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二相已下群官乐游园宴

作者:李隆基 朝代:唐代

同二相已下群官乐游园宴原文

撰日岩廊暇,需云宴乐初。
万方朝玉帛,千品会簪裾。
地入南山近,城分北斗余。
池塘垂柳密,原隰野花疏。
帟幕看逾暗,歌钟听自虚。
兴阑归骑转,还奏弼违书。

诗词问答

问:同二相已下群官乐游园宴的作者是谁?答:李隆基
问:同二相已下群官乐游园宴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李隆基的名句有哪些?答:李隆基名句大全

全唐诗:卷3_36

参考注释

撰日

择日。 唐 冯伉 《迎俎酌献》诗:“撰日瞻景,诚陈乐张。” 唐 刘禹锡 《代京兆李尹贺迁献懿二祖表》:“撰日展仪,考祥视履。” 宋 赵叔向 《肯綮录·撰与择通》:“择日为撰日,《刘中山集》屡用之。”

岩廊

亦作“ 巖郎 ”。亦作“岩廊”。1.高峻的廊庑。《汉书·董仲舒传》:“盖闻 虞舜 时,游於巖郎之上,垂拱无为,而天下太平。” 颜师古 注引 晋灼 曰:“堂边廡巖郎,谓巖峻之郎也。”

(2).借指朝廷。 汉 桓宽 《盐铁论·忧边》:“今九州同域,天下一统,陛下优游巖廊,览羣臣极言。” 唐 元稹 《对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端拱巖郎,高居深视,以冕旒自蔽,而秋毫必察;以黈纊塞耳,而芥动必闻。” 明 徐复祚 《投梭记·闺叙》:“卑人緑螘一生,青毡半世,志存丘壑,梦断巖廊。” 清 赵翼 《题周山茨观察老圃秋容图》诗:“君不见 陶 家篱、 韩 相圃,一在岩廊一环堵。”

需云

(1).语本《易·需》:“《象》曰:云上於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 孔颖达 疏:“若言云上於天,是天之欲雨,待时而落。所以明需,大惠将施,而盛德又亨,故君子於此之时以饮食宴乐。”后用“需云”为君臣宴乐之典。 唐玄宗 《同二相已下群官乐游园宴》诗:“撰日巖廊暇,需云宴乐初。” 宋 王明清 《挥麈后录馀话》卷一:“臣有负薪之疾,不果预需云之燕。”

(2).喻为遍降于民的朝廷德泽。 宋 苏轼 《郊祀庆成诗》:“需云遍枯槁,解雨达勾萌。”

宴乐

饮宴作乐

万方

(1) 指各地;四方

(2) 指形态多种多样

仪态万方

(3) 种种方法;各个方面

玉帛

(1) 玉器和丝织品,古时用于祭祀,国与国间交际时用做礼物

(2) 泛指财物

千品

(1).犹言百官。《国语·郑语》:“出千品,具万方。” 韦昭 注:“百官,官有彻品,十於王位,谓之千品。”《北齐书·文宣帝纪》:“王英图猛概,抑扬千品,毅然之节,肃是非违。” 唐 韩愈 《题张十八所居》诗:“名秩后千品,诗文齐六经。”

(2).谓多种品物。 汉 班固 《东都赋》:“於是庭实千品,旨酒万钟。”

簪裾

古代显贵者的服饰。借指显贵。《南史·张裕传》:“而 茂陵 之彦,望冠盖而长怀; 渭川 之甿,佇簪裾而竦叹。” 北周 庾信 《奉和永丰殿下言志》之二:“ 星桥 拥冠盖, 锦水 照簪裾。” 唐 裴守真 《奉和太子纳妃太平公主出降》之二:“丝竹扬帝熏,簪裾奉宸庆。” 清 方文 《久不得子留消息》诗:“嗟尔有顽父,所志在簪裾。”

地入

土地的收入。指农产品。《新唐书·高适传》:“地入有讫,而科敛无涯。”

南山

指终南山,在陕西省西安市南

分北

分离。北,通“ 背 ”。《书·舜典》:“分北 三苗 。” 孔 传:“分北,流之不令相从。” 孔颖达 疏:“北,背也,善留恶去,使分背也。”

斗余

旧时官府仓场中的一种额外苛敛。《资治通鉴·后周太祖广顺元年》:“凡仓场,库务掌纳官吏,无得收斗餘,称耗。” 胡三省 注:“斗餘,概量之外,又取其餘也。”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三章第一节:“﹝ 周太祖 ﹞首先免除 汉 时 王章 所设斗馀、称耗等额外苛敛及 唐 中期以来地方官进奉所谓羡馀物。”

池塘

(1) 蓄水的坑池,较小而浅

(2) 澡塘中的浴池

垂柳

乔木,雌雄异体,树枝细长,柔软下垂,叶子基部宽,前端渐尖。也叫“垂杨柳”

原隰

平原和低下的地方

南望原隰,西望栖霞,风雨晨昏。——清· 袁枚《祭妹文》

野花

野生或不栽培植物的花;尤指一种野生或不栽培的植物

帟幕

帐幕。 晋 左思 《蜀都赋》:“将饗獠者,张帟幕,会平原,酌清酤,割芳鲜。” 前蜀 贯休 《上孙使君》诗:“芙蓉开帟幕,锦帐无纤壒。”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六:“ 宋子京 修《唐书》,尝一日逢大雪,添帟幕,燃椽烛一、秉烛二,左右炽炭两巨鑪。” 元 王恽 《玉堂嘉话》卷四:“ 金 主幞头红袍玉带坐七寳榻,皆有龙水大屏风,四壁帟幕皆红绣龙。”

歌钟

即“编钟”,古代铜制打击乐器

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 歌钟也。—— 宋· 苏轼《石钟山记》

兴阑

兴残,兴尽。 唐 王维 《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诗:“ 杨子 谈经所, 淮王 载酒过。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

弼违

语出《书·益稷》:“予违,汝弼。” 孔 传:“我违道,汝当以义辅正我。”后因称纠正过失为“弼违”。 晋 葛洪 《抱朴子·疾谬》:“ 汉 之末世则异於兹……朋友之集,类味之游,莫切切进德,誾誾修业,攻过弼违,讲道精义。”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铭箴》:“昔 帝轩 刻舆几以弼违, 大禹 勒笋簴而招諫。” 唐 白居易 《除武元衡门下侍郎平章事制》:“弼违救失,不以尤悔为虑;进善惩恶,不以亲讎自嫌。”《续资治通鉴·宋真宗景德三年》:“其或尸利无惭,弼违有闕,务引腹非之咎,多致面从之諛,则请行降黜以励众焉。”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