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胡俛学士红丝桃

作者:苏颂 朝代:宋代

和胡俛学士红丝桃原文

京都花品予尝评,夭桃仅有十数名。
含丝繁艳今始识,鲜苞长蕊彯红缨。
春晴日暖助颜色,灼灼一片朝霞轻。
鲛绡剪碎旋装缀,虬须摘尽将纫萦。
因知化工巧难状,偏于草木呈瑞精。
又疑华灯九光烂,蜂蝶不敢来窥争。
江南萱草易滋殖,维扬芍药初种成。
此花皆有红丝号,恨不同时相合并。
君家数株发庭际,爱玩常挂帘钩琼。
有客风流欲寄目,主人喜笑张筵迎。
飞觞洒翰偏得意,都缘尤物牵风情。
我虽多病不能饮,犹思强举花前觥。

诗词问答

问:和胡俛学士红丝桃的作者是谁?答:苏颂
问:和胡俛学士红丝桃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苏颂的名句有哪些?答:苏颂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京都

(1) 国都。京师

有京都声。——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2) 始称于 * 时,因景王(司马师)讳师,故称京师为京都;或指日本故都,又称西京,在本州岛西南

夭桃

(1).《诗·周南·桃夭》:“ * ,灼灼其华。”后以“夭桃”称艳丽的桃花。 宋 曾巩 《南湖行》之二:“蒲芽荇蔓自相依,躑躅夭桃开满枝。” 清 曹寅 《三月六日登鼓楼看花》诗:“东风澹荡摇晴烟,城西夭桃红欲然。” 许地山 《你为什么不来》:“在夭桃开透,浓荫欲成的时候,谁不想伴着他心爱的人出去游逛游逛呢?”

(2).喻少女容颜美丽。《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菩萨品》:“夭桃而乃越 姮娥 ,艷质而休夸 妲妃 。” 唐 崔珏 《有赠》诗之二:“两脸夭桃从镜发,一眸春水照人寒。”《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朱唇缀一颗夭桃,皓齿排两行碎玉。” 清 汪懋麟 《送树百给事使闽》诗:“ 吴越 富好女,双颊燃夭桃。”

(3).《诗·周南·桃夭》诗中有“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之句,后以“咏《夭桃》”表示求偶之意。 明 王錂 《春芜记·诉怨》:“若使俺有机会呵,直待要咏《夭桃》诵《摽梅》。” 明 梅鼎祚 《玉合记·怀春》:“咏《夭桃》虽则有时,叹‘匏瓜’终当无匹。”

十数

(1).十个等级(的人)。数,等差。《国语·郑语》:“建九纪以立纯德,合十数以训百体。” 韦昭 注:“ 贾 、 唐 云:‘十数,自王以下位有十等: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皁,皁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僕,僕臣臺……合此十数之位,以训导百官之体。’”此指王、公等十个等级。

(2).犹言十多;十几。表示较多。《庄子·德充符》:“妇人见之,请於父母曰:‘与为人妻寧为夫子妾’者,十数而未止也。” 成玄英 疏:“妇人美其才德,竞为其媵妾,十数未止。”《后汉书·荀彧传》:“又欲授以正司, 彧 使 荀攸 深自陈让,至于十数,乃止。” 晋 杜预 《<春秋左氏传>序》:“古今言 左氏 《春秋》者多矣。今其遗文可见者十数家,大体转相祖述。”《水浒传》第一回:“门上使着肐膊大锁锁着,交叉上面贴着十数道封皮。”

繁艳

繁盛艳丽。 唐 薛能 《惜春》诗:“繁艷归何处,满山啼杜鹃。” 唐 康骈 《剧谈录·慈恩寺牡丹》:“ 慈恩 浴堂院 有花两丛,每开及五六百朶,繁艷芬馥。”

鲜苞

鲜艳的花苞。 宋 刘子翚 《分茶公美子应预为白晒之约》诗:“鲜苞尚想妃子笑,槁面何取 西施 羓。”

晴日

晴天。 唐 苏颋 《奉和春日幸望 * 应制》:“东望望春春可怜,更逢晴日柳含烟。” 明 高启 《雨中晓卧》诗之一:“閒人晴日犹无事,风雨今朝正合眠。” 毛 * 《沁园春·雪》词:“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嬈。”

