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作者:崔中 朝代:宋代

沁园春原文

自己阳生,正是中虚,静极动时。
默地雷微震,冲开玉户,天心朗彻,放下帘帏。
真火冲融,灵泉复凑,不昧谷神何险危。
自然妙,若三川龙跃,九万鹏飞。
中中二土成圭。
意眷恋浓如母护儿。
这恍惚真容,不空不色,窈冥妙象,无识无知。
命住丹圆,全真体道,夺志精修休自迟。
收功了,把三才全理,一贯全归。

诗词问答

问:沁园春的作者是谁?答:崔中
问:沁园春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沁园春是什么体裁?答:词
问:崔中的名句有哪些?答:崔中名句大全

崔中沁园春书法欣赏

崔中沁园春书法作品欣赏
沁园春书法作品

参考注释

自己

(1) 自身;本身

一个人需要很长的时间才发现别人与自己有多大的不同

(2) 属于某人自身的或某物本身的

我自己的父亲

阳生

(1).即冬至。 唐 韩愈 李正封 《晚秋郾城夜会联句》:“雪下收 新息 ,阳生过 京 索 。” 钱仲联 集释引 孙汝听 曰:“阳生谓冬至。”参见“ 冬至 ”。

(2).指 杨朱 。《吕氏春秋·不二》:“ 陈駢 贵齐, 阳生 贵己。” 高诱 注:“ 孟子 曰:‘ 阳子 拔体一毛以利天下弗为也。’” 毕沅 辑校:“ 李善 注《文选》 谢灵运 《述祖德诗》引作 杨朱 。阳、杨,古多通用。”

正是

(1).就是。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品藻》:“ 桓 曰:‘第一流復是谁?’ 刘 曰:‘正是我辈耳!’”《二刻拍案惊奇》卷九:“前日分散之后,我问邻人,説是外婆家接去,想正是 冯 家了。” 茅盾 《子夜》十四:“仓皇中他看清了一个,正是 张阿新 。”

(2).恰是。 唐 温庭筠 《杨柳枝》词之一:“正是玉人肠絶处,一渠春水赤栏桥。”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今朝正是箇成婚日。” 巴金 《灭亡》第十八章:“正是黄昏时候,天色渐渐阴沉起来。”

(3).确实是。对客观存在的真实性表示肯定。 元 关汉卿 《单刀会》第四折:“又不比九重龙凤闕,可正是千丈虎狼穴。” 洪深 《赵阎王》第一幕:“这城内便有万千居民,正是人烟稠密,市场热闹。”

(4).确实是。用于表示同意别人意见时加重语气。《儒林外史》第十七回:“ 卫先生 道:‘近来的选事益发坏了!’ 随先生 道:‘正是。前科我两人该选一部,振作一番。’” 洪深 《香稻米》第二幕:“正是,我们怎么都发昏了!还不快些搀扶 双喜 到里面去。”

(5).应诺之词。犹言好的。《二刻拍案惊奇》卷九:“ 龙香 对媒婆道:‘老娘你先进去,我在门外张一张罢。’媒婆道:‘正是。’”

(6).旧小说、戏曲里的套语。目的在于引出诗词、熟语。《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正是:麦穗两歧,农人难辨。” 元 郑廷玉 《看钱奴》第一折:“正是:亏心折尽平生福,行短天教一世贫。”《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正是:福无双至犹难信,祸不单行果是真。”

中虚

(1).指胸腔。《荀子·天论》:“心居中虚,以治五官。” 杨倞 注:“心居於中空虚之地。” 梁启雄 释:“指人体上的胸腔。”

(2).指心。《子华子·北宫子仕》:“夫人之中虚也,不得其所欲则疑,得其所不欲则惑;疑惑载於中虚,则荆棘生矣。” 宋 苏轼 《读道藏》诗:“至人悟一言,道集由中虚。”

(3).里面空虚。《鹖冠子·学问》:“中虚外博,虽博必虚。” 晋 傅咸 《琵琶赋序》:“观其器,中虚外实,天地之象也。”

(4).犹虚心。 明 李贽 《与耿司寇告别》:“是故 曾点 终於狂而不实,而 曾参 信道之后,遂能以中虚而不易终身之定守者,则夫子来归而后得斯人也。”

(5).中气虚弱。 唐 韩愈 《病中赠张十八》诗:“中虚得暴下,避冷卧北窗。”

地雷

布于地上或埋于地下的一种 * 装置

玉户

玉饰的门户,亦用作门户的美称。 汉 司马相如 《长门赋》:“挤玉户以撼金铺兮,声噌吰而似钟音。” 唐 崔颢 《相逢行》:“玉户临驰道,朱门近御沟。” 元 王玠 《挂金索》曲:“玉户鸞驂,金顶龙蟠绕。”

