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常乐章三十首其二十六武舞第一

作者:杨亿 朝代:宋代

原文

武功既成,缀兆有翼。
以节八音,以象七德。
俣俣蹲蹲,朱干玉戚。
发扬蹈厉,其仪不忒。

诗词问答

问:《太常乐章三十首其二十六武舞第一》的作者是谁?答:杨亿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杨亿的名句有哪些?答:杨亿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武功

(1) 专指在军事方面取得的成就;战功

文治武功

(2) 武工

既成

已经完成;已经成为。《诗·小雅·六月》:“维此六月,既成我服。” 毛 * 《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有些则造成既成事实再告诉它。” 郭沫若 《革命诗人屈原》:“到了这个时候,或早或迟必然的要起来一次革命,便是文字打破既成的定型而向脱去了桎梏的言语急起直追。”

缀兆

谓古代乐舞中舞者的行列位置。《礼记·乐记》:“屈伸俯仰,缀兆舒疾,乐之文也。” 郑玄 注:“缀,谓酇舞者之位也。兆,其外营域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章句》:“其控引情理,送迎际会,譬舞容迴环,而有缀兆之位。” 周振甫 注:“舞时表行列的叫缀,舞时进退的范围叫兆。” 唐 白居易 《沿革礼乐策》:“以律度鏗鏘为饰,以缀兆舒疾为文。” 明 宋濂 《文原》:“譬犹聆众乐於 洞庭 之野,而后知其音声之抑扬,缀兆之舒疾也。”

八音

(1).我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通常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不同质材所制。《书·舜典》:“三载,四海遏密八音。” 孔 传:“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周礼·春官·大师》:“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郑玄 注:“金,鐘鎛也;石,磬也;土,塤也;革,鼓鼗也;丝,琴瑟也;木,柷敔也;匏,笙也;竹,管簫也。”《宋书·谢灵运传论》:“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 宋 苏轼 《贺韩丞相启》:“付八音於 师旷 ,孰敢争能。”

(2).泛指音乐。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故 离朱 剖秋毫於百步,而不能辩八音之雅俗。”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冶铸》:“虚其腹以振盪空灵,而八音起。”

(3).八风之音。《吕氏春秋·孝行》:“杂八音,养耳之道也。” 高诱 注:“八音,八卦之音。” 陈奇猷 校释:“八音,八风之音……阴阳家以八风分属八卦,故 高 谓八卦之音。”

七德

(1).指武功的七种德行。《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故使子孙无忘其章……武有七德,我无一焉,何以示子孙?”《梁书·武帝纪》:“大司马攸纵自天,体兹齐圣,文洽九功,武苞七德。” 唐 柳宗元 《柳州贺破东平表》:“五兵永戢,七德无亏。” 明 杨慎 《凤赋》:“览七德,律五音,通天祉,应地灵。”

(2).指文治的七种德行。《国语·周语中》:“尊贵、明贤、庸勋、长老、爱亲、礼新、亲旧……若七德离判,民乃携贰。” 韦昭 注:“七德,谓尊贵至亲旧也。”

(3).指诗歌的七种特性。 唐 皎然 《诗式·诗有七德》:“一识理,二高古,三典丽,四风流,五精神,六质干,七体裁。”

(4). 隋 唐 时舞名。又乐曲名。《隋书·音乐志上》:“帝御茶果,太常丞跪请进舞《七德》,继之《九序》。”《旧唐书·音乐志一》:“癸巳,奏《七德》、《九功》之舞,观者见其抑扬蹈厉,莫不扼腕踊跃,凛然震竦。”《旧唐书·音乐志一》:“立部伎内《破阵乐》五十二遍,修入雅乐,祇有两遍,名曰《七德》。”参见“ 七德舞 ”。

俣俣

魁伟的,个子又大又高的

硕人俣俣,公庭万舞。——《诗·邶风》

蹲蹲

(1) 行为稳重而合乎礼节

遂臻阴宫,穆穆肃肃,蹲蹲如也。——《汉书》

(2) 丛聚茂密的

荆棘郁蹲蹲。——南朝宋· 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

朱干玉戚

红色的盾与玉饰的斧。古代武舞所用。《礼记·明堂位》:“朱干玉戚,冕而舞《大武》。” 孔颖达 疏:“朱干玉戚者,干,盾也;戚,斧也。赤盾而玉饰斧也。”《汉书·董仲舒传》:“及至 周 室设两观,乘大路,朱干玉戚,八佾陈於庭,而颂声兴。” 宋 苏轼 《坤成节集英殿宴教坊词·勾小儿队》:“朱干玉戚,本以象功;白叟黄童,皆知颂圣。”

发扬蹈厉

亦作“ 发扬蹈励 ”。亦作“ 发扬踔厉 ”。本指舞蹈时动作的威武。《礼记·乐记》:“发扬蹈厉, 大(太)公 之志也。” 孔颖达 疏:“言武乐之舞,发扬蹈厉象 大公 威武鹰扬之志也。”《史记·乐书》:“发扬蹈厉之已蚤,何也?” 张守节 正义:“发,初也。扬,举袂也。蹈,顿足蹋地。厉,颜色勃然如战色也。”《隋书·音乐志下》:“发扬蹈厉,威而不残也。”后用以形容精神奋发,意气昂扬。 明 唐顺之 《寄赵浚谷》:“ 伊尹 将则将,相则相,浑然无跡可言;至若 老吕 ,以鹰扬称,以发扬蹈励称,未免露出将才气象,此 老吕 不及 老伊 处也。” 清 黄遵宪 《西乡星歌》:“人不能容此嶔崎磊落之身,天尚与之发扬蹈厉之精神。”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人既发扬踔厉矣,则邦国亦以兴起。”

不忒

没有变更;没有差错。《易·豫》:“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魏书·穆崇传》:“用能四时不忒,阴阳和畅。若有过举,咎徵必集。” 唐 柳宗元 《视民诗》:“既柔一德,四夷是则。四夷是则,永怀不忒。”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论语·先进六》:“作圣之功,必知足以及之,仁足以守之,斯能至而不忒。”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