颜色

(1) 色彩。光的各种现象(例如红色、棕色、桃红色、灰色、绿色、蓝色和白色等),或使人们得以区分在大小、形状或结构等方面完全相同的物体的视觉或知觉现象

(2) 指显示给人看的利害的脸色

颜色不少变。——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3) 指颜料或染料

(4) 为颜料所染成的色彩或色泽

他的衣服上满都是那种颜色的染料

(5) 女子的姿色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唐· 白居易《长恨歌》

灼灼

(1) 耀眼,光亮

若日出之灼灼。——《新书》

(2) 明白地

灼灼如此

一片

(1).数量词。用于平而薄的东西。 汉 荀悦 《汉纪·武帝纪五》:“﹝ 李陵 ﹞令军士人持三升糒、一片冰。”《后汉书·周燮等传序》:“﹝ 閔仲叔 ﹞老病家贫,不能得肉,日买猪肝一片。” 元 张养浩 《游香山》诗:“宝刹千间穷土木,残碑一片失 辽 金 。”

(2).数量词。用于地面、水面。 宋 王安石 《出郊》诗:“川原一片緑交加,深树冥冥不见花。”《荡寇志》第八六回:“只见 永清 的后面一层人霍地分开,前面乃是一片白地。” 毛 * 《浪淘沙·北戴河》词:“ 秦皇岛 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杨朔 《中国人民的心》:“岭脚下有一片大水塘,叫 龙潭池 。”

(3).数量词。用于呈片状或连接成片的景物。 北周 庾信 《至仁山铭》:“瑞雪一片,仙童两人。” 唐 王之涣 《凉州词》之一:“ 黄河 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宋 陆游 《春日游镜湖乡人请赋山阴风物遂作四绝句》之二:“东风忽送笙歌近,一片楼臺泛水来。”

(4).数量词。用于弥漫散布的景色、气象。 北周 庾信 《游山》诗:“涧底百重花,山根一片雨。” 唐 李白 《子夜吴歌》之三:“ 长安 一片月,万户擣衣声。” 宋 方岳 《山居》诗:“我爱山居好,林梢一片晴。”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三:“远方的天边有一片红光在昏暗的夜色中跳动,那是 南京路 一带霓虹灯光的照耀。”

(5).数量词。用于集聚在一起的声音。 宋 朱淑贞 《元夜》诗之一:“一片笑声连鼓吹,六街灯火丽昇平。”《水浒传》第三三回:“ 花荣 一片声叫道:‘我得何罪?’”《儿女英雄传》第三一回:“慌慌张张爬到墙上,踹的那瓦一片山响。” 刘宾雁 《在桥梁工地上》:“水下, * 加快了凿岩速度,响声连成一片。”

(6).数量词。用于人的心情、心地、心意。 宋 潘希白 《大有·九日》词:“一片 宋玉 情怀,十分 卫郎 清瘦。” 元 马致远 《岳阳楼》第一折:“则你那浮生空自忙。他一片黑心肠,在这功名之上。”《西游记》第八五回:“但要一片志诚, 雷音 只在眼下。” 顾笑言 《你现在想什么》十三:“老伴还真没有辜负了 乌长青 的一片心愿。”

(7).数量词。用于文字、语言。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然亦多是推衍文义,自做一片文字。”《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 十三妹 听了 邓九公 要拉那先生幚着劝解,又不知惹出他那一片什么谈吐来。” 马烽 西戎 《吕梁英雄传》第二回:“ 桦林霸 随手研墨蘸笔,铺开一张大纸,写了一片字交给 康顺风 。”

(8).整片;整体。《陆象山语录》卷上:“又下工夫十年,方浑然一片。”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静坐用功,颇觉此心收敛,遇事又断了,旋起箇念头去事上省察,事过又寻旧功,还觉有内外,打不作一片。” 毛 * 《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在战时,要密切联系群众,要官兵打成一片,军民打成一片。”

