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和前韵

作者:郭印 朝代:宋代

再和前韵原文

阴阳升降定沉浮,九候之前大火流。
人远祗同千里月,天高谁放一轮秋。
飞萤眇眇何时见,惊鹊纷纷特地愁。
陋屋穷檐无不照,清光岂独射高楼。

诗词问答

问:再和前韵的作者是谁?答:郭印
问:再和前韵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郭印的名句有哪些?答:郭印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阴阳

(1)

(2) 古代哲学概念。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把矛盾运动中的万事万物概括为“阴”、“阳”两个对立的范畴,并以双方变化的原理来说明物质世界的运动

阴阳易位。——《楚辞·屈原·涉江》

(3) 日月运转之学

阴阳历算。——《后汉书·张衡传》

研核阴阳。

(4) 天气的变化

阴阳之变。——《吕氏春秋·察今》

升降

(1).登高与趋下。《魏书·安定王休传》:“至乃居冈饮涧,井谷秽杂,昇降劬劳,往还数里。”

(2).上前与后退。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杂艺》:“别有博射,弱弓长箭,施於準的,揖让昇降,以行礼焉。”

(3).升进与黜退。 南朝 齐 张充 《与尚书令王俭书》:“从横万古,动默之路多端;纷纶百年,昇降之徒不一。”

(1).上升下降。《礼记·曲礼上》:“居丧之礼……升降不由阼阶,出入不当门隧。” 宋 曾巩 《请改官制前预选官习行逐司事务札子》:“以其位之升降,为其任之烦简。”

(2).盛衰。《书·毕命》:“道有升降,政由俗革。” 蔡沉 集传:“有升有降,犹言有隆有汚也。”《新唐书·吕才传》:“故知荣辱升降,事关诸人,而不由於葬。”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大夫称子》:“於此可以见世之升降焉,读《春秋》者,其可忽诸?”

(3).指数量的增减。《新唐书·食货志一》:“然是时天下户未尝升降。” 唐 柳宗元 《非国语上·大钱》:“古今之言泉币者多矣,是不可一贯,以其时之升降轻重也。”

(4).评议高低优劣。 象升 《<振素庵诗集>序》:“因与纵谈诗道,升降流别,盖十而合者又七八焉。”

(5).谓忐忑不安。《后汉书·逸民传·梁鸿》:“心惙怛兮伤悴,志菲菲兮升降。”

(1).上升下降。《楚辞·离骚》:“陞降以工下兮,求榘矱之所同。” 南朝 宋 谢惠连 《雪赋》:“凭云陞降,从风飘零。”

(2).官职的升迁与黜免。《明史·选举志三》:“又以事之繁简,与歷官之殿最,相参互覆,为等第之陞降。”《平山冷燕》第一回:“圣旨一宣,早有礼部尚书出班奏道:‘督学府县官,即从得才失才为陞降,如此则是寓搜求于制科,又不失才,又不碍制,庶为两便。’”

沉浮

本指在水面上出没,比喻盛衰、消长,也指随波逐流

与道沈浮俯仰。——《淮南子·原道训》

与世沉浮

之前

表示在某个时间或处所的前面

吃饭之前要洗手

火流

(1).形容酷热。 三国 魏 阮籍 《大人先生传》:“炎丘火流,焦邑灭都。”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巨洋水》:“炎夏火流,閒居倦想。”

(2).犹流火。指大火星西流。 宋 苏辙 《秋后即事》诗:“苦热真疑不復凉,火流渐见迫西方。” 清 许承钦 《送郭皋旭之大梁》诗:“火流七夕秋初到,客去 三河 雁有声。”

千里月

谓远照的明月。 唐 李峤 《送光禄刘主簿之洛》诗:“他乡千里月,岐路九秋风。”

一轮

(1).表数量。用称圆月、红日等。 唐 孟郊 《读张碧集》诗:“高秋数奏琴,澄潭一轮月。” 元 马致远 《陈抟高卧》第三折:“卧一榻清风,看一轮明月,盖一片白云,枕一块顽石。”《水浒传》第八六回:“只见四面狂风,扫退浮云,现出明朗朗一轮红日。”

(2).表数量。用称循环一次的事物或动作。《儿女英雄传》第十七回:“ 马三爸 比我小一轮,属牛的,今年七十一。”按:此谓小十二岁。如:篮球冠军赛已经打了一轮。

(3).特指月亮。 唐 张乔 《试月中桂》诗:“影高群木外,香满一轮中。”《景德传灯录·幼璋禅师》:“恁么即一轮高挂,万国同观去也。”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范小仙》:“如此良宵,若有灯戏看,庶不负此一轮。”

(4).表动量。犹一转。 鲁迅 《彷徨·祝福》:“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鲁迅 《呐喊·阿Q正传》:“ 赵太爷 肚里一轮,觉得于他总不会有坏处,便将箱子留下了。”

眇眇

(1).微末。《书·顾命》:“王再拜,兴,答曰:‘眇眇予末小子,其能而乱四方,以敬忌天威。’” 孔 传:“眇眇,微也。”《汉书·文帝纪》:“朕获保宗庙,以眇眇之身托於天下君王之上,二十有餘年矣。” 颜师古 注:“眇眇,犹言细末也。” 三国 魏 曹植 《仲雍哀辞》:“彼孤兰之眇眇,亮成榦其毕荣。” 唐 皮日休 《晋文公不合取阳樊论》:“臣 重耳 以眇眇之德,处专征之任。”

