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韩使同在边

作者:陈子昂 朝代:唐代

答韩使同在边原文

汉家失中策,胡马屡南驱。闻诏安边使,曾是故人谟。
废书怅怀古,负剑许良图。出关岁方晏,乘障日多虞。
虏入白登道,烽交紫塞途。连兵屯北地,清野备东胡。
边城方晏闭,斥堠始昭苏。复闻韩长孺,辛苦事匈奴。
雨雪颜容改,纵横才位孤。空怀老臣策,未获赵军租。
但蒙魏侯重,不受谤书诬。当取金人祭,还歌凯入都。

诗词问答

问:答韩使同在边的作者是谁?答:陈子昂
问:答韩使同在边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陈子昂的名句有哪些?答:陈子昂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汉家

即汉朝

汉家山东二百州。—— 唐· 杜甫《兵车行》

为汉家除残去秽。——《资治通鉴》

中策

胜于下策但不及上策的计策或方法

胡马

(1).泛指产在西北民族地区的马。《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胡马依北风, 越 鸟巢南枝。”《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一》:“胡马奚车,罗列阶陛。” 明 李攀龙 《古意》诗:“萧萧胡马鸣,翩翩下枯桑。” 清 蒋士铨 《桂林霜·完忠》:“衙中坐困,空云胡马思归。”

(2).指胡人的军队。 汉 邹阳 《上吴王书》:“臣恐救兵之不专, 胡 马遂进窥於 邯郸 。”《汉书·匈奴传赞》:“使边城守境之民父兄缓带,稚子咽哺, 胡 马不窥於长城,而羽檄不行於中国。” 唐 王昌龄 《出塞》诗:“但使 龙城 飞将在,不教胡马度 阴山 。” 唐 杜甫 《建都十二韵》:“苍生未苏息,胡马半乾坤。” 宋 何薳 《春渚纪闻·陈赡传异人胶法》:“得百笏,自谓终身享之不尽。胡马南渡,一扫无餘。” 明 李梦阳 《胡马来再赠陈子》诗:“冬十二月胡马来,白草颯颯黄云开。” 清 孙雨林 《皖江血·遭擒》:“俺只料胡马前来把战挑,那知同胞反与咱兵鏖。”

边使

来自边地的使者。 唐 杜甫 《甘园》诗:“结子随边使,开笼近至尊。” 唐 张籍 《望行人》诗:“无因见边使,空待寄寒衣。”

故人

(1) 旧交,老朋友

足下待故人如此,便告退。——《三国演义》

(2) 古称前妻或前夫

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指前夫)来。——《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3) 又

新人从门入,故人(指前妻)从阁去。

(4) 已死的人

昔年在南昌蒙尊公骨肉之谊,今不想已作故人。——《儒林外史》

(5) 对门生故吏既亲切又客气的谦称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后汉书·杨震传》

废书

(1).放下书。谓中止阅读。《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序》:“余读《孟子书》,至 梁惠王 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唐 刘知几 《史通·自叙》:“尝闻家君为诸兄讲《春秋左氏传》,每废书而听。”

(2).失去使用价值的书籍。如:把废书废报送到废品回收站。

怀古

思念往昔;怀念古代的人和事(多用做有关古迹的诗题)

赤壁怀古

负剑

(1).谓推剑于背。《战国策·燕策三》:“ 秦王 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 荆軻 ,断其左股。”《史记·刺客列传》“王负剑” 唐 司马贞 索隐:“ 王劭 曰:‘古者带剑上长,拔之不出室,欲王推之於背,令前短易拔,故云“王负剑”。’”

(2).佩剑;持剑。《战国策·赵策一》:“君其负剑而御臣以国,舍臣於庙,授吏大夫,臣试计之。” 南朝 陈 徐陵 《梁贞阳侯与王太尉僧辩书》:“况復邦家不造,至此横流,宗社无依,何所逃责,因以提戈负剑,卧泣行号,言念 荆 巫,志雪讎耻。”《新五代史·吴世家论》:“﹝ 杨行密 ﹞尝使从者 张洪 负剑而侍, 洪 拔剑击 行密 ,不中。”

(3).抱小孩之状。《礼记·曲礼上》:“负剑辟咡詔之,则掩口而对。” 郑玄 注:“负谓置之於背,剑谓挟之於旁。” 孔颖达 疏:“负剑辟咡詔之者,岂但在行须教正,在抱时亦令习也。”后因以指对孩子从小的教习。 清 钱谦益 《赵景之宫允六十寿序》:“余儿时受先宫保负剑之训,曰:‘孺子如有闻也,必以 赵先生 为师。’”

