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惟肖赞府假西游集作长篇送还奇甚次其韵

作者:孙应时 朝代:宋代

原文

醉乡不游游睡乡,眼花对案如迷藏。
梦踏秋草悲蛩螀,风松露菊三径荒。
忽然欠伸日在廊,悟此身世何荒唐。
故书弃掷尘满箱,鲁堂不复闻丝簧。
镜中容颜老不扬,浪求斗升助糟糠。
江湖兰佩芙蓉裳,踟蹰不归愁断肠。
伟君威凤鸣朝阳,文章五色照我傍。
艳如屈宋班马香,千载作者蔚相望。
对床泮水月满堂,追游山椒款宝坊。
剧谈爝火明寒窗,何如光芒万丈长。
空吟平子四愁章,欲报英琼无可将。
明朝痴儿公事忙,从今谢君当括囊。

诗词问答

问:《傅惟肖赞府假西游集作长篇送还奇甚次其韵》的作者是谁?答:孙应时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孙应时的名句有哪些?答:孙应时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醉乡

饮酒沉醉之后,似乎进入了另一番乡境,飘飘然别有滋味

游游

和乐貌。 宋 王禹偁 《北狄来朝颂》:“而后歌咏皇风,沐浴天泽如登春臺,如躋寿域,游游熙熙,乐不知斁。”

睡乡

指入睡后的境界;熟睡状态

不如睡乡去,万事风马牛。——宋· 陆游《睡乡》

眼花

看东西模糊不清

头昏眼花

对案

反驳提议的某事

迷藏

(1).游戏名。蒙目相捉或寻找躲藏者的游戏。也称捉迷藏。 唐 杜牧 《扬州》诗之一:“ 煬帝 雷塘 土,迷藏有旧楼。” 冯集梧 注引《致虚杂俎》:“ 明皇 与 玉真 恒于皎月之下,以锦帕裹目,在方丈之间,互相捉戏,谓之捉迷藏。” 宋 秦观 《宴桃源》词:“去岁迷藏花柳,恰恰如今时候。” 俞锷 《无题》诗:“射覆酒浮银凿落,迷藏花舞玉玲瓏。”

(2).犹退隐。 宋 黄庭坚 《次韵文潜同游王舍人园》:“移竹 淇园 下,买花 洛水 阳。风烟二十年,花竹可迷藏。” 宋 魏了翁 《鹧鸪天·次韵李参政壁朝阳阁落成》词:“买花移竹且迷藏,九重閶闔开黄道,未信低回两鬢霜。”

(3).指底细。 宋 辛弃疾 《朝中措》词:“长怪春归何处,谁知箇里迷藏。”

蛩螀

蟋蟀和寒蝉。 宋 姜夔 《白石道人诗说》:“悲如蛩螿曰吟,通乎俚俗曰謡,委曲尽情曰曲。” 清 纳兰性德 《清平乐·忆梁汾》词:“纔听夜雨,便觉秋如许。绕砌蛩螿人不语,有梦转愁无据。”

三径

亦作“ 三逕 ”。 晋 赵岐 《三辅决录·逃名》:“ 蒋詡 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唯 求仲 、 羊仲 从之游。”后因以“三径”指归隐者的家园。 晋 陶潜 《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竹犹存。” 唐 蒋防 《题杜宾客新丰里幽居》诗:“退跡依三逕,辞荣继二 疏 。” 宋 苏轼 《次韵周邠》:“南迁欲举力田科,三径初成乐事多。”《花月痕》第十五回:“旁边挂着一副对联是:一帘秋影淡於月,三径花香清欲寒。”

忽然

突然地,动作、行为的发生或情况的变化来得迅速又出乎意料地

忽然抚尺一下。——《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天气忽然冷了起来

欠伸

疲倦时打呵欠、伸懒腰

惊觉欠伸。——《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身世

指人生的经历、遭遇

你能否告诉我一些关于那位女士的身世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宋· 文天祥《过零丁洋》

