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戒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代

斋戒原文

每因斋戒断荤腥,渐觉尘劳染爱轻。
六贼定知无气色,三尸应恨少恩情。
酒魔降伏终须尽,诗债填还亦欲平。
从此始堪为弟子,竺乾师是古先生。

诗词问答

问:斋戒的作者是谁?答:白居易
问:斋戒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斋戒是什么体裁?答:七律
问:白居易的名句有哪些?答:白居易名句大全

白居易斋戒书法欣赏

白居易斋戒书法作品欣赏
斋戒书法作品

全唐诗

参考注释

斋戒

古人祭祀之前,必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不与妻妾同寝,以示虔诚庄敬,称为斋戒

赵王乃斋戒五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送璧时斋戒。

大王亦宜斋戒。

荤腥

鱼、肉等食品

尘劳

(1).佛教徒谓世俗事务的烦恼。《无量寿经》卷上:“散诸尘劳,坏诸欲堑。” 南朝 梁 萧统 《同泰僧正讲》诗:“何因动飞轡,暂使尘劳轻。” 明 李贽 《复陶石篑书》:“此观世音菩萨与我此地,赏我此等人,故我得断此尘劳,为今日安乐自在汉耳。” 清 龚自珍 《发大心文》:“有境相应行心,有非境不相应行心;若广分别言,则有八万四千尘劳,皆起一心。”

(2).泛指事务劳累或旅途劳累。 前蜀 李珣 《渔父歌》之三:“终日醉,絶尘劳,曾见 钱塘 八月涛。” 宋 秦观 《满庭芳》词之二:“饮罢不妨醉卧,尘劳事、有谁听。” 郭沫若 《<屈原>与<厘雅王>》:“他是和你一样从 香港 回来的,在极端的险厄之后,尘劳未定,便委屈他来担任了这一次的苦役。”

染爱

谓贪爱女色。 唐 白居易 《寄卢少卿》诗:“ 张仓 何为者,染爱浩无际;妾媵填后房,竟寿百餘岁。”

六贼

(1).谓危害天下的六种恶人。《六韬·上贤》:“ 太公 曰:‘夫六贼者,一曰臣有大作宫室池榭,游观倡乐者,伤王之德;二曰民有不事农桑,任气游侠,犯歷法禁,不从吏教者,伤王之化;三曰臣有结朋党,蔽贤智,障主明者,伤王之权;四曰士有抗志高节,以为气势,外交诸侯,不重其主者,伤王之威;五曰臣有轻爵位,贱有司,羞为上犯难者,伤功臣之劳;六曰强宗侵夺,陵侮贫弱者,伤庶人之业。’” 元 刘壎 《隐居通义·骈俪二》引 车震卿 《启》:“所幸社稷灵长,天王明圣,虽未筑鲸鯢而诛六贼,然已御螭魅而去四凶。”

(2).指 北宋 末之 蔡京 、 朱勔 、 王黼 、 李彦 、 童贯 、 梁师成 六人。他们结党营私,危害国家,被太学生 陈东 等斥为“六贼”。见《宋史·钦宗纪》。

(3).佛教语。即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谓此六尘能以眼、耳等六根为媒介,劫掠“法财”,损害善性,故称。见《楞严经》卷四。 唐 白居易 《斋戒》诗:“每因斋戒断荤腥,渐觉尘劳染爱轻。六贼定知无气色,三尸应恨少恩情。” 金 边元鼎 《自叹》诗:“久贫自沃三彭炽,一醉齐休六贼狂。”

(4).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谓此六根妄逐尘境,如贼劫财。《杂阿含经》卷四三:“内有六贼,随逐伺汝,得便当杀。” 明 刘元卿 《贤奕编·仙释·囚持杯水》:“真如有变易,岂不闻善知识能迴三毒为三昧,浄戒能迴六贼为六神,迴烦恼作菩提,迴无明为大智。”参见“ 六尘 ”。

气色

(1) 一个人的精神和皮肤色调

(2) 皮肤尤其是面部皮肤的色调

(3) 态度,神情

观子气色。——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三尸

道家称在人体内作祟的神有三,叫“三尸”或“三尸神”,每于庚申日向天帝呈奏人的过恶。《汉武帝内传》:“三尸狡乱,玄白失时。”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玉格》:“三尸一日三朝:上尸 青姑 ,伐人眼;中尸 白姑 ,伐人五臟;下尸血姑,伐人胃命。”《 * 词话》第七五回:“这 春梅 不听便罢,听了三尸神暴跳,五臟气冲天。” 清 西厓 《谈徵·事部·三尸神》:“修真家言身中有三尸神,常以庚申日将本人罪过奏闻上帝,减其禄命。上尸名 彭倨 ,次名 彭质 ,下名 彭矫 。每遇庚申日,彻夜不卧,守之至晓,则三尸不得上奏。余想此身本空洞洞地,安得有三尸在内?盖彭字之义,字书一训作近,而倨傲之性,质见之性、矫戾之性,人人有之……其所谓守庚申者,正欲人断除此三种性情,方可入道也。”

