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疏

作者:卫宗武 朝代:宋代

二疏原文

二君耸高致,今古知敬慕。
勇退人所难,尤得所以去。
贵戚举爱弟,将使哙为伍。
天子尚衷疑,抗议非不许。
傥或身久留,宁免与时忤。
驾言盍知止,幡然解印组。
归来逸老寿,荣辱一无累。
鬻金广田宅,拒绝儿辈语。
多财益其过,富为众怨府。
贤哉乎斯言,奚止明出处。

诗词问答

问:二疏的作者是谁?答:卫宗武
问:二疏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卫宗武的名句有哪些?答:卫宗武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高致

崇高的人品或情趣

周瑜雅量高致,非言词所能动也。——《三国演义》

今古

(1).现时与往昔。 唐 韩愈 《柳子厚墓志铭》:“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 宋 苏轼 《夜直秘阁呈王敏甫》诗:“共谁交臂论今古,只有闲心对此君。”

(2).谓古往今来,从古到今。

(3).过去、往昔。亦借指消逝的人事、时间。《北史·薛辩传》:“汝既未来,便成今古,缅然永别,为恨何言!” 唐 王昌龄 《同从弟销南斋玩月》诗:“冉冉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元 赵孟頫 《闻捣衣》诗:“人间俯仰成今古,何待他时始惘然。” 清 纳兰性德 《蝶恋花》词:“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

敬慕

尊敬仰慕

他如此敬慕他的母亲

勇退

勇于隐退;见机急退。 晋 谢瞻 《于安城答灵运》诗:“岁寒霜雪严,过半路愈峻。量己畏友朋,勇退不敢进。” 唐 权德舆 《寄临海郡崔穉璋》诗:“志士诚勇退,鄙夫自包羞。”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卖饼翁》:“君于名场中,官可二品。唯躁进二字不可犯,勇退二字不可忘。”

所难

谓难以做到(的事)。 汉 潘勗 《册魏公九锡文》:“君研其明哲,思帝所难,官才任贤,羣善必举。” 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实惟太尉, 刘 宗以安,挟功震主,自古所难。”此指难以自处。

得所

(1).谓得到安居之地或合适的位置。语出《诗·魏风·硕鼠》:“乐土乐土,爰得我所。”《汉书·王莽传上》:“四海辐凑,靡不得所。” 三国 蜀 诸葛亮 《前出师表》:“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唐 杜甫 《敬赠郑谏议十韵》:“野人寧得所,天意薄浮生。” 明 李贽 《答耿中丞书》:“夫天下之人得所也久矣,所以不得所者,贪暴者扰之,而‘仁者’害之也。”

(2).适当;适宜。 北魏 高湛 《养生论》:“寻常饮食,每令得所,多湌令人彭亨短气,或致暴疾。” 金 王若虚 《宁晋县令吴君遗爱碑》:“盖其刚柔适中,缓急得所,勤故不废事,简故不扰民,明无不察,毫髮莫欺。”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三》:“ 钱敦堂 编修殁,其门生为经纪棺衾,赡恤妻子,事事得所。”

以去

犹以下。 唐 成玄英 《<庄子>序》:“自《外篇》以去,则取篇首二字为其题目,《駢拇》、《马蹄》之类是也。”

贵戚

指帝王本姓的亲族

为伍

做同伴;看成同类

羞与为伍

天子

古以君权为神所授,故称帝王为天子

归来见天子。——《乐府诗集·木兰诗》

天子坐明堂。

抗议

对某人、某国、某单位的言论、行为或措施表示强烈反对

抗议书

不许

(1)

不允许,不让

不许说慌

(2)

不能——用于反问句,强调其否定性

何必一定要等我,你就不许自己去吗?