荒唐

(1) 广大而不着边际。引申为夸大不实或荒谬无理

荒唐透顶

(2) 放荡

荒唐的生活

(3) 慌张

故书

旧书;古书。《新唐书·文艺传中·郑虔》:“ 虔 追紬故书可誌者得四十餘篇,国子司业 苏源明 名其书为《会粹》。”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五·文椒本草》:“《癸辛杂识》云:‘至斥卖内府故书於广济库,有出相彩画《本草》一部,极奇。’” 章炳麟 《訄书·原变》:“惟玉独无所见於故书軼事。”

弃掷

乱丢乱扔

弃掷逦迤。——唐· 杜牧《阿房宫赋》

鲁堂

孔子 之殿堂。后以称儒家的讲学处所。 宋 范仲淹 《南京书院题名记》:“由是风乎四方,士也如狂,望兮 梁园 ,归於 鲁堂 。” 宋 宋咸 《进<扬子法言>表》:“ 鲁堂 诸子皆宗圣以宣猷, 汉 室羣儒多著书而显氏。”

丝簧

(1).弦管乐器。《文选·马融<长笛赋>》:“漂凌丝簧,覆冒鼓钟。” 吕向 注:“丝,琴瑟也;簧,笙也。” 唐 韦元甫 《木兰歌》:“ 木兰 能承父母颜,却卸巾韝理丝簧。”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兵部·边材》:“每出游猎,骏骑连翩,妖童执丝簧,少妇控弓弩,服饰诡丽,照耀数里。” 清 陈维崧 《扬州慢·送蘧庵先生之广陵》词:“每年到清明赛社,倾城士女愁弄丝簧。”

(2).引申为音乐。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总术》:“视之则锦绘,听之则丝簧。” 唐 崔道融 《羯鼓》诗:“ 华清宫 里打撩声,供奉丝簧束手听。”

容颜

容貌

玄微依其言服之,果然容颜转少,如三十许人。——《醒世恒言》

不扬

(1).不损伤。《诗·鲁颂·泮水》:“烝烝皇皇,不吴不扬。” 毛 传:“扬,伤也。” 孔颖达 疏:“《释詁》文扬与误为类,故为伤。谓不过误不损伤也。”

(2).不能散发。《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於是,王气怨结而不扬,涕满匡而横流,即起歷阶而去。”

(3).不振作。 汉 严忌 《哀时命》:“居处愁以隐约兮,志沉抑而不扬。” 唐 杜甫 《新婚别》诗:“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4).亦作“ 不颺 ”。谓容貌不英俊。《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今子少不颺;子若无言,吾几失子矣。” 杜预 注:“颜貌不显扬。” 唐 裴度 《自题写真赞》:“尔才不长,尔貌不扬,胡为将,胡为相。”《金史·后妃传上·海陵昭妃阿里虎等诸嬖》:“ 海陵 尝曰:‘ 餘都 貌虽不扬,而肌肤洁白可爱。’” 郭沫若 《蔡文姬》第二幕:“那时 曹丞相 要接见你们的使者,他觉得自己的相貌不扬,便请我的老师 清河崔琰 来代替他。”

斗升

(1).斗与升。喻少量、微薄。《庄子·外物》:“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唐 刘禹锡 《送张盥赴举诗》:“乞取斗升水,因之云汉津。” 宋 苏轼 《上梅直讲书》:“其后益壮……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斗升之禄。”

(2).借指少量的粮食。 宋 郭彖 《睽车志》卷五:“不数年,财产荡尽,无以为计,乃伐墓木以易斗升。” 清 方文 《春日斋居杂咏》之一:“近水借衡宇,远村遗斗升。” 清 曹寅 《砚山歌》:“此山云自樵夫得,褐裹入市易斗升。”

(3).指微薄的俸禄。 宋 陆游 《和陈鲁山诗》之二:“哀哉斗升故,諂忘两凭架。”

糟糠

穷人用来充饥的酒渣、米糠等粗劣食物。借指共过患难的妻子

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宋弘传》

居富贵者不易糟糠。——《东坡志林》卷三

遗其糟糠,别婚士族

芙蓉

(1) 芙蓉花。中国的锦葵植物( Hibiscus mutabilis ),花美丽,白色或粉红色,在夜间变深红色

(2) 荷花的别名。睡莲科。多年生水生草木

踟蹰

(1) 徘徊;心中犹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搔首踟蹰。——《诗·邶风·静女》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汉乐府《陌上桑》