天心

(1) 天空的中央

太阳升到了天心

(2) 天意

上合天心

(3) 封建时代指君主的意愿

(4) 摆轴

朗彻

(1).明白透彻。 晋 葛洪 《抱朴子·正郭》:“ 林宗 拔萃翘特,鉴识朗彻,方之常人所议固多,引之上及,实復未足也。” 元 刘壎 《隐居通议·理学二》:“其辨《西铭》,平易朗彻,见者苏醒。” 清 心青 《女界文明灯弹词·茶会》:“旨酒嘉肴缓缓呈,言词朗彻旨温存,光明心绪无渣滓,碧海青天表素心。”

(2).明净。 晋 湛方生 《诸人共讲<老子>诗》:“鉴之诚水镜,尘秽皆朗彻。” 明 陈第 《岁暮客居》诗:“晨起临北窗,连阴未朗彻。”

(3).指清秀。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于去恶》:“八九岁,眉目朗彻,宛然一 子晋 矣。”

(4).爽朗通脱。《晋书·乐广传》:“向见 广 神姿朗彻,当为名士。”

放下

(1) 放在一边或放弃

号召他们放下武器

(2) 从较高位置降到较低位置

放下百叶窗

帘帏

犹帘幕。 宋 陈亮 《天仙子·七月十五日寿内》词:“西风不放入帘幃,饶永昼,沉烟透,半月十朝秋定否?”

真火

(1).谓心中的火。比喻旺盛的生命力。 宋 苏辙 《送杨腾山人》诗:“窻前雪花落,真火中自然。”

(2).犹言怒气。 郭沫若 《归去来·在轰炸中来去十三》:“司机尽管鼓动着发动机,汽车本身也好象在冒真火,满焦躁地象狂牛一样吐着气。”

冲融

亦作“冲融”。1.充溢弥漫貌。 唐 韩愈 《游青龙寺赠崔大补阙》诗:“魂翻眼倒忘处所,赤气冲融无间断。”《西游记》第八四回:“﹝ 行者 ﹞佇立在云端里,往下观看,只见那城中喜气冲融,祥光荡漾。”

(2).水波荡漾貌。 唐 杜甫 《渼陂行》:“半陂已南纯浸山,动影裊窕冲融间。” 杨伦 笺注:“冲融,谓水波溶漾。” 宋 王安石 《送吴显道》诗之一:“飞空结楼臺,影动杳裊冲融间。” 清 冒襄 《影梅庵忆语》卷二:“是篇娓娓至数千言,浩浩荡荡,西起 崑崙 ,东注 溟 渤 ,冲融窈窕,异派分支,千态万状,姿媚横生。”

(3).冲和,恬适。 唐 杜甫 《寄司马山人十二韵》:“望云悲轗軻,毕景羡冲融。” 杨伦 笺注:“言以年暮,故羡山人颜色冲和。” 元 李裕 《摸鱼儿》词:“些儿淡沲冲融意,到处拈花著柳。” 清 侯方域 《宋牧仲诗序》:“吾则甚服其冲融大雅,油然悠然,从容自适,而工者自莫之及,未尝有孤臣寡妇之怨悲、鱷鱼鵩鸟之祲怪引藉为激壮也。”

灵泉

(1).对泉水的美称。 南朝 陈 张君祖 《赠沙门竺法頵》诗之一:“峭壁溜灵泉,秀岭森青松。” 唐 柳宗元 《寿州安丰县孝门铭》:“神锡祕址,三秀灵泉。” 宋 苏轼 《赠陈守道》诗:“渴饮灵泉水,飢食玉树枝。” 明 唐顺之 《嵩阳宫柏》诗:“灵泉玉女灌,甘雨岳神通。”

(2).道教指人的唾液。 唐 吕岩 《直指大丹歌》:“池沼泓泓翻玉液,楼臺叠叠运灵泉。”

(3).喻纯洁的感情。 郭沫若 《女神·湘累》:“你这不可思议的内在的灵泉,你又把我苏活转来了!” 刘大白 《爱》诗:“如其你愿长住在我底爱里,我用我满心的爱底灵泉,沾润着你。”

不昧

(1).不忘。《逸周书·王会》:“佩之令之不昧。” 孔晁 注:“不昧,不忘也。” 唐 杜甫 《催宗文树鸡栅》诗:“不昧风雨晨,乱离减忧慼。” 宋 曾巩 《左仆射门下侍郎王珪追封三代并妻制》:“尚其不昧,服此茂恩。”

(2).不晦暗,明亮。《老子》:“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3).不损坏;不湮灭。 南朝 宋 谢惠连 《雪赋》:“玄阴凝,不昧其洁。” 唐 杜甫 《迴棹》诗:“吾家碑不昧, 王氏 井依然。” 冰心 《<寄小读者>四版自序》:“感谢上帝,在我最初一灵不昧的入世之日,已予我以心灵永久的皈依和寄托。”

