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

作者:释正觉 朝代:宋代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原文

气貌棱棱,眉目温温。
一脉之分派发崑崙之源,百川之吞潮落珊瑚之根。
风烟清远秋之痕,草木秀拔春之恩。
古壁之梭兮蛰龙之骨,寒潭之璧兮夜月之魂。

诗词问答

问: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的作者是谁?答:释正觉
问: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释正觉的名句有哪些?答:释正觉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气貌

(1).谓描述气势、形貌。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夸饰》:“气貌山海,体势宫殿,嵯峨揭业,熠燿焜煌之状,光采煒煒而欲然,声貌岌岌其将动矣。”

(2).气度,风貌。 唐 李华 《元鲁山墓碣铭》:“神体和,气貌融,视色至教,不言而信。” 南唐 李建勋 《赠送致仕郎中》诗:“衣冠皆古製,气貌异常人。”《新五代史·杂传三·赵匡凝》:“ 匡凝 为人气貌甚伟,性方严。” 明 王廷相 《慎言·君子》:“气貌可以观德,役使可以观政。”

棱棱

(1) 形容严寒

棱棱霜气

(2) 威严的样子

目光棱棱

(3) 形容瘦削

瘦骨棱棱的老马

眉目

(1) 眉和眼

(2) 面貌

眉目清秀

(3) 事情的头绪

把事情弄出点眉目来再走

(4) 文章的条理

在重要处划线以清眉目

温温

(1).柔和貌;谦和貌。《诗·小雅·宾之初筵》:“宾之初筵,温温其恭。” 郑玄 笺:“温温,柔和也。” 唐 杜甫 《赠郑十八贲》诗:“温温士君子,令我怀抱尽。” 清 姚鼐 《赠武义大夫何君墓志铭》:“頎与 何君 ,眉目清美,揖让温温,以与余友。” 孙中山 《祭伍秩庸博士文》:“落落其神,温温其貌,铁石肺肝,强不可挠。”

(2).润泽貌。《荀子·修身》:“依乎法而又深其类,然后温温然。” 杨倞 注:“温温,有润泽之貌。”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游仙枕》:“ 龟兹国 进奉枕一枚,其色如玛瑙,温温如玉,其製作甚朴素。”

(3).和暖;不冷不热。 汉 王粲 《初征赋》:“薰风温温以增热,体燁燁其若焚。” 唐 皎然 《答豆卢次方》诗:“贤士胜朝暉,温温无冬春。” 清 褚人穫 《坚瓠八集·咏炭》:“曾似茅斋风雪夜,地炉榾柮暖温温。” 叶圣陶 《未厌集·抗争》:“从玻璃窗射进来的斜方柱形的阳光,历乱地印在他们头上身上腿足上,大家感得温温地有点春意了。”

一脉

亦作“一脉”。1.河流或山脉的一支。 宋 惠洪 《同超然无尘饭柏林寺分题得栢字》:“勿轻一脉微,去涨万顷泽。”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八:“ 太行 一脉走蝹蜿,莽莽畿西虎气蹲。” 许地山 《换巢鸾凤》:“ 和鸾 所住的屋子靠近山边,屋后一脉流水,四围都是竹林。”

(2).犹言一线,一缕。多用于连贯相承的事物。 元 张养浩 《秋日梨花》诗:“只知秋色千林老,争信阳和一脉存。” 明 李贽 《与焦弱侯书》:“不知 孔子 教泽之远,自然遍及三千七千,乃至万万世之同守斯文一脉者。” 清 万玉卿 《潇湘怨·撰诔》:“到今日呵,知他一脉情肠,两下各千迴百折。” 鲁迅 《华盖集·忽然想到一》:“去年 北京 戒严时亦尝恢复杀头,虽延国粹于一脉乎,而亦不可谓非天下奇事之三也。”

(3).亲族、师弟、诗文等前后相承的一系。《二刻拍案惊奇》卷三:“﹝ 娃娘 ﹞亦且认是自家中表兄妹一脉,甜言软语,更不羞涩。” 清 郑燮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南门六家, 竹横港 十八家, 下佃 一家,派虽远,亦是一脉。” 清 阮元 《书梁昭明太子文选序后》:“是《四书》排偶之文,真乃上接 唐 、 宋 四六为一脉,为文之正统也。”