(2).孤单无依貌。《楚辞·东方朔<七谏·怨世>》:“卒不得效其心容兮,安眇眇而无所归薄。” 王逸 注:“言己放流,不得内竭忠诚,外尽形体,东西眇眇,无所归附也。” 宋 曾巩 《泰山谢雨文》:“臣愚,行为时之所背,言为时之所轻。寡儔少知,眇眇煢煢。” 林百举 《悲愤》诗之十:“眇眇梅孤鹤瘦身,登楼四望独愴神。”

(3).辽远;高远。《楚辞·九章·悲回风》:“登石峦以远望兮,路眇眇之默默。” 洪兴祖 补注:“眇眇,远也。”《文选·陆机<文赋>》:“心懍懍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 李善 注:“眇眇,高远貌。”《魏书·儒林传·徐遵明》:“是故眇眇四方,知音之类,延首慕德,跂踵依风。” 明 唐寅 《刘太仆墓志铭》:“仰止高山,恋餘光之眇眇。”

(4).眯眼远望貌。《楚辞·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王逸 注:“眇眇,远视貌。”

(5).风吹动貌;飘动貌。 汉 张衡 《思玄赋》:“云霏霏兮绕余轮,风眇眇兮震余旟。” 唐 韦渠牟 《步虚词》之十七:“云容衣眇眇,风韵曲泠泠。”

时见

(1).指诸侯不在规定期间朝见天子。《周礼·春官·大宗伯》:“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覲,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 郑玄 注:“时见者,言无常期。”

(2).常见。 唐 李白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鐘。” 唐 戴叔伦 《过柳溪道院》诗:“日斜深巷无人跡,时见梨花片片飞。”

惊鹊

受惊的乌鹊。比喻无处栖身的人。语本 三国 魏 曹操 《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宋 苏轼 《次韵蒋颖叔》:“月明惊鹊未安枝,一棹飘然影自随。” 宋 苏辙 《次韵知郡贾蕃大夫思归》:“得坎浮槎应有命,投林惊鹊且安枝。”

纷纷

(1) 多而杂乱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唐· 高适《别董大》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 一个接一个地,接二连三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特地

特意;特为

他昨晚特地来看你,你不在家

穷檐

见“ 穷簷 ”。

亦作“ 穷檐 ”。指茅舍,破屋。 唐 韩愈 《孟生》诗:“顾我多慷慨,穷簷时见临。” 清 张岱 《陶庵梦忆·绍兴灯》:“自庄逵以至穷簷曲巷,无不灯无不棚者。” 严复 《原强》:“至於穷檐之子,编户之氓,则自襁褓以至成人,未尝间有孰教之者也。”

不照

(1).不明了。《东观汉记·明帝纪》:“博观羣书,以助术学,无所不照。”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语助用不字例》:“《卷阿》篇:‘矢诗不多’,传曰:‘不多,多也。’凡若此类,传义已明且晳矣。乃 毛公 亦偶有不照者,如《思齐》篇:‘肆戎疾不殄’,不,语词也。传曰,‘大疾害人者,不絶之而自絶也’,则以‘不’为实字矣。”

(2).方言。要不是。 孙芋 《妇女代表》:“唉!不照会写会看了,她哪来的这么大的胆子?”

清光

(1).清美的风彩。多喻帝王的容颜。《汉书·晁错传》:“今执事之臣皆天下之选已,然莫能望陛下清光,譬之犹五帝之佐也。” 颜师古 注引 晋灼 曰:“今之臣不能望见陛下之光景所及。” 唐 李白 《赠郭季鹰》诗:“盛德无我位,清光独映君。” 宋 范仲淹 《除枢密副使召赴阙陈让第二状》:“窃念臣等,自临边鄙,久阻闕廷,入对清光,人臣所愿。” 明 陈与郊 《昭君出塞》:“空庭春暮矣,惊传詔,奉清光,疑错报,幸 平阳 。”

(2).清亮的光辉。多指月光、灯光之类。 南朝 齐 谢朓 《侍宴华光殿曲水》诗:“欢飫终日,清光欲暮。” 唐 崔备 《奉陪武相公西亭夜宴陆郎中》诗:“剪烛清光发,添香煖气来。” 明 刘基 《雪中》诗之二:“移床漫向明牎下,图得清光好照书。” 巴金 《家》十九:“漫天的清光洗着他们的脸。”

岂独

难道只是;何止。《左传·成公十六年》:“君唯不遗德刑,以伯诸侯,岂独遗诸敝邑,敢私布之。”《庄子·胠箧》:“然而 田成子 一旦杀 齐 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 唐 杜甫 《有感》诗之四:“终依古封建,岂独听簫韶?”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十四:“使朝廷与 夏国 欢好如初,生民重见太平,岂独 夏国 之幸,乃天下之幸也。” 清 黄遵宪 《四用前韵》:“岂独 汉 唐 无此祸,五洲惊怪国人狂。”

高楼

高层的住宅大楼或办公大楼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