(4).谓伏剑取死。负,通“ 伏 ”。《墨子·节葬下》:“是故百姓冬不仞寒,夏不仞暑,作疾病死者,不可胜计也,此其为败男女之交多矣,以此求众,譬犹使人负剑而求其寿也。” 孙诒让 间诂:“负伏通。《左传·襄三年》:‘ 魏絳 将伏剑。’ 孔 疏云:‘谓仰剑刃,身伏其上而取死也。’”

良图

(1) 很好地谋划

敢不良图

(2) 好办法;良策

别有良图

出关

(1).出关口;到塞外。《史记·孟尝君列传》:“ 孟尝君 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变姓名以出 关 。”《汉书·终军传》:“ 军 为謁者,使行郡国,建节东出 关 。” 蔡寅 《大错》诗:“入海 鲁连 羞两帝,出 关 李耳 自千秋。” 沉从文 《从文自传·辛亥革命的一课》:“父亲的还乡,还是我哥哥出关万里寻亲接回的。”

(2).谓和尚或佛教信徒坐饿关结束。 茅盾 《子夜》十八:“ 四小姐 很想别转了脸走过,可是 张素素 拉住了她。‘啊哟!坐关和尚出关了么?这是值得大笔特书的!’”

乘障

同“ 乘鄣 ”。 南朝 宋 鲍照 《拟古》诗之一:“晚节从世务,乘障远和 戎 。” 唐 王维 《出塞作》诗:“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 辽 。” 明 杨慎 《出关》诗:“飞将殊勛犹下吏,书生乘障敢辞艰。” 清 谈迁 《北游录·纪咏下》:“停舟烦夜柝,乘障斥譙楼。”

多虞

多忧患;多灾难。《左传·襄公三十年》:“以 晋国 之多虞,不能由吾子,使吾子辱在泥涂久矣。”《晋书·嵇康传》:“咨予不淑,婴累多虞。”《魏书·释老志》:“正光已后,天下多虞,王役尤甚。”

紫塞

北方边塞。 晋 崔豹 《古今注·都邑》:“ 秦 筑 长城 ,土色皆紫, 汉 塞亦然,故称紫塞焉。” 南朝 宋 鲍照 《芜城赋》:“南驰 苍梧 涨海 ,北走紫塞 雁门 。” 唐 罗邺 《边将》诗:“若无紫塞烟尘事,谁识青楼歌舞人。”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赚将》:“一声叱退 黄河 浪,两手推开紫塞烟。”

连兵

(1).联合兵力;集结军队。《史记·田单列传》:“ 乐毅 畏诛而不敢归,以伐 齐 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 齐 。”《后汉书·乌桓传》:“ 光武 初, 乌桓 与 匈奴 连兵为寇。” 宋 苏轼 《贾谊论》:“ 灌婴 连兵数十万,以决 刘 吕 之雄雌。” 清 王柏心 《悲鄂州失守》诗:“连兵二十万,不能固金汤。”

(2).交兵;交战。《汉书·五行志中之下》:“先是连兵邻国,三战而再败也。” 北周 庾信 《周上柱国宿国公河州都督普屯威神道碑》:“置阵 太平 ,开 阴晋 之道;连兵 广武 ,纳 滎阳 之城。”《周书·杨乾运传》:“时 纪 与其兄 湘东王 绎 争帝,遂连兵不息。” 元 卢琦 《中元回家拜祭感怀》诗:“连兵搆祸今未已,疲民重敛何敢言。”

北地

北部地方。《史记·燕召公世家》:“王( 齐湣王 )因令 章子 将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众以伐 燕 。” 司马贞 索隐:“北地,即 齐 之北边也。”《文选·枚乘<上书重谏吴王>》:“ 张 韩 将北地, 弓高 宿左右,兵不得下壁,军不得太息,臣窃哀之。” 李善 注:“将北地,谓将兵在 吴 军之北也。”

清野

(1) 清寂的原野

(2) 清除战区附近的房屋、树木,转移附近的人口物资等,使入侵的敌人掠夺不到东西

坚壁清野

东胡

我国古代的少数民族。因居于 匈奴 之东,故名。 春秋 、 战国 时,南邻 燕国 ,后为 燕 所破,迁于今 西辽河 上游一带。 秦 末 东胡 强盛,后为 匈奴 冒顿单于 击败。馀众退居 乌桓山 和 鲜卑山 ,分别称 乌桓 、 鲜卑 。见《史记·匈奴列传》。后亦为我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泛称。 唐 杜甫 《北征》诗:“ 东胡 反未已,臣 甫 愤所切。”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夫 满洲 外族,是曰 东胡 。”

