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吕】红绣鞋_竹衫儿并刀

作者:乔吉 朝代:元代

原文

竹衫儿

并刀剪龙须为寸,玉丝穿龟背成文,襟袖清凉不沾尘。汗香晴带雨,肩瘦冷搜云,是玲珑剔透人。浃背全无暑汗,曲肱时印新瘢,衬荷花落魄壮怀宽。挹风香双袖细,披野色一襟团,满身儿窥豹管。

书所见

脸儿嫩难藏酒晕,扇儿薄不隔歌尘,佯整金钗暗窥人。凉风醒醉眼,明月破诗魂,料今宵怎睡得稳。

泊皋亭山下

石骨瘦金珠窟嵌,树身驰璎珞褴襂,秋影秋声绕蓬龛。青山黄鹤楼,白水黑龙潭,野猿啼碎胆。

诗词问答

问:《【中吕】红绣鞋_竹衫儿并刀》的作者是谁?答:乔吉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元代
问:乔吉的名句有哪些?答:乔吉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刀剪

刀和剪子。泛指日用的切割剪裁工具。 明 杨基 《仕女四春图》诗之二:“曲曲画阑皆倚遍,一春刀剪不闻声。”《红楼梦》第八十回:“﹝ 寳蟾 ﹞寻死觅活,昼则刀剪,夜则绳索,无所不闹。”

龙须

(1).草名。茎可织席。 三国 魏 吴普 《神农本草经·石龙刍》:“﹝石龙芻﹞一名龙鬚。” 唐 李白 《鲁东门观刈蒲》诗:“此草最可珍,何必贵龙鬚。” 王琦 注:“《蜀本草》:龙芻,丛生,茎如綖,所在有之,俗名龙鬚草,可为席。”参见“ 龙鬚草 ”。

(2).喻长而细如龙须之物。 唐 韩愈 《题张十一旅舍三咏·葡萄》:“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鬚。” 方世举 注:“蒲萄藤蔓颇似龙鬚。” 宋 苏轼 《水龙吟·赠赵晦之吹笛侍儿》词:“ 楚 山修竹如云,异材秀出千林表。龙鬚半剪,凤膺微涨,玉肌匀绕。”

(3).见“ 龙鬚席 ”。

(4).指头足纲类的鱼,如章鱼等。

(5).帝皇之须。 唐 白居易 《七德舞歌》“翦鬚烧药赐功臣, 李勣 呜咽思杀身”自注:“ 李勣 常疾,医云:‘得龙鬚灰,方可疗之。’ 太宗 自剪鬚烧灰赐之,服讫而愈。 勣 叩头泣涕而谢。”

龟背

(1).龟的背部。亦形容物体中部隆起之状。 汉 杨修 《孔雀赋》:“首戴冠以飭貌,爰龟背而鸞颈。” 宋 苏轼 《万山》诗:“回头望西北,隐隐龟背起。”《元史·祭祀志三·宗庙上》:“祏室,每室红锦厚褥一,紫锦薄褥一,黄罗复帐一,龟背红帘一,缘以黄罗带饰。”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大内规制纪略》:“﹝忠义﹞室三间,黄琉璃瓦,緑琉璃龟背腰墙。”

(2).一种形似龟背的六角形装饰花纹。

(3).佝偻病。因患者背脊隆起,故名。也叫驼背。《孔丛子·嘉言》:“吾观 孔仲尼 有圣人之表,河目而隆顙, 黄帝 之形貌也;脩肱而龟背,长九尺有六寸, 成汤 之容体也。”《医宗金鉴·杂证·龟背》:“龟背坐早被风吹,傴僂背高状如龟。” 郭沫若 《高渐离》第二幕:“ 李斯 说他的样子太怪,龟背,缺牙巴,耳朵又聋,一看就有些怪气,并没有什么仙气。”

(4).菜肴名。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会仙酒楼》:“若别要下酒,即使人外买软羊、龟背、大小骨、诸色包子、玉板鮓、生削巴子、瓜薑之类。”

(5).家具名。指一种架在壁上安放食物的横板。 清 施鸿保 《闽杂记》:“俗於壁上加横板,安置食物,吾乡称为龟背, 建 邵 等处亦同。”

成文

(1) 形成文字,写在纸上

已有腹稿,尚未成文

一条不成文的规定

(2) 现成的文章

襟袖

(1).衣襟衣袖。亦借指胸怀。 南朝 宋 谢惠连 《白羽扇赞》:“挥之襟袖,以御炎热。” 唐 杜牧 《秋思》诗:“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 宋 辛弃疾 《感皇恩·滁州寿范倅》词:“三山归路,明日天香襟袖。”

(2).犹领袖,比喻地位重要者。 唐 刘知几 《史通·断限》:“夫《尚书》者,七经之冠冕,百氏之襟袖。凡学者必先精此书,次览羣籍。”

清凉

凉而使人清爽的

清凉的夜风吹拂着

不沾

(1).得不到。

(2).方言。不行。 贺敬之 《秦洛正》第三场:“再听你的就逼着我跳井啦!不沾!不沾!”