踟蹰不知所措

(2) 也作“踟躇”

不归

(1).不返家。《诗·豳风·东山》:“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清 蒲松龄 《司文郎》:“又闻次年再行乡试,遂不归,止而受教。”

(2).不归还。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盗户》:“詎恶久假不归,霸为己有。”

断肠

(1) 割开或切断肠子。形容极度的、使人承受不了的感情刺激。有时用以形容极度悲伤之情

空断肠兮思愔愔。——蔡琰《胡笳十八拍》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 也有用以形容极度喜爱之情或其他感情作用的

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唐· 白居易《井底引银瓶》

凤鸣朝阳

《诗·大雅·卷阿》:“凤皇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后因以“凤鸣朝阳”比喻贤才遇时而起。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君兄弟龙跃云津, 顾彦先 凤鸣朝阳。”《新唐书·韩瑗传》:“帝造奉天宫,御史 李善感 始上疏极言,时人喜之,谓之‘凤鸣朝阳’。”

文章

(1) 原指文辞,现指篇幅不很长而独立成篇的文字

你看了晨报上的那篇文章了么?

(2) 泛指著作

为文章。——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每为文章。

(3) 比喻曲折隐蔽的含义

话里有文章

(4) 事情;程序

照例文章总得做好

五色

指青、黄、赤、白、黑五色,也泛指各种色彩

五色纷披。——《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屈宋

战国 时 楚 辞赋家 屈原 、 宋玉 的并称。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辨骚》:“ 屈 宋 逸步,莫之能追。” 唐 李阳冰 《<草堂集>序》:“驰驱 屈 宋 ,鞭挞 扬 马 ,千载独步,唯公一人。” 清 赵翼 《翰林苑有土地祠相传祀韩昌黎》诗:“ 屈 宋 詎称衙官职, 欒 却 翻充皂隶户。”

班马

离群的马

萧萧班马鸣。——唐· 李白《送友人》

千载

千年。形容岁月长久。《汉书·王莽传上》:“於是羣臣乃盛陈‘ 莽 功德致 周 成 白雉之瑞,千载同符’。” 唐 韩愈 《歧山下》诗:“自从 公旦 死,千载閟其光。” 清 昭槤 《啸亭杂录·三年丧》:“惟我 纯皇 孝挚性成,力阻浮议,使千载之陋,更於一旦。”

作者

(1) 文章的写作者;艺术品的创造者

(2) 创始之人

相望

互相对望

雕栏相望焉。——《虞初新志·魏学洢·核舟记》

邻国相望。——《史记·货殖列传》

死者相望。——《资治通鉴·唐纪》

东西相望。——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对床

两人对床而卧。喻相聚的欢乐。 唐 韦应物 《示全真元常》诗:“寧知风雪夜,復此对牀眠。” 宋 陆游 《访僧支提寺》诗:“共夜不知红烛短,对牀空嘆白云深。” 金 元好问 《寄答景元兄》诗:“故人相念不相忘,频著书来约对牀。” 郁达夫 《寄养吾二兄》诗:“来岁秋风思返棹,对牀应得话沉沦。”

泮水

古代学宫前的水池,形状如半月。《诗·鲁颂·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芹。” 毛 传:“泮水,泮宫之水也。” 郑玄 笺:“泮之言半也。半水者,盖东西门以南通水,北无也。”后多以指代学宫。 宋 苏轼 《答临江军知军启》:“泮水政成,繆膺桑梓之敬;海邦画诺,又观枳棘之栖。” 王闿运 《湘潭县学附生王君之碑》:“执经庠序,思乐泮水。”一说, 泮水 为 鲁 境内的河流名,“泮宫”为建造在 泮水 边的 鲁侯 之宫,非学宫。参见“ 泮宫 ”。

