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刘凝远峦四首

作者:赵蕃 朝代:宋代

寄刘凝远峦四首原文

少陵衣钵在涪翁,传述东莱得正宗。
闻道曾经亲授记,不求印可谁更从。

诗词问答

问:寄刘凝远峦四首的作者是谁?答:赵蕃
问:寄刘凝远峦四首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赵蕃的名句有哪些?答:赵蕃名句大全

赵蕃寄刘凝远峦四首书法欣赏

赵蕃寄刘凝远峦四首书法作品欣赏
寄刘凝远峦四首书法作品

参考注释

少陵

(1). 汉宣帝 许后 之陵。因规模比 宣帝 的 杜陵 小,故名。

(2).指 唐 诗人 杜甫 。 杜甫 常以“杜陵”表示其祖籍郡望,自号 少陵野老 ,世称 杜少陵 。 唐 韩愈 《石鼓歌》:“ 少陵 无人 謫仙 死,才薄将奈石鼓何!” 金 曹之谦 《寄元遗山》诗:“诗到 夔州 老更工,只今人仰 少陵 翁。” 郁达夫 《奉赠》诗之五:“一纸家书抵万金, 少陵 此语感人深。”

衣钵

原指佛教中师父传授给徒弟的袈裟和钵,后泛指传授下来的思想、学问、技能等

涪翁

(1). 东汉 人,精于医,姓名不传。《后汉书·方术传下·郭玉》:“有老父,不知何出,常渔钓於 涪水 ,因号 涪翁 。乞食人间,见有疾者,时下针石,輒应时而效,乃著《针经》、《针脉法》传於世。”

(2). 宋 黄庭坚 别号。《爱日斋丛钞》卷二引《复斋漫录》:“ 山谷 謫 涪州 别驾,因自号 涪翁 。” 宋 范成大 《万景楼》诗:“若为唤得 涪翁 起,题作西南第一楼。” 陈三立 《由崝庐寄陈芰潭》诗:“流传文字一赏之,襟期 涪翁 有同调。”

传述

转述;传授;传说。《后汉书·西域传论》:“ 张騫 但著地多暑溼,乘象而战, 班勇 虽列其奉浮图,不杀伐,而精文善法导达之功靡所传述。”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 江 南学士读《左传》,口相传述,自为凡例。”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三:“至若 丘明 而下, 公 、 穀 、 邹 、 郟 数子止取传述而已。” 王先谦 《<续古文辞类纂>序》:“百餘年来,转相传述,徧於东南。”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写于深夜里》:“到壮美时,随着观看的人们,便喝一声采,后来还传述开去。”

东莱

(1).古地名。《国语·齐语》:“通 齐国 之鱼盬于 东莱 ,使关市几而不征。” 韦昭 注:“ 东莱 , 齐 东夷也。”按,在今 山东省 北胶河 以东。

(2). 宋 诗人 吕本中 ,字 居仁 ,著有《东莱先生诗集》; 宋 哲学家、文学家 吕祖谦 ,字 伯恭 ,著有《东莱集》。因用以为他们的别称。 宋 叶适 《陈伯明建读书堂于仙都岩余为作<仙都行>以坚其成》:“ 东莱 、 龙川 师道起,一时话言犹在耳。”此指 吕祖谦 。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佔毕·杂篇下》:“ 东莱 之 吕 ,前 居仁 ,后 伯恭 。”

正宗

原为佛教始祖教义的嫡系相承者;泛指嫡传承继

闻道

(1).领会某种道理。《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唐 韩愈 《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明 李贽 《卓吾论略》:“吾父子儻亦闻道於此,虽万里可也。”

(2).听说。 唐 杜甫 《秋兴》诗之四:“闻道 长安 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元 秦简夫 《赵礼让肥》第二折:“岂不闻道是哀哀父母劬劳。” 李木庵 《东山吟》:“闻道时危党錮急,伤心不许问家国。”

曾经

——用在动词前面,表示某种动作、行为或情况是以前某段时间存在或发生过的,动词后面往往有助词“过”

我曾经做过小学教师

我曾经到过北京

亲授

(1).亲手授受。《礼记·曲礼上》:“男女不杂坐,不同椸枷,不同巾櫛,不亲授。”《后汉书·列女传·董祀妻》:“ 文姬 曰:‘妾闻男女之别,礼不亲授,乞给纸笔,真草唯命。’”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十:“男女无别者为魔,男女不亲授者为明教。”

(2).亲自教授。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教子》:“《诗》有讽刺之辞……皆非父子之可通言,故不亲授耳。”

印可

佛家谓经印证而认可,禅宗多用之。亦泛指同意。《维摩诘经·弟子品》:“若能如是宴坐者,佛所印可。” 南朝 梁简文帝 《答湘东王书》:“皇情印可,今便奉行。” 宋 刘昌诗 《<芦浦笔记>序》:“顾独学寡识,安敢以为是。将求印可于先觉之士。”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三:“余不觉大笑,而首肯者再,喜师弟之印可也。”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二节:“如果弟子思索得一个公案的答案,说给师听,得师同意(称为印可),那就表示得道了……这些人从禅师口里取得成佛的印可。”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