谷神

被信仰为促进谷物生长保证五谷丰收并主宰植物每年的生长、腐烂和再生的神

险危

(1).危险。《韩非子·用人》:“愚者守静而不陷险危。” 汉 刘向 《说苑·杂言》:“由是观之,君子道狭耳。诚不逢其明主,狭道之中,又将险危闭塞,无可从出者。”

(2).谓使之处于危险之境。《左传·昭公三十一年》:“若艰难其身,以险危大人,而有名章彻,攻难之士将奔走之。”

自然

(1) 宇宙万物;宇宙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总和,即整个物质世界,自然界

改造自然

自然之理也。——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

择于自然。——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近于自然。——蔡元培《图画》

(2)

(3) 属于或关于自然界的、存在于或产生于自然界的、非人为的

自然现象

自然之验。——《史记·货殖列传》

(4) 不勉强,不拘束,不呆板

他的动作很自然

复得返自然。(指无拘无束的田园生活)。——晋· 陶渊明《归园田居》

自然蛾眉。——唐· 李朝威《柳毅传》

(5) 不经人力干预而自由发展

听其自然

(6) 当然

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鲁迅《朝花夕拾》

三川

(1).三条河流的合称,所指不一。(1) 西周 以 泾 、 渭 、 洛 为三川。《国语·周语上》:“ 幽王 二年, 西周 三川皆震。” 韦昭 注:“三川, 涇 、 渭 、 洛 ,出於 岐山 。”(2) 东周 以 河 、 洛 、 伊 为三川。《战国策·秦策一》:“亲 魏 善 楚 ,下兵三川。”《文选·鲍照〈咏史〉》:“五都矜财雄,三川养声利。” 李善 注引 韦昭 曰:“有 河 、 洛 、 伊 ,故曰三川。”

(2).指洛阳。 南朝 宋 颜延之 《北使洛阳》诗:“前登 阳城 路,日夕望三川。” 唐 王维 《送韦大夫东京留守》诗:“云旗蔽三川,画角发龙吟。” 赵殿成 注:“《史记》索隐:三川,今 洛阳 也。”

龙跃

(1).喻王者兴起。语本《易·乾》:“见龙在田……或跃有渊。” 南朝 梁 沉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文》:“ 太祖 龙跃傒时,作镇 淮 泗 。” 南朝 梁 刘孝标 《辩命论》:“而或者覩 汤 武 之龙跃,谓龕乱在神功。” 唐 李德裕 《幽州纪圣功碑铭》:“天地应而品物生,君臣应而功业成。故龙跃而云从,鹤鸣而子和。”

(2).喻纵横驰骋,奋发有为。 汉 孔融 《荐祢衡表》:“如得龙跃天衢,振翼云汉,扬声紫微,垂光虹蜺,足以昭近署之多士,增四门之穆穆。”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 淮阴 隐勇于跨下,不损其龙跃而虎视也。” 晋 张华 《与褚陶书》:“二 陆 龙跃於 江 汉 , 彦先 凤鸣於朝阳。” 唐 王勃 《上明员外启》:“凤鸣朝日,森梢烟雨之标;龙跃云津,盘礴江山之气。”

(3).飞驶貌。 晋 陆机 《辨亡论上》:“羽檝万计,龙跃顺流。”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六:“ 薛賚惑 者,善投壶,龙跃隼飞,矫无遗箭。”

(4).腾飞貌。 南朝 宋 鲍照 《舞鹤赋》:“始连轩以凤蹌,终宛转而龙跃。”

中中

(1).指古代田地或赋税等级的第五等。《书·禹贡》:“﹝ 冀州 ﹞厥田惟中中。” 孔 传:“田之高下肥瘠,九州之中为第五。”《书·禹贡》:“﹝ 徐州 ﹞厥赋中中。” 孔 传:“赋第五。”

(2).中等;一般。 宋 何薳 《墨经·松》:“矿而挺直者曰籤松,品惟中中。”《平山冷燕》第五回:“领出一个女子来,年纪只好十五六岁,人物也还中中。”

(3).不偏不倚貌。 宋 苏辙 《书<楞严经>后》:“每趺坐燕安,觉外尘引起六根,根若随去,即堕生死道中。根若不随,返流全一,中中流入,即是涅槃真际。”

二土

佛教语。一般指无生死浊恶的净土和有生死浊恶的秽土。 宋 延寿 《宗镜录》卷八九:“浄秽二土,四句分别。一质不成浄秽亏盈,异质不成一理齐平,无质不成缘起万形,有质不成搜原即冥。” 宋 苏轼 《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之八:“初无往来相,二土同一在。”