朝霞

太阳升起时东方的云霞

漱正阳而含朝霞。——《楚辞》

朝霞满天

朝霞映湖

鲛绡

亦作“ 鮫鮹 ”。1.传说中鲛人所织的绡。亦借指薄绢、轻纱。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卷上:“南海出鮫綃纱,泉室潜织,一名龙纱。其价百餘金,以为服,入水不濡。” 唐 温庭筠 《张静婉采莲曲》:“掌中无力舞衣轻,剪断鮫鮹破春碧。” 明 高东嘉 《泣颜回·春游》套曲:“见游人往来,贪欢笑,舞鮫鮹,闹咳咳笑高。”《镜花缘》第九四回:“﹝车﹞係用柳木如窗欞式做成,极其轻巧;周围俱用鮫綃为幔;车内四面安着指南针。” 冰心 《我们太太的客厅》:“阳光从紫云中穿着淡黄纱浪进来,清脆的鸟声在中间流啭,屋子的一切,便好似蒙在鮫鮹之中的那般波动,软艳!”

(2).指毛帕、丝巾。 宋 陆游 《钗头凤》词:“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鮫綃透。” 明 梁少白 《月云高·纪情》套曲:“黄花羞对,也只为君,金樽慵倒,也只为君,泪珠暗把鮫鮹揾。”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寄扇》:“恨在心苗,愁在眉梢,洗了胭脂,涴了鮫綃。”

装缀

装饰点缀。 宋 范成大 《骖鸾录》:“其旁登高,有 罗汉巖 ,石状恠诡,皆嵌空装缀,巧过鐫劖。”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苟无是心,虽预先讲得世上许多名物度数与己原不相干,只是装缀临时,自行不去,亦不是将名物度数全然不理。”

虬须

亦作“虯须”。见“ 虬鬚 ”。

亦作“虯须”。亦作“虯鬚”。拳曲的胡须。《三国志·魏志·崔琰传》:“ 太祖 令曰:‘ 琰 虽见刑,而通宾客,门若市人,对宾客虬鬚直视,若有所瞋。’”《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二十一年》引作“虯须”, 胡三省 注曰:“卷鬚也。” 唐 杜甫 《八哀诗·赠太子太师汝阳郡王琎》:“虯鬚似 太宗 ,色映塞外春。”一本作“ 虬髯 ”。 唐 温庭筠 《夜宴谣》:“虬须公子五侯客,一饮千钟如建瓴。” 清 孙枝蔚 《马食禾伐田家》诗:“碧眼虬鬚使我愁,向前长跪泪双流。”

知化

谓通晓事物变化之理。《易·繫辞下》:“穷神知化,德之盛也。”《史记·秦始皇本纪》:“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 秦 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於口而身为戮没矣。” 宋 张载 《正蒙·乾称》:“知化则善述其事,穷神则善继其志。” 黄侃 《<新方言>后序二》:“虽日不暇给,虑有遗賸,创始之业,规摹已閎,所谓知化穷冥,无得而称者也。”

工巧

细致、精巧(多用于指工艺品或诗文、书画)

文不与前相似,安得名佳好,称工巧。——《论衡·自纪》

工巧易为材。——《韩诗外传》

草木

(1).指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易·坤》:“天地变化,草木蕃。” 唐 韩愈 《送李愿归盘谷序》:“ 太行 之阳有 盘谷 , 盘谷 之閒,泉甘而土肥,草木藂茂,居民鲜少。” 明 刘基 《<悦茂堂诗>序》:“故人不得其性则痛,鸟兽不得其性则瘏,草木不得其性则萎以枯。”

(2).指荒野。《韩非子·说疑》:“此十二人者,或伏死於窟穴,或槁死於草木,或飢饿於山谷,或沉溺於水泉。”

(3).比喻卑贱。多用作自谦之词。 唐 陈子昂 《谏刑书》:“臣草木微品,天恩降休,伏刻肌骨,不敢忘捨。” 宋 苏轼 《笏记》之一:“徒倾艸木之心,莫报乾坤之施。”

呈瑞

犹呈祥。 唐 韩愈 《春雪映早梅》诗:“芳意饶呈瑞,寒光助照人。” 宋 柳永 《醉蓬莱》词:“ * 中,有老人呈瑞。” 明 陈汝元 《金莲记·重贬》:“有谁怜犴狴伤秋,还喜却熊羆呈瑞。”