(3)

禁止;阻止某事的完成或进行

不许儿童在人行道上骑自行车

傥或

(1).或许;恐怕。《后汉书·李固传》:“臣所以敢陈愚瞽,冒昧自闻者,儻或皇天欲令微臣觉悟陛下。”

(2).假若。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乱军贼党,儻或掳了 鶯鶯 ,怎的备?” 元 李景贤 《西游记》第一本第一出:“﹝ 陈 云﹞娘子,灰头草面不打扮,儻或江上遇着相知朋友,怎生厮见?”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儻或为利营私,徇情欺主,明正国法,幽服冥诛。”

久留

长久逗留;长期淹留

与时

追逐时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子贡 好废举,与时转货貲。” 裴駰 集解:“与时,谓逐时也。”

驾言

(1).驾,乘车;言,语助词。语本《诗·邶风·泉水》:“驾言出游,以写我忧。”后用以指代出游,出行。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三一:“驾言发 魏 都,南向望 吹臺 。” 晋 陶潜 《归去来兮辞》:“世与我而相违,復驾言兮焉求!” 郑泽 《赠钝根游海上》诗:“长帆翼金风,驾言拾海月。”

(2).传言;托言。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穀水》:“石经沦缺,存半毁几;驾言永久,谅用憮焉。” 明 文秉 《先拨志始》卷上:“ 李可灼 敢以无方无製之药,驾言金丹,夕进御而朝宾天。” 明 姚士粦 《见只编》卷上:“然一旦成此大衅者,良由降虏 哱拜 久怀异图,驾言云云。” 清 蒲松龄 《上孙给谏书》:“凡以肤受来愬者,直笑曰,我不曾目见;有驾言毁駡主翁者,直笑曰,我不曾耳闻。”

知止

(1).谓志在达到至善的境地。语本《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朱熹 集注:“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则志有定向。” 唐 柳宗元 《酬娄秀才寓居开元寺》诗:“味道怜知止,遗名得自求。” 宋 程颐 《四箴·听箴》:“卓彼先觉,知止有定。闲邪存诚,非礼勿听。”

(2).谓懂得适可而止;知足。《韩诗外传》卷五:“贪物而不知止者,虽有天下不富矣。”《新唐书·李靖传》:“﹝ 靖 ﹞会足疾,恳乞骸骨,帝遣中书侍郎 岑文本 諭旨曰:‘自古富贵而知止者盖少……公今引大体,朕深嘉之。’”《四游记·铁拐独步遇师》:“知止不求才,金睛半倦开;振衣千仞冈,何必恋尘埃?” 清 唐孙华 《九月十八日高咏堂小集分韵得平字》:“量力宜知止,适志在无营。”参见“ 知止不殆 ”。

幡然

迅速而彻底地

君子之学如蜕,幡然迁之。——《荀子·大略》

幡然悔悟

解印

见“ 解印綬 ”。

归来

返回原来的地方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宋· 张俞《蚕妇》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唐· 杜甫《兵车行》

逸老

(1).指遁世隐居的老人。《晋书·隐逸传·伍朝》:“﹝ 伍朝 ﹞诚 江 南之奇才,丘园之逸老也。” 清 龚炜 《巢林笔谈续编·访菊佳种》:“香阜位置於地宜,逸老相对与人合。” 郁达夫 《读史梧冈<西青散记>》诗:“逸老 梧冈 大有情,一枝斑管泪纵横。”

(2).犹养老。使老年人安乐。 明 陈继儒 《读书镜》卷五:“ 范文正 公在 杭州 时,子弟以公有退志,乘间请治第 洛阳 ,树园圃,以为逸老地。”

荣辱

荣耀和耻辱

荣辱与共

衣食足而知荣辱。——《史记·货殖列传序》

无累

(1).不牵累;没有牵累。《左传·隐公十一年》:“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 宋 王安石 《到家》诗:“身閒自觉贫无累,命在谁论进有材。”

(2).无所挂碍。 唐太宗 《大唐三藏圣教序》:“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詎能方其朗润。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 宋 何薳 《春渚纪闻·有道之器》:“以无累之神,合有道之器,宫商蹔离,不可得已。”

田宅

田地和房屋。《礼记·曲礼上》:“献田宅者,操书致。”《史记·平準书》:“ 式 入山牧十餘岁,羊致千餘头,买田宅。” 宋 梅尧臣 《依韵和永叔见寄》:“儻公他时买田宅,愿以藜杖从招携。” 贺锦斋 《澧沅歌》:“抽税筹款征钱粮,催租逼押夺田宅。”

拒绝

(1) 不答应;明确地表示不愿意做或不愿意

拒绝一项邀请,从而侮辱了一位朋友

拒绝请求给予帮助的呼吁

(2) 隔断;遏绝

儿辈

孩子们;后辈

怨府

大家怨恨所集中的对象

毋为怨府,毋为祸梯。——《史记·赵世家》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