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贤庙

作者:朱湾 朝代:唐代

七贤庙原文

常慕晋高士,放心日沈冥。
湛然对一壶,土木为我形。
下马访陈迹,披榛诣荒庭。
相看两不言,犹谓醉未醒。
长啸或可拟,幽琴难再听。
同心不共世,空见藓门青。

诗词问答

问:七贤庙的作者是谁?答:朱湾
问:七贤庙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七贤庙是什么体裁?答:五古
问:朱湾的名句有哪些?答:朱湾名句大全

全唐诗:卷306-20

参考注释

高士

志趣、品行高尚的人;超脱世俗的人,多指隐士

吾闻鲁连先生, 齐国之高士也。——《战国策·赵策》

放心

(1) 心绪安定,没有忧虑和牵挂

您放心,我会照顾他的

(2) 指没有焦虑或无危险之虞

只在亲密朋友当中才感到放心

沈冥

亦作“沉冥”。1.谓幽居匿迹。 汉 扬雄 《法言·问明》:“ 蜀庄 沉冥, 蜀庄 之才之珍也,不作苟见,不治苟得,久幽而不改其操。” 李轨 注:“沉冥,犹玄寂,泯然无迹之貌。”《宋书·袁粲传》:“席门常掩,三径裁通,虽 扬子 寂寞, 严叟 沉冥,不是过也。” 清 钱谦益 《奉诏削籍南归》诗:“尘世荣枯通与苓, 蜀庄 只合老沉冥。”

(2).指隐居的人。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栖逸》:“ 阮光禄 在 东山 ,萧然无事,常内足於怀。有人以问 王右军 , 右军 曰:‘此君近不惊宠辱,虽古之沉冥,何以过此!’” 清 戴名世 《<左尚子制义>序》:“余飘泊四方,卖文以糊其口,未有访沉冥而叩寂寞者。”

(3).低沉冥寂。 唐 白居易 《东南行一百韵》:“沉冥消意气,穷饿耗肌肤。” 明 唐顺之 《万思节以集中无名作诗见贻》诗:“老去门徒多谢遣,病来意绪转沉冥。” 王统照 《号声》:“这样悲壮与激沉的声音只宜于黑暗中的远听,不合于在绿荫下与柔静的光色中作愉悦的闻赏?然而我听了也没有极大的憎恶与沮恨的意念,只感到沉冥,低怨的分量比其他的分量多。”

(4).昏暗;幽暗。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青蛾》:“返至山中,日已沉冥,两足跛踦,步不能咫。” 清 陈梦雷 《西郊杂咏》之十二:“烟树隔沉冥,苍茫沓难覩。”

(5).犹埋没,沉沦。 唐 皎然 《苕溪草堂简潘丞述汤评事衡四十三韵》:“蹈善嗟沉冥,履仁伤堙阨。” 宋 范成大 《次韵庆充避暑水西寺》:“兹游岂易得,未用叹沉冥。”

(6).沉迷。 清 方苞 《书<儒林传>后》:“ 汉 之文学虽非古,犹以多诵为通经也;又其变遂滥於词章,终沉冥而不返焉。”

(7).佛教语。犹幽冥。亦指幽冥中人。《楞严经》卷四:“引诸沉冥,出於苦海。” 宋 陆游 《安隐寺修钟楼疏》:“浮翠流丹,倘復还于巨丽;撞昏击晓,实大警于沉冥。”

湛然

(1).清澈貌。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二十:“不数日,果大雨。见大石中裂开一井,其水湛然。”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清水》:“寺左右杂树疎颁,有一石泉,方丈餘,清水湛然。”《剪灯新话·鉴湖夜泛记》:“颜貌红泽,双瞳湛然。” 明 谢谠 《四喜记·久旱祈神》:“白檀焚献,怪举首青天湛然。”

(2).安然貌。《大戴礼记·四代》:“僉然湛然。”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雅量》:“ 王戎 七岁,亦往看,虎承间攀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 戎 湛然不动,了无恐色。”《云笈七籤》卷六二:“譬如婴儿居胎中,湛然不动。”

(3).淡泊。 南朝 宋 谢灵运 《佛影铭》序:“容仪端庄,相好具足,莫知始终,常自湛然。” 唐 韩偓 《地炉》诗:“禪客钓翁徒自好,那知此际湛然心。”亦指清静。 隋 王通 《中说·周公》:“其上湛然,其下恬然。” 阮逸 注:“湛、恬皆静。” 宋 苏轼 《观妙堂记》:“我所居室,汝知之乎?沉寂湛然,无有喧争。”

(4).清醒貌。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饮量》:“ 临溪 一一指挥僮僕扶掖登榻,然后从容登舆去。神志湛然,如未饮者。” 清 王韬 《<淞滨琐话>自序》:“然昏厥睯眩中,此心湛然,尚觉可用。”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李白的道教迷信及其觉醒》:“但现在的自己却是湛然清醒,明白了自己所处的地位。”