华灯

(1) 灯光

华灯初上

(2) 雕饰华美而光辉灿烂的灯

九光

(1).五光十色,形容光芒色彩绚烂。《海内十洲记·崑崙》:“碧玉之堂,琼华之室,紫翠丹室,锦云烛日,朱霞九光。”

(2).四射的光芒;绚烂的光芒。《开元占经》卷五引《尚书纬·考灵曜》:“日照四极九光。” 晋 葛洪 《抱朴子·至理》:“怀重规於絳宫,潜九光於洞冥。” 唐 吴筠 《游仙》诗之十五:“灵旛七曜动,琼障九光开。” 前蜀 杜光庭 《中元众修箓斋词》:“龙綵质心,香花备信。焰九光之莲炬,下照冥津。” 宋 张孝祥 《鹧鸪天》词:“九光倒景腾青简,一气回春达絳坛。”

蜂蝶

亦作“蠭蜨”。1.蜂和蝶。 唐 韩愈 《花岛》诗:“蜂蝶去纷纷,香风隔岸闻。” 宋 梅尧臣 《和杨直讲夹竹花图》:“花留蜂蝶竹有禽,三月 江 南看不足。” 宋 陶穀 《清异录·花贼》:“ 温庭筠 尝得一句云:‘蜜官金翼使’,偏於知识,无人可属。久之,自联其下,曰:‘花贼玉腰奴’,予以谓道尽蠭蜨。”

(2).旧时常用以借指帮衬风月的人。 明 无名氏 《霞笺记·丽容矢志》:“自许登楼洗艳妆,从他蜂蝶过东墙。”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拒媒》:“俺自有个两全之法,到那边款语商量,柔情索问,做一个閒蜂蝶花里混。”

(3).指寻花问柳贪恋女色的人。 老舍 《四世同堂》八六:“她的诱惑是一片蛛网,要把西洋的蜂蝶都胶住,而后送到集中营去。”

不敢

(1)

没有胆量,没有勇气做某事

他不敢拒绝妻子的要求

(2)

不要

有事同众人好好商量嘛,可不敢一说话就瞪眼

(3)

谦词,不敢当

贵姓?不敢当,姓盛。——周立波《山乡巨变》

江南

(1) 长江下游以南的地区,就是江苏、安徽两省的南部和浙江省的北部

江南草长,杂花生树。——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江南好风景。——唐·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能不忆江南。——唐· 白居易《忆江南》

春风又绿江南岸。——宋· 王安石《泊船瓜洲》

(2) 泛指长江以南

江南出楠梓。——《史记·货殖列传》

萱草

(1).植物名。俗称金针菜、黄花菜、多年生宿根草本,其根肥大。叶丛生,狭长,背面有棱脊。花漏斗状,橘黄色或桔红色,无香气,可作蔬菜,或供观赏。根可入药。古人以为种植此草,可以使人忘忧,因称忘忧草。 汉 蔡琰 《胡笳十八拍》:“对萱草兮忧不忘,弹鸣琴兮情何伤。” 唐 万楚 《五日观妓》诗:“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 明 张时彻 《采葛篇》:“愿留枯根株,化作萱草枝。”

(2).借指母亲。 明 刘基 《发安溪至青田戎事急不得留有感》诗:“朝原思脊令,夜船梦萱草。” 明 何景明 《为李秀才寿母》诗:“梅花似白髮,萱草亦朱颜。”参见“ 萱堂 ”。

滋殖

增加;增长;增生。《汉书·食货志上》:“ 孝惠 、 高后 之间,衣食滋殖。” 唐 元稹 《处分幽州德音制》:“四十年间,海内滋殖,风俗谨朴,君臣平寧,人无争端。” 廖仲恺 《中国实业的现状及产业落后的原因》:“一方面可以维持物价,一方面可以滋殖生产。”