边城

临近边界的城市

斥堠

见“ 斥候 ”。

昭苏

见“ 昭苏 ”。

(1).亦作“ 昭甦 ”、“ 昭穌 ”。苏醒;恢复生机。《礼记·乐记》:“蛰虫昭苏,羽者嫗伏。” 郑玄 注:“昭,晓也;蛰虫以发出为晓,更息曰苏。” 三国 魏 曹植 《冬至献袜履颂表》:“四方交泰,万物昭苏。” 前蜀 杜光庭 《犀浦刘殷费顺黄箓斋祠》:“乘此胜因,咸臻妙乐,龙神安镇,士庶昭甦,蠢动有生,同昇福界。” 前蜀 杜光庭 《晋公后土醮词》:“大开倚劒之门,不隔朝天之路,昭穌疲俗,洗涤深寃。” 陈独秀 《敬告青年》五:“倘不改弦而更张之,则国力莫由昭苏,社会永无寧日。”

(2).忽然开豁。 唐 杜甫 《大历三年春白帝城放船四十韵》:“劳心依憩息,朗咏划昭苏。” 仇兆鳌 注:“划昭苏,谓忽然开豁。”

苦事

指繁重费力的事情

匈奴

古代的一个游牧民族,与 匈奴族有血缘关系或系同一民族,包括中国历史上的戎族与狄族。据中国史籍记载,公元前3世纪匈奴曾占领从里海到长城的广大地域,并统治蒙古的大部分

颜容

面容。 宋 范成大 《净慈显老为众行化且示近所写真戏题五绝就作画赞》之三:“千里驱驰出为人,颜容消瘦老於真。” 闻一多 《红烛·深夜底泪》:“行人啊!回转头来,照照你的颜容罢!啊!这般憔悴。”

纵横

(1) 竖和横互相交错

众壑纵横。——《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犹有曲挺纵横者。

刀戟纵横。——《广东军务记》

(2) 奔放自如

笔意纵横

(3) 奔驰无阻

纵横四海

(4) 放肆;无所顾忌

(5) 指合纵连横

空怀

适龄母畜在交配或人工授精之后没有怀孕

老臣

(1) 老年人对君主或他人的谦称

老臣病足。——《战国策·赵策》

(2) 又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谤书

(1).诽谤和攻讦他人的书函。《战国策·秦策二》:“ 魏文侯 令 乐羊 将,攻 中山 ,三年而拔之。 乐羊 反而语功。 文侯 示之谤书一篋。 乐羊 再拜稽首曰:‘此非臣之功,主君之力也。’” 唐 崔颢 《结定襄郡狱效陶体》诗:“谤书盈几案,文墨相填委。”

(2).指《史记》。《后汉书·蔡邕传》:“昔 武帝 不杀 司马迁 ,使作谤书,流於后世。” 李贤 注:“凡史官记事,善恶必书。谓 迁 所著《史记》,但是 汉 家不善之事,皆为谤也。” 宋 洪迈 《容斋随笔·谤书》:“ 司马迁 作《史记》,於《封禪书》中述 武帝 神仙、鬼灶、方士之事甚备,故 王允 谓之谤书。”

(3).泛称有直言指斥或毁谤内容的史传、小说等。 清 袁枚 《随园随笔<后汉书>误仿<史记>》:“且序酷吏必屡称天子以为能,未免露谤书之意。” 柯灵 《香雪海·题材问题一解》:“《水浒传》之后有《续水浒传》(《荡寇志》),也是用了同一题材,却干脆成了一部农民起义的谤书。”

金人

铜人

铸以为金人十二。——汉· 贾谊《过秦论》

凯入

奏着胜利的乐曲归来。 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霸 楚 实丧,皇 汉 凯入。” 南朝 梁 沉约 《正阳堂宴劳凯旋》诗:“凯入同高宴,饮至均多祜。”《隋书·韩擒虎传》:“班师凯入,诚知非远,相思之甚,寸阴若岁。”《资治通鉴·隋文帝开皇九年》:“乙巳,诸军凯入。” 胡三省 注:“奏凯乐而入也。”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