(4).中医指一种脉象。《素问·阴阳别论》“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 唐 王冰 注:“五阳谓五臟之阳气也。五臟应时,各形一脉,一脉之内,包总五臟之阳,五五相乘,故二十五阳也。”

分派

(1) 分别指定人去做事

分派他去送稿

(2) 分配工作或活动

被分派去开荒

百川

江河湖泽的总称。《诗·小雅·十月之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 晋 成公绥 《大河赋》:“览百川之弘壮兮,莫尚美於 黄河 。” 唐 李白 《公无渡河》诗:“ 大禹 理百川,儿啼不窥家。” 宋 龚鼎臣 《东原录》:“四瀆尊於百川,谓其发源而东,不假他水,直注於海也。” 清 冯桂芬 《致李伯相书》:“河名 大清 ,百川朝宗,美瑞也。”

珊瑚

许多珊瑚虫的骨骼聚集物,树状,供玩赏

珊瑚,色赤,生于海,或生于山。——《说文》。按,似树,大者高三尺余,枝格交错,无叶,有青色者,曰琅玕。

珊瑚在网:比喻有才学的人都被收罗来了

风烟

风尘、烟雾;云气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吴均《与朱元思书》

清远

(1).清明,高远。《易·渐》“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三国 魏 王弼 注:“进处高洁,不累於位;无物可以屈其心而乱其志,峩峩清远,仪可贵也。”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会稽 贺生 体识清远,言行以礼。”《南史·柳世隆传》:“在朝不干世务,垂帘鼓琴,风韵清远,甚获世誉。” 明 唐顺之 《送彭通判致仕序》:“且君之居官,清远閒散,翛然絶不以声利自污。”《再生缘》第四回:“精神清远真非俗,风度温柔果出羣。”

(2).清美,幽远。 唐 钱起 《过桐柏山》诗:“赏心无定极,仙步亦清远。” 宋 苏轼 《书韩魏公黄州诗后》:“ 黄州 山水清远,土风厚善。”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三:“ 郑 许 田野间,二三月有一种花,蔓生,其香清远。” 清 恽敬 《西园记》:“ 敬 行天下山水, 浙 西 严陵江 上,最为清远。”

草木

(1).指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易·坤》:“天地变化,草木蕃。” 唐 韩愈 《送李愿归盘谷序》:“ 太行 之阳有 盘谷 , 盘谷 之閒,泉甘而土肥,草木藂茂,居民鲜少。” 明 刘基 《<悦茂堂诗>序》:“故人不得其性则痛,鸟兽不得其性则瘏,草木不得其性则萎以枯。”

(2).指荒野。《韩非子·说疑》:“此十二人者,或伏死於窟穴,或槁死於草木,或飢饿於山谷,或沉溺於水泉。”

(3).比喻卑贱。多用作自谦之词。 唐 陈子昂 《谏刑书》:“臣草木微品,天恩降休,伏刻肌骨,不敢忘捨。” 宋 苏轼 《笏记》之一:“徒倾艸木之心,莫报乾坤之施。”

秀拔

美好特出;秀丽挺拔。《三国志·蜀志·彭羕传》:“卿才具秀拔,主公相待至重。”《陈书·蔡景历传》:“英才挺茂,雄姿秀拔,运属时艰,志匡多难。”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国风汉魏六朝上》:“ 晋 宋 间诗人,造语虽秀拔,然大抵上下句多出一意。”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游五台山日记》:“ 关 内古松一株,枝耸叶茂,秀拔干云。” 徐迟 《井冈山记》:“同行人特地指给我看其中的一条标语,字迹秀拔,纵横吞吐,写得极好。”

蛰龙

蛰伏的龙。比喻隐匿的志士。 唐 曹松 《题甘露寺》诗:“旦暮然灯外,涛头振蛰龙。” 金 元好问 《刘曲龙潭》诗:“蛰龙何年卧,万国待霖雨。” 明 梁辰鱼 《浣纱记·定计》:“蛰龙困久夜长吟,欲作甘霖,定作甘霖。”

寒潭

寒凉的水潭。 南朝 宋 谢灵运 《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凄凄阳卉腓,皎皎寒潭絜。” 唐 王勃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许地山 《鬼赞》:“有一次,我独自在空山里走,除远处寒潭的鱼跃出水声略可听见以外,其余种种,都被月下的冷露幽闭住。”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