玲珑剔透

(1).形容精工制造、结构奇巧、内部镂空的手工艺品。亦以形容供玩赏的太湖石之类。《西游记》第六十回:“忽见一座玲瓏剔透的牌楼,楼下拴着那箇避水金睛兽。”

(2).形容俊俏,漂亮。 元 无名氏 《百花亭》第二折:“惜玉怜香天生就,另一种可喜风流。淹润惯熟,玲瓏剔透,软欵温柔。” 明 金白屿 《梧桐树·过吴七泉山居》套曲:“不争你玲瓏剔透疎狂态,雪月风花锦綉排,无处买。”《儿女英雄传》第二三回:“及至见了 褚大娘子 ,又是一对玲瓏剔透的新媳妇。”

(3).形容聪明灵活,心里明白。 元 吴昌龄 《东坡梦》第二折:“ 牡丹 ,你玲瓏剔透今何在?俊俏聪明莫谩夸。”《醒世姻缘传》第二三回:“説到种地做庄稼,那心里便玲瓏剔透的,一説到书上边去,就如使二十斤牛皮胶把那心窍都胶住了的一般。”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十九:“她的这个暗里的盘算,连 亭面胡 也一起瞒了。只有玲珑剔透的 盛清明 略略猜着了她的用心。”

曲肱

《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谓弯着胳膊作枕头。后以“曲肱”比喻清贫而闲适的生活。 晋 陶潜 《五月旦作和戴主簿》:“居常待其尽,曲肱岂伤冲。” 宋 梅尧臣 《送李尉子京之邵武光泽》诗:“露蝉不饱腹,志士甘曲肱。” 清 黄宗羲 《<范熊岩先生文集>序》:“归田以后,谓之《枕言》,蔬水曲肱之意也。”

荷花

(1)

(2) 多年生草本,生于水中,叶圆大,花红或白,种子称莲,地下茎为藕

(3) 莲的花

映日荷花别样红。——宋·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荷花之异馥。——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落魄

(1) 穷困不得意

家贫落魄,无以为衣食业。——《史記·郦生陆贾列传》

闻甲落魄。——清· 周容《芋老人传》

(2) 亦称“落泊”

壮怀

豪壮的胸怀。 唐 韩愈 《送石处士赴河阳幕》诗:“风云入壮怀,泉石别幽耳。” 宋 辛弃疾 《贺新郎》词:“我辈从来文字饮,怕壮怀激烈须歌者。” 明 张煌言 《海上》诗之一:“浩气填胸星月冷,壮怀裂髮鬼神愁。” 清 龚自珍 《别直隶布政使同年托公》诗:“三十年华四牡騑,每谈宦辙壮怀飞。”

野色

原野或郊野的景色。 唐 白居易 《冀城北原作》诗:“野色何莽苍,秋声亦萧疏。” 宋 王安石 《见远亭一绝上王郎中》诗:“野色轩楹外,霞光几席间。”《醒世姻缘传》第十四回:“朝外看那沿河景致……却也有野色撩人。”

满身

遍身,全身上下

满身是血的重伤员

豹管

谓管中窥豹,仅见一斑。形容所见者小。 唐 陆龟蒙 《幽居赋》:“豹管閒窥,羊歧忘返。”

所见

(1).看到的。《晋书·嵇康传》:“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 唐 韩愈 《谢自然诗》:“入门无所见,冠屨同蜕蝉。”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孙文定公》:“人君耳习於所闻,则喜諛而恶直;目习於所见,则喜柔而恶刚。”

(2).犹见解;意见。《汉书·儒林传·严彭祖》:“ 孟 弟子百餘人,唯 彭祖 、 安乐 为明,质问疑谊,各持所见。” 唐 韩愈 《论孔戣致仕状》:“蒙陛下厚恩,苟有所见,不敢不言。” 明 叶盛 《水东日记·奏请午朝》:“惜乎当时外间诸公所见不同,反不足以副其意耳。”

