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何水部蒙出牧宜阳

作者:李虚己 朝代:宋代

送何水部蒙出牧宜阳原文

宜川三月水东流,秀出江南二十州。
红旆使君今日去,白衣举子昔年游。
海潮赋就藏书府,竞渡诗成在郡楼。
国史待修循吏传,政声早晚达凝旒。

诗词问答

问:送何水部蒙出牧宜阳的作者是谁?答:李虚己
问:送何水部蒙出牧宜阳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李虚己的名句有哪些?答:李虚己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三月

(1) 格里历(即阳历)每年的第三个月

(2) 农历(阴历)每年的第三个月,第三个朔望月

(3) 三个月

东流

(1) 水向东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 李煜《虞美人》

(2) 向东流的水,泛指河川

秀出

美好特出。《国语·齐语》:“於子之乡,有拳勇股肱之力,秀出於众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蔽贤。”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方正》:“风流秀出,臣不如 恭 ,忠孝亦何可以假人。” 唐 白居易 《代书》:“今其读书属文结草庐於巖谷间者,犹一二十人,即其中秀出者有 彭城 人 刘軻 。” 明 高启 《赠金华隐者》诗:“ 金华 秀出向东南,远胜 阳明 与 勾曲 。”

江南

(1) 长江下游以南的地区,就是江苏、安徽两省的南部和浙江省的北部

江南草长,杂花生树。——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江南好风景。——唐·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能不忆江南。——唐· 白居易《忆江南》

春风又绿江南岸。——宋· 王安石《泊船瓜洲》

(2) 泛指长江以南

江南出楠梓。——《史记·货殖列传》

十州

泛指 黄河 以南的中原地区。 明 李东阳 《闻鸡行》:“十州父老皆部曲,谁遣其儿作都督。中原未清壮士死,遗恨 吴 江半江水。”

红旆

红旗。 唐 高适 《部落曲》:“琱戈蒙豹尾,红旆插狼头。” 唐 刘禹锡 《酬浙东李侍郎越州春晚即事长句》:“青油昼卷临高阁,红旆晴翻绕古堤。” 前蜀 韦庄 《题裴端公郊居》诗:“暂随红旆佐藩方,高迹终期卧故乡。”

使君

汉代称呼太守刺史,汉以后用做对州郡长官的尊称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乐府诗集·陌上桑》

今日

(1).本日;今天。《孟子·公孙丑上》:“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唐 韩愈 《送张道士序》:“今日有书至。”《水浒传》第四五回:“ 杨雄 道:‘兄弟何故今日见外?有的话,但説不妨。’”《儿女英雄传》第三回:“ 华忠 説:‘今日赶不到的;他连夜走,也得明日早上来。’”

(2).目前;现在。《穀梁传·僖公五年》:“今日亡 虢 ,而明日亡 虞 矣。” 唐 骆宾王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清 黄遵宪 《台湾行》:“今日之政民为主, 台 南 台 北固吾圉!” 丁玲 《韦护》第一章:“然而她们却痛叱 中国 今日之所谓新兴的、有智识的妇女。”

白衣

(1) 白色衣服

新娘身穿白衣

(2) 平民;未曾获得功名的人

(3) 古代官府中的小吏

举子

科举时代被推荐参加考试的读书人

昔年

前几年;从前

昔年欲登未登者。——《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海潮

海水有规律涨落的自然现象

书府

(1).收藏文书图籍的府库。 睡虎地 秦 墓竹简《内史杂》:“毋敢以火入臧府、书府中。”《书序》:“藏之书府,以待能者。” 宋 刘炜叔 《<诚斋集>序》:“搜访遗书,遂获羣书之未备者悉送上官,藏之书府云。”

(2).指中书省或秘书省。 唐 张九龄 《谢中书侍郎状》:“右臣谬跡书府,兼司纶翰。” 宋 苏轼 《谢卿材可直秘阁福建转运使》:“释此大邦,付之一路,仍进直於书府,俾增重於使权。”

竞渡

(1) 竞相渡过,指划船比赛

百舸竞渡

(2) 渡过江湖等水面的游泳比赛

游泳健儿竞渡长江

国史

(1).原指当代人修纂的本朝实录和本朝历史,后泛指一个朝代的历史。《后汉书·班固传》:“既而有人上书 显宗 ,告 固 私改作国史者,有詔下郡,收 固 繫 京兆 狱。”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诸侯亦各有国史。” 唐 司空图 《商山》诗之一:“国史数行犹有志,只将谈笑继英尘。”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国史者,君民比并之史。”

(2).国之史官。《诗大序》:“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於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流业》:“文章之材,国史之任也。” 宋 朱淑真 《芍药》诗:“到底只留为謔赠,更劳国史刺民风。”

循吏

守法循理的官吏。《史记·太史公自序》:“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无称,亦无过行。作《循吏列传》第五十九。” 唐 张说 《奉和赐崔日知》诗:“明主徵循吏,何年下凤凰?” 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文说·史体因革》:“传之为体,大抵记公卿之行事, 迁 始传《循吏》, 晋 曰《良吏》。”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袁随园》:“平心而论,其为宰时,清勤明快,无愧循吏。” 章炳麟 《訄书·通法》:“一郡之吏,无虑千人,皆承流修职,故举事易而循吏多。”

政声

官吏的政治声誉。《南史·沉宪传》:“乃以 宪 带 山阴 令,政声大著。” 唐 钱起 《送沉少府还江宁》诗:“江楼新咏发,应与政声传。” 吴玉章 《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十六:“辛亥革命胜利以后, 薄洵 还在 荣县 作知事,他的政声很好,受到群众拥护,替当时的革命党人保持了荣誉。”

晚达

晚年得官;迟显达。《文选·颜延之<拜陵庙作>诗》:“早服身义重,晚达生戒轻。” 李善 注:“达,官达也。晚达恩厚,故以养生之戒为轻也。” 唐 张乔 《送许棠及第归宣州》诗:“雅调一生吟,谁为晚达心。”《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大抵功名迟速,莫逃乎命,也有早成,也有晚达。”

凝旒

(1).冕旒静止不动。形容帝王态度肃穆专注。 前蜀 韦庄 《和郑拾遗秋日感事》诗:“负扆劳天眷,凝旒念国章。”《旧唐书·杨虞卿传》:“陛下初临万宇,有忧天下之志,宜日延辅臣公卿百执事,凝旒而问,造膝以求,使四方内外,有所观焉。”

(2).代称帝王。 宋 张孝祥 《丑奴儿》词:“主人白玉堂中老,曾侍凝旒。”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