一壶

(1).一个盛物的葫芦。亦泛指一盛食之器。《战国策·中山策》:“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飡得士二人。”《后汉书·费长房传》:“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於肆头,及市罢,輒跳入壶中。”《南史·隐逸传·僧岩》:“后忽为沙门,栖迟山谷,常以一壶自随。”

(2).道家传说壶中别有天地,因常以“一壶”喻宇宙或仙境。 唐 王维 《赠焦道士》诗:“坐知千里外,跳向一壶中。” 唐 刘禹锡 《寻汪道士不遇》诗:“笙歌五云里,天地一壶中。” 元 许有壬 《琳宫词次安南王韵》:“一壶天地浑无迹,只有清风动竹声。”参见“ 壶天 ”、“ 壶公 ”。

(3).特指一壶酒。 唐 储光羲 《田家杂兴》诗之二:“日与南山老,兀然倾一壶。” 金 元好问 《后饮酒》诗之一:“当其得意时,万物寄一壶。”

土木

建筑工程,也指建筑方面的铺张浪费

土木之误。——清· 张廷玉《明史》

为我

战国 时期 杨朱 主张的“损一毫利天下不与,悉天下奉一身不取”的学说。《孟子·尽心上》:“ 杨子 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下马

(1) 从马上下来

我为了减轻马的负载宁愿下马

(2) 比喻某个重大工程或工作项目中止进行

陈迹

过去的事迹;旧迹;过去的事情(物)

夫普法之战,迄今虽为陈迹,而其事信而有征。—— 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清· 袁枚《祭妹文》

六朝陈迹

披榛

砍去丛生之草木。多喻创业或前进中的艰难。 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脱迹违难,披榛来洎。” 晋 赵至 《与嵇茂齐书》:“近无所依,退无所据,涉泽求蹊,披榛觅路。” 清 陶澂 《游香岩寺》诗之二:“披榛造幽微,转侧信险絶。” 清 叶廷琯 《吹网录·虎邱贺方回题名》:“难得 石林 老居士,氊椎到处爱披榛。”

荒庭

荒芜的庭院。 唐 杜甫 《禹庙》诗:“荒庭垂橘柚,古屋画龙蛇。”

相看

亲自观看(多用于相亲)

明日接迎春家去住两日,以备人家相看。——《红楼梦》

不言

(1).不说。《书·说命上》:“王言惟作命,不言,臣下罔攸禀令。” 晋 孙绰 《天台山赋》:“恣语乐以终日,等寂默於不言。” 唐 韩愈 《秋怀诗》之九:“空堂黄昏暮,我坐默不言。”

(2).不依靠语言。谓以德政感化人民。《老子》:“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管子·心术上》:“故必知不言无为之事,然后知道之纪。”《南史·王俭传》:“所以得厝私怀,实由禀明公不言之化。”

(3).不料。 唐 宋之问 《桂阳三日述怀》诗:“愚谓嬉游长似昔,不言流寓歘成今。”

长啸

(1).大声呼叫。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长啸哀鸣,翩幡互经。” 宋 岳飞 《满江红·写怀》词:“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许地山 《空山灵雨·生》:“它在竹林里长着的时候,许多好鸟歌唱给它听,许多猛兽长啸给它听。”

(2).撮口发出悠长清越的声音。古人常以此述志。 三国 魏 曹植 《美女篇》:“顾盼遗光采,长啸气若兰。” 唐 牛僧孺 《玄怪录·张左》:“向闻长啸月下,韵甚清激,私心奉慕,愿接清论。” 宋 苏轼 《和林子中待制》:“早晚 渊明 赋《归去》,浩歌长啸老 斜川 。”《群音类选·四节记·复游赤壁》:“长啸若轻狂,振山林谷应如璜。”

(3).钟之别名。 唐 冯贽 《南部烟花记·乐器名》:“鐘,一名为长啸。”

同心

(1) 思想或认识一致

同心同德

(2) 共一中心或核心

同心圆

同心度

(3) 共同的心愿;心思相同

神佛原有同心

(4) 志同道合;情投意合

昔时同心人,今日两离分

不共

(1).不恭。共,“ 恭 ”的古字。《左传·僖公二十七年》:“公卑 杞 , 杞 不共也。” 杜预 注:“共音恭,本亦作恭。”《管子·四称》:“不与善人,唯其所事。倨敖不共,不友善士。” 明 刘基 《三月癸酉大雨震电庚辰大雨雪》:“抑小民之失其所,而祭祀之不共歟,何上天降鉴之若是也。”

(2).不具备。《国语·鲁语下》:“具舟除隧,不共有法。” 韦昭 注:“共,具也。”

(1).不与,不和。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不共你摇嘴掉舌,不共你鬦争鬦合。”

(2).不同。 宋 孙光宪 《上行杯》词:“临极浦,故人相送,去住心情知不共。”

空见

谓凭空见及。 汉 王充 《论衡·实知》:“如 孔子 神而空见 始皇 、 仲舒 ,则其自为 殷 后 子氏 之世,亦当默而知之,无为吹律以自定也。”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