酒晕

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宋 苏轼 《红梅》诗之一:“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元 乔吉 《红绣鞋·书所见》曲:“脸儿嫩,难藏酒晕,扇儿薄,不隔歌尘。” 清 黄景仁 《十四夜赵舍人秉渊招集酒后偕步灯市》诗:“眼芒旋落酒晕奇,谈綺烘成烛花巧。”

歌尘

形容歌声动听。典出《艺文类聚》卷四三引 汉 刘向 《别录》:“ 汉 兴以来,喜《雅歌》者 鲁 人 虞公 ,发声清哀,盖动梁尘。” 唐 郑谷 《蜡烛》诗:“多情更有分明处,照得歌尘下燕梁。” 唐 刘兼 《春宴河亭》诗:“舞袖逐风翻绣浪,歌尘随燕下雕梁。” 明 沉兰先 《单烈妇》诗:“多少杨花飘泊去,歌尘舞袖愧伊儔。”

金钗

(1).妇女插于发髻的金制首饰,由两股合成。 南朝 宋 鲍照 《拟行路难》诗之九:“还君金釵玳瑁簪,不忍见之益愁思。” 唐 温庭筠 《懊恼曲》:“两股金釵已相许,不令独作空成尘。”《雍熙乐府·醉花阴·国祚风和太平了》:“两行金釵,最宜素縞。” 清 黄遵宪 《九姓渔船曲》:“金釵敲断都由我,团扇遮羞怕见郎。”

(2).借指妇女。 清 沉起凤 《谐铎·梦中梦》:“今富贵若此,何不广列金釵,以充下陈。” 贺敬之 《放歌集·三门峡歌》:“乌云遮明镜,黄水吞金钗。”

(3).石斛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九。石斛》。

凉风

清凉的风

凉风掠面

醉眼

醉酒后迷糊的眼睛

明月

(1) 明亮的月亮

明月几时有

(2) 指夜明珠

诗魂

(1).诗人的精神。 南唐 李建勋 《春雪》诗:“閒听不寐诗魂爽,浄喫无厌酒肺乾。”

(2).诗人的亡魂。 明 袁宏道 《卷中见亡友王官谷姓字感赋》:“ 柳浪湖 上深更月,料得诗魂近水行。” 陈毅 《由宣城泛湖东下》诗:“ 李 谢 诗魂今在否?湖光照破万年愁。”

今宵

今夜。 南朝 陈 徐陵 《走笔戏书应令》诗:“今宵花烛泪,非是夜迎人。” 唐 雍陶 《宿嘉陵驿》诗:“今宵难作 刀州 梦,月色江声共一楼。”

皋亭

亦作“皋亭”。山名。在今 浙江省 杭州市 北郊。 南宋 时为 临安 防守要隘, 元 兵至, 宋 君臣在此投降。俗称 半山 。 明 王世贞 《满江红》词:“北面生看臣 构 在,南枝死望中原復。痛他年降表出 皋亭 ,鴟夷目。” 郁达夫 《步何君<半山娘娘庙题壁>续成》诗:“看遍野梅三百树, 皋亭 山色暮苍苍。”

下石

往井下丢石块。比喻乘人之危加以陷害。语出 唐 韩愈 《柳子厚墓志铭》:“落陷穽,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六:“已挤沟壑,犹下石不休;方困蒺藜,尚弯弓而相射。” 清 唐孙华 《赠同年赵蒙泉》诗:“临危翻下石,颠岸復弯彀。” 鲁迅 《书信集·致曹聚仁》:“我以为师如荒谬,不妨叛之,但师如非罪而遭冤,却不可乘机下石,以图快敌人之意而自救。”参见“ 落井下石 ”。

金珠

指金银珠宝。《北史·西域传·阿钩羌国》:“土出金珠。”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五娘劝解公婆争吵》:“奴自有些金珠,解当充粮米。”《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其时 高宗 为母 韦贤妃 在虏中,年年费尽金珠求赎。”

树身

树干

璎珞

古代用珠玉串成的装饰品,多用为颈饰

将那珠宝晶莹、黄金灿烂的璎珞摘出来。——《红楼梦》

褴襂

破烂的衣衫。亦形容破落下垂的样子。襂,同“ 衫 ”。 元 乔吉 《红绣鞋·泊皋亭山下》曲:“石骨瘦金珠窟嵌,树身駞瓔珞襤襂。” 明 杨珽 《龙膏记·闺病》:“双鬟慵整玉搔头,帘幕襤襂不掛鉤。”

秋影

(1).秋天的日影。 唐 元稹 《新秋》诗:“夏衣临晓薄,秋影入檐长。”

