾炎武 《寄次耕时被荐在燕中》诗:“洗耳 苕水 滨,叩舷歌《採菱》。”

(2).形容专心地、恭敬地倾听。 宋 王迈 《送族侄千里归漳浦》诗:“洗耳候凯音,嘉节迫吹帽。” 元 周权 《秋霁》诗:“酒醒谁鼓《松风操》,炷罢炉熏洗耳听。” 清 李渔 《巧团圆·得妻》:“如今细説一番,待小生洗耳听者。”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