满堂

(1).充满堂上。《楚辞·九歌·东皇太一》:“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后汉书·列女传·董祀妻》:“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驛坐者满堂。”《花城》1981年第6期:“‘唷喂!--都满堂了。’我听到身后一个女人的、浓重的 川 西口音。”

(2).整个堂上。《儿女英雄传》第二二回:“当下满堂嬉笑,一片寒暄。”

(3). 春秋 、 战国 时 楚 地。即 两棠 。在今 河南省 荥阳县 西南,为险要之地。 汉 桓宽 《盐铁论·险固》:“ 楚 有 汝渊 、 满堂 之固而灭於 秦 。”

(4).代指金玉。语出《老子》:“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南朝 梁 任昉 《天监三年策秀才文》之一:“今欲使朕无满堂之念,民有家给之饶。” 宋 范仲淹 《稼穑惟宝赋》:“田畴播殖之时,岂惭种玉;仓廪丰登之际,寧让满堂。”

追游

亦作“ 追游 ”。1.寻胜而游;追随游览。 唐 温庭皓 《观山灯献徐尚书》诗:“唯有偷光客,追游欲忘归。” 唐 康骈 《剧谈录·白傅乘舟》:“ 白尚书 为少傅,分务 洛师 ,情兴高逸,每有云泉胜境,靡不追游。” 宋 贺铸 《沁园春·念离群》词:“载酒追游,联鑣归晚,灯火平康寻梦云。” 元 张可久 《满庭芳·山中杂兴》曲:“江山好处追游遍,古意翛然。” 明 何景明 《游郭氏山亭》诗:“旧日追游地,新年此度过。”

(2).追随游宦。 唐 顾况 《酬漳州张九使君》诗:“无阶承明庭,高步相追游。”

见“ 追游 ”。

山椒

(1).山顶。 汉武帝 《李夫人赋》:“惨鬱鬱其芜秽兮,隐处幽而怀伤;释舆马於山椒兮,奄修夜之不阳。”《文选·谢庄<月赋>》:“ 洞庭 始波,木叶微脱;菊散芳於山椒,雁流哀於江瀨。” 李善 注:“山椒,山顶也。” 元 汤式 《天净沙·小景》曲:“翠岧嶢天近山椒,緑蒙茸雨涨溪毛,白靉靆云埋树腰。” 清 顾炎武 《劳山歌》:“何时结屋倚长松,啸歌山椒一老翁。”

(2).即花椒。

宝坊

对寺院的美称。《大集经·璎珞品》:“尔时世尊,至宝坊中昇师子座。” 南朝 梁简文帝 《答湘东王书》:“鸣银鼓於宝坊,转金轮於香地。” 唐 李峤 《为魏国北寺西寺请迎寺额表》:“襜帷辙跡之所,尽建宝坊;南北东西之域,咸修法宇,佛刹周於天壤,寺名因於国号。” 宋 黄庭坚 《题落星寺》诗:“星宫游空何时落?着地亦化为宝坊。”

剧谈

犹畅谈。《汉书·扬雄传上》:“口吃不能剧谈,默而好深湛之思。” 晋 左思 《蜀都赋》:“剧谈戏论,扼腕抵掌。”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今日与 谢孝 剧谈一出来。” 金 元好问 《空山何巨川虚白庵》诗之二:“剧谈不尽江湖景,重与青灯约对牀。”

爝火

炬火,小火。《庄子·逍遥游》:“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於光也,不亦难乎!” 成玄英 疏:“爝火,犹炬火也,亦小火也。” 唐 杜牧 《又谢赐告身鞍马状》:“萤光爝火,何裨日月之明;弱质孤根,但荷乾坤之德。” 宋 梅尧臣 《送梵才吉上人归天台》诗:“我言亦爝火,岂使万木灰?” 瞿秋白 《十月革命前的俄罗斯文学》十四:“无论怎样歌颂,始终一天一天的消灭,只剩得爝火微光了。”

寒窗

指冬日寒冷的窗前,比喻艰苦的学习环境

十年寒窗

何如

(1) 如何,怎么样

今日之事何如。——《史记·项羽本纪》

诚好恶何如。——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则何如。——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2)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胜过或不如