(2).秋日的形影。 唐 杜牧 《秋感》诗:“金风万里思何尽,玉树一窗秋影寒。” 金 元好问 《王黄华墨竹》诗:“月中看竹写秋影,清镜平明白髮生。” 元 马祖常 《和继学郎中送友归越中》:“雀舫春声留水鷰,鵠袍秋影动天鹅。”

秋声

指秋天里自然界的声音,如风声、落叶声、虫鸟声等。 北周 庾信 《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唐 刘禹锡 《登清暉楼》诗:“ 潯阳江 色潮添满, 彭蠡 秋声雁送来。” 明 吴甡 《杂兴》诗:“空林何歷歷,落叶尽秋声。” 瞿秋白 《饿乡纪程》三:“ 龙泉寺 边的深林丛树时时送出秋声,一阵一阵萧萧的大有雨意,也似催人离别。”

青山

长满绿色植物的山

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黄鹤楼

我国古代的著名楼观。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故址在今湖北省武汉市蛇山的黄鹄(鹤)矶头。传说古仙人子安从此地乘鹤而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唐· 崔颢《黄鹤楼》

白水

(1).《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 白水 !” 杨伯峻 注:“‘有如 白水 ’即‘有如 河 ’,意谓 河 神鉴之,《晋世家》译作‘ 河 伯视之’是也。”后遂用作誓词,表示信守不移。 南朝 梁 刘孝标 《广绝交论》:“援青松以示心,指白水而旌信。” 元 王恽 《玉堂嘉话》卷四:“谓予不信,鉴时人皦日之辞;弗与同心,如 文公 ( 晋文公 )白水之誓。” 太平天囯 杨秀清 《果然忠心》诗之三:“个个披肝盟白水,人人沥胆矢丹心。” 刘师培 《文说》:“以‘青云’为得志,以‘白水’为誓词。”

(2).泛指清水。 晋 潘岳 《在怀县作》诗之二:“白水过庭激,緑槐夹门植。” 唐 杜甫 《寄常徵君》诗:“白水青山空復春,徵君晚节傍风尘。” 清 黄景仁 《舟中咏怀》:“白水寒较明,昏雾薄将凝。” 华山 《阵地春节散记》:“去年这时候才乐呢:白水燉猪肉,还没开锅就要出发。”

(3).白开水的简称。 曹禺 《雷雨》第三幕:“ 鲁贵 :[端起杯子,对 四凤 ]这是白水,小姐![泼在地上] 鲁四凤 :[冷冷地]本来是白水,没有茶。”

(4).水名。源出 湖北省 枣阳市 东 大阜山 ,相传 汉光武帝 旧宅在此。《文选·张衡<东京赋>》:“乃龙飞 白水 ,凤翔参墟。” 薛综 注:“ 白水 ,谓 南阳 白水县 也, 世祖 所起之处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丽辞》:“ 孟阳 《七哀》云:‘ 汉祖 想 枌榆 , 光武 思 白水 。’此正对之类也。” 唐 李白 《上云乐》诗:“ 赤眉 立 盆子 , 白水 兴 汉光 。” 王琦 注引《后汉书》:“ 光武 旧宅在今 随州 枣阳 东南,宅旁二里有 白水 焉,即 张衡 所谓‘龙飞 白水 ’也。”

(5).水名。神话传说中源出 昆仑山 的一种河流。相传饮之可以不死。《楚辞·离骚》:“朝吾将济於 白水 兮,登 閬风 而緤马。” 王逸 注引《淮南子》:“ 白水 ,出 崑崙之山 ,饮之不死。”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越铎>出世辞》:“唯专制永长,昭苏非易,况復神驰 白水 ,孰眷旧乡,返顾高丘,正哀无女。”

黑龙

(1).神话中的黑色之龙。《墨子·贵义》:“且帝以甲乙杀青龙於东方,以丙丁杀赤龙於南方,以庚辛杀白龙於西方,以壬癸杀黑龙於北方。”《淮南子·览冥训》:“於是 女媧 鍊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鼇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 冀州 。” 高诱 注:“黑龙,水精也。” 唐 杨炯 《唐上骑都尉高君神道碑》:“ 媧皇 受命,杀黑龙而定水位; 汉祖 乘机,斩白蛇而开火运。”

(2).指 黑龙江 ,借指我国 东北 一带。 马君武 《去国辞》之一:“ 黑龙 王气黯然销,莽莽神州革命潮。”

(3).指烟囱黑烟。《文汇报》1982.2.26:“目前,还有53根烟囱在闹市中心继续污染环境,会上对这53条‘黑龙’提出了治理规划。”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