眷恋

非常留恋

感存念亡,触物眷恋。——卢谌《赠刘琨。一首并序》

身在海外,他时时眷恋着故土

护儿

狗的别名。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兽畜·犬》:“《缶鸣集·题李迪画犬诗》:‘护儿偏吠客,花下卧晴沙。’”

恍惚

(1) 精神不集中,神志不清

精神恍惚

(2) 证名。指神思不定、慌乱无主。由于七情内伤、外邪内干、发汗过多而损伤心气,以致精神不定

真容

(1) 肖像

绣真容

(2) 本来的面貌;真相

剥了画皮,露出了真容

窈冥

(1) 〈方〉

(2) 幽暗;昏暗

(3) 深奥。也作“杳冥”

妙象

见“ 妙像 ”。

无识

不懂;无知。《孙子·九地》:“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 张预 注:“使人不可知也。”《荀子·法行》:“怨人者穷,怨天者无识。” 杨倞 注:“无识者,不知天命也。”《法苑珠林》卷一一二引《沙弥尼戒经》:“心闭意塞,世世愚痴,不值大道,其心无识。”

没有标记。识,通“ 誌 ”。《楚辞·刘向<九叹·远逝>》:“路曼曼其无端兮,周容容而无识。” 洪兴祖 补注:“识,音志。”

无知

不懂情理;缺乏知识

年幼无知

全真

(1).保全天性。《庄子·盗跖》:“子之道狂狂汲汲,诈巧虚伪事也,非可以全真也,奚足论哉!” 三国 魏 嵇康 《幽愤诗》:“志在守朴,养素全真。”《旧唐书·高祖纪》:“且 老氏 垂化,本贵冲虚,养志无为,遗情物外,全真守一,是谓玄门,驱驰世务,尤乖宗旨。”

(2).即全真教。 明 唐顺之 《赠都督万鹿园四首次思节韵》之一:“几年枯寂学全真,一握兵机运鬼神。” 洪深 《五奎桥》第一幕:“从前的全真道士,总多少还有点道德,至多不过是背着人偷偷地煨点肉吃罢了。”

(3).指出家的道士。 元 岳伯川 《铁拐李》楔子:“油鑊虽热,全真不傍,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西游记》第三七回:“忽然 钟南山 来了个全真,能呼风唤雨,点石成金。”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白云观》:“真人 登州 栖霞 人,名 处机 ,号 长春子 ,年十九,为全真。”

体道

躬行正道。《韩非子·解老》:“夫能有其国保其身者,必且体道。” 陈奇猷 集释:“体亦履也。” 唐 韩愈 《除崔群户部侍郎制》:“具官 崔羣 ,体道履仁,外和内敏。” 宋 李纲 《上渊圣皇帝实封言事奏状》:“ 道君皇帝 体道法古,应天顺人,不贰不疑,传付大器。”参见“ 履道 ”。

夺志

强行使人改变原有的志向、志气

精修

摆脱粗野、庸俗、无教养;使成为过分讲究的、雅致的、有教养的

收功

(1).取得成功。《孔子家语·屈节》:“今子欲收功於 鲁 ,实难。” 宋 曾巩 《读书》诗:“收功畏奔景,窥星起幽房。” 陶曾佑 《中国文学之概观》:“文字收功日,全球改革潮。”

(2).犹归功。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四:“按后世开边,往往收功於妇人。”

三才

(1).天、地、人。《易·说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汉 王符 《潜夫论·本训》:“是故天本诸阳,地本诸阴,人本中和。三才异务,相待而成。”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当日三才始判,两仪初分。”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世以 * 地皇 人皇 为三皇者,列三才开始之序,继以 有巢 燧人 伏羲 神农 者,明人群进化之程,殆皆后人所命,非真号矣。”

(2).三位齐名之才人。(1)指 晋 之 潘滔 、 刘舆 、 裴邈 。《晋书·刘舆传》:“时称 越 府有三才: 潘滔 大才, 刘舆 长才, 裴邈 清才。”(2)指 北齐 之 温子昇 、 邢子才 、 魏收 。《北史·魏收传》:“﹝ 魏收 ﹞与 济阴 温子昇 、 河间 邢子才 齐誉,世号三才。”

(3).三种材料。 清 纳兰性德 《渌水亭杂识》卷三:“轮人以轂、辐、牙为三才,弓人以胶、漆、丝为三才,然其所谓三才者亦眇矣。”

一贯

一向如此,从未改变

全归

谓保身而得善名以终。语出《礼记·祭义》:“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 唐 元结 《夏侯岳州表》:“公既寿而贵,保家全归。” 胡适 《<三侠五义>序》:“向来小说家最爱教他的英雄福寿全归。”参见“ 全受全归 ”。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