与其强攻,何如智取

光芒万丈

同“ 光焰万丈 ”。 清 龚自珍 《金缕曲·沉虹桥广文小像题词》:“笑年来光芒万丈,被他磨尽。”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唐人选唐诗》:“余谓 李 杜 诸人,在今日则光芒万丈矣。”

四愁

(1).“ 四愁诗 ”的省称。 唐 吴兢 《乐府古题要解·四愁七哀》:“《四愁》, 汉 张衡 所作,伤时之文也。” 唐 李嘉祐 《暮秋迁客增思寄京华》诗:“ 宋玉 怨三秋, 张衡 復‘四愁’。” 清 姚鼐 《送一青归因寄仲郛》诗:“天末‘四愁’思莫致,秋来‘九辨’送将归。”

(2).泛指愁思。 唐 王维 《送丘为往唐州》诗:“四愁连 汉水 ,百口寄随人。” 唐 孟郊 《百忧》诗:“智士日千虑,愚夫惟四愁。”参见“ 四愁诗 ”。

无可

(1).犹言无可无不可。《后汉书·仲长统传》:“任意无非,适物无可。” 南朝 宋 鲍照 《转常侍上疏》:“自惟常人,触事无可。”

(2).不能,无法。《艺文类聚》卷八三引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 淮牛渚津 水极深,无可算计。”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恍惚杳冥,茫无实据,虽 阎罗 包老 亦无可措手。” 茅盾 《子夜》八:“好像犯人被判决了罪状, 冯云卿 到此时觉得无可躲闪了。”

(3).犹言没有可以。 孙犁 《秀露集·关于纪昀的通信》:“至于他为官的政绩,只能说是平平,无可称述。”

明朝

〈方〉∶明天

痴儿

(1).俗言庸夫俗子。 宋 黄庭坚 《登快阁》诗:“痴儿了却公家事, 快阁 东西倚晚晴。”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太宗伐明》:“帝笑曰:‘城中痴儿取之若反掌耳。’”

(2).天真无知的人。多指少年男女。 唐 杜甫 《百忧集行》:“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宋 陆游 《对食》诗:“痴儿自堕闍黎计,欢喜闻鐘已过斋。”《红楼梦》第五回:“ 警幻 见 寳玉 甚无趣味,因嘆:‘痴儿竟尚未悟。’”

公事

(1) 朝廷之事;公家之事

公事公办

(2) 公文,文件

处理公事

(3) 案件;事件

* 公事

(4) 即公事人。罪犯

从今

从现在起。《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先生之寿,从今以往者四十三岁。” 宋 郭应祥 《玉楼春》词:“从今对酒与当歌,空惹离情千万绪。”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从今经懺无心礼,专听春雷第一声。” 杜鹏程 《延安人》:“从今向后要和他一道工作的工程处长,是什么模样?”

括囊

(1).结扎袋口。亦喻缄口不言。《易·坤》:“括囊,无咎无誉。” 孔颖达 疏:“括,结也;囊,所以贮物,以譬心藏知也。闭其知而不用,故曰括囊。” 汉 王符 《潜夫论·贤难》:“此智士所以钳口结舌,括囊共默而已者也。”《世说新语·言语》“ 南郡 庞士元 闻 司马德徽 在 潁川 ”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引《司马徽别传》:“知 刘表 性暗,必害善人,乃括囊不谈议时人。” 宋 袁褧 《枫窗小牍》卷上:“天下无道,君子括囊不信,以避小人之祸,而犹或不免。”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蕉叶》:“僕屡欲辨驳,因惮主括囊。”

(2).犹囊括。包罗。《后汉书·郑玄传论》:“ 郑玄 括囊大典,网罗众家,删裁繁诬,刊改漏失,自是学者略知所归。”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定势》:“是以括囊杂体,功在銓别。” 唐 刘知几 《史通·二体》:“然《国语》之外,尚多亡逸,安得言其括囊靡遗者哉。” 清 薛福成 《论不勤远略之误》:“迨 元太祖 括囊 俄罗斯 ,席捲五 印度 ,餘威振於 欧罗巴 。”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