恩情

施惠人给受惠人的好处,恩惠情谊

酒魔

传说中的酒虫。 唐 冯贽 《云仙杂记·酒魔》:“ 常元载 不饮,羣僚百种强之,辞以鼻闻酒气已醉;其中一人谓可用术治之,即取针挑 元载 鼻尖,出一青虫如小蛇,曰:‘此酒魔也,闻酒即畏之;去此何患!’ 元载 是日已饮一斗,五日倍是。”后用为不善饮之典。 唐 白居易 《斋戒》诗:“酒魔降服终须尽,诗债填还亦欲平。” 唐 白居易 《寄题庐山草堂兼呈二林寺道侣》诗:“渐伏酒魔休放醉,犹残口业未抛诗。”

降伏

用强力使驯服

诗债

谓他人索诗或要求和作,未及酬答,如同负债。 唐 白居易 《晚春欲携酒寻沉四著作先以六韵寄之》:“顾我酒狂久,负君诗债多。”自注:“ 沉 前后惠诗十餘首,春来多醉,竟未詶答,今故云尔。” 明 徐渭 《女状元》第四出:“因此上难下笔,险做了赖诗债。” 梁启超 《楚卿至自上海小集旋别赋赠》:“且乘健会酬诗债,颇惜多情误佛缘。”

填还

(1).犹偿还;报偿。 唐 韩愈 《论变盐法事宜状》:“盐商利归於己,无物不取。或从赊贷升斗,约以时熟填还,用此取济,两得其便。” 元 马致远 《汉宫秋》第一折:“我特来填还你这泪揾湿鮫鮹帕,温和你露冷透凌波袜。”《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佛説戒杀,还説杀一物要填还一命。”《醒世姻缘传》第五五回:“好好的替你 狄爷 寻个好灶上的,补报他那几碗弼。要不然,这叫是‘无功受禄’,你就那世里也要填还哩!”

(2).犹言归属;贴补。《醒世姻缘传》第二七回:“ 麻从吾 坐完监,考中了通判。 丁利国 管顾得有了功劳,拚了性命,把那数十年积趲的东西,差不多都填还了他。”《红楼梦》第四三回:“他们两个为甚么苦呢?有了钱,也是白填还别人,不如拘了来,咱们乐。”

从此

(1) 从那个时候起

王大伯从此负担更重了

(2) 从那个地方起或从那个时候起

弟子

门徒,徒弟;接受他人教导并帮助传播和实行的人

竺乾

亦作“笁乾”。1. 天竺 。古 印度 的别称。《弘明集·正诬论》:“ 老子 即佛弟子也。故其经云:‘闻道 竺乾 ,有古先生,善入泥洹,不始不终,永存緜緜。’ 竺乾 者, 天竺 也。泥洹者,梵语, 晋 言‘无为’也。若佛不先 老子 ,何得称先生?” 唐 白居易 《唐抚州景云寺故律大德上弘和尚石塔碑铭》:“我闻 竺乾 古先生出世法,法要有三,曰:戒、定、慧。”《五灯会元·东土祖师·慧可大祖禅师》:“祖乃告曰:‘ 菩提达磨 远自 竺乾 ,以 * 眼藏并信衣密付於吾,吾今授汝。汝当守护,无令断絶。’”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 元宗 尝幸 东都 ,天大旱,且暑。时 圣善寺 有 竺乾 僧 无畏 ,号曰 三藏 ,善召龙致雨之术。”

2.佛;佛法。 唐 白居易 《新昌新居书事四十韵因寄之郎中张博士》:“大底宗 庄叟 ,私心事竺乾。” 唐 黄滔 《泉州开元寺佛殿碑记》:“初僕射 太原公 ,以 子房 之帷幄布 泉 城,以 叔度 之袴襦纊 泉 民,而谓笁乾之道与 尼 聃 鼎。” 宋 沉遘 《三司狱空道场功德疏右语》:“命竺乾之众,啟梵唄之塲。”《诗话总龟前集·雅什下》引《雅言系述》:“ 路振 赠诗云:‘……已絶劳生念,虔心向竺乾。’”

古先生

东汉 末有 老子 入夷狄为浮屠的传说,至《老子化胡经》、《西升经》等道经,益增附会,证成其说,谓 老子 西游化胡成佛,并以佛为其弟子,自号为“古先生”。后世因以“古先生”借称佛及佛像。 唐 王维 《过乘如禅师萧居士嵩邱兰若》诗:“深洞长松何所有,儼然 天竺 古先生 。” 赵殿成 笺注:“《西昇经》:‘ 老子 西昇,开道 竺乾 ,号 古先生 。善入无为,不终不始,永存绵绵。’ 李荣 注:‘ 竺乾 者,西域之国名也。号 古先生 者,谓无上大道先天而生。故曰 古先生 ,即 老子 之别号也。’” 唐 白居易 《酬梦得以予五月长斋延僧徒絶宾友见戏十韵》:“交游诸长老,师事古先生。”原注:“ 竺乾 古先生也。” 明 许承钦 《夏仲自正觉寺游佛峪》诗:“当户古先生,鬼工迄未竟。”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琉璃青黯黯,静对古先生。”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