维扬

扬州 的别称。《书·禹贡》:“ 淮 海惟 扬州 。”惟,通“ 维 ”。后因截取二字以为名。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 淮 海 维扬 ,三千餘里。” 唐 刘希夷 《江南曲》之五:“潮平见 楚 甸,天际望 维扬 。” 明 李东阳 《九日渡江》诗:“直过 真州 更东下,夜深灯火宿 维扬 。” 清 赵翼 《清明前二日泛舟至平山堂即事》诗:“信哉繁丽推 维扬 ,肯让他邦夸绣错。”

芍药

多年生草本植物。花大而美丽,供观赏。根可入药(芍药茵:用落下的芍药花当褥子)

红丝

(1).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牵红丝娶妇》:“ 郭元振 少时,美风姿,有才艺。宰相 张嘉贞 欲纳为婿。 元振 曰:‘知公门下有女五人,未知孰陋,事不以仓卒,更待忖之。’ 张 曰:‘吾女各有姿色,即不知谁是匹偶,以子风骨奇秀,非常人也。吾欲令五女各持一丝,幔前使子取便牵之,得者为婿。’ 元振 欣然从命。遂牵一红丝綫,得第三女,大有姿色。后果然随夫贵达也。”又传说月下老人以赤绳系夫妻之足,虽仇家异域,此绳一系,终不可避。后因以“红丝”为婚姻或媒妁的代称。《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自古姻缘皆分定,红丝岂是有心牵。” 明 王錂 《春芜记·瞥见》:“这罗帕呵,就倩你做红丝繫足缘。”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拒媒》:“两处红丝千里繫,一条黑路六人忙。”

(2).指眼球因微血管充血而造成的血丝。 茅盾 《子夜》:“他们那些失眠的脸上都罩着一层青色,眼珠上是红丝,有兴奋的光彩。” 林建征 《莺歌海》:“ 老孙头 经常来去匆忙的在草原上奔跑,眼睛熬满了红丝。”

(3).一种名贵的石砚。亦作砚的别名。 宋 陆游 《秋雨初霁试笔》诗:“墨入红丝点漆浓,闲将倦笔写秋容。” 清 姚鼐 《题刘云房少宰<涤砚图>》诗:“松煤竹管行抛弃,蕉白红丝尘自封。”

不同

(1).不相同;不一样。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定势》:“所习不同,所务各异,言势殊也。” 前蜀 韦庄 《关河道中作》诗:“往来千里路长在,聚散十年人不同。” 毛 * 《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二:“他们想问题做事情的方法,他们的历史习惯,跟我们不同。”

(2).不同意。《宋书·张邵传》:“太尉长史 何勗 不同,欲席捲奔 鬱洲 ,自海道还都。”《南齐书·鄱阳王锵传》:“殿下但乘油壁车入宫,出天子置朝堂,二王夹辅号令, 粲 等闭城门上仗,谁敢不同?”

(3).不和。《后汉书·孔融传》:“﹝ 融 ﹞与中丞 赵舍 不同,託病归家。”

时相

当朝宰相。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六:“上顾问:‘此人合众论否?’时相对曰:‘ 易 ( 李易 )乃 扬州 州学学正,必合众论。’”《醒世恒言·佛印师四调琴娘》:“后来 东坡 为吟诗触犯了时相,连遭謫贬。” 清 叶廷琯 《吹网录·丙丁龟鉴有所本》:“书成上之,忤时相意,詔下府狱。”

合并

见“ 合并 ”。

亦作“ 合併 ”。1.结合到一起。《庄子·则阳》:“丘山积卑而为高,江河合水而为大,大人合并而为公。”《元典章·户部三·分析》:“钦奉圣旨条画,壬子年合併抄上户计自愿析居各另者,听从民便。” 清 曾国藩 《母弟温甫哀词》:“两逆党者,合併为一。” 郭沫若 《洪波曲》第八章五:“第四队的队长是 徐梓 ,是派到第八战区的,经过 河南 向 西安 一带活动。后来似乎和抗剧第三队合并了。”

(2).犹聚会。 汉 王粲 《杂诗》:“人欲天不违,何惧不合并。” 唐 韩愈 《与孟东野书》:“各以事牵,不可合并。” 清 顾炎武 《赠人》诗:“同在天地间,合并安可得。”

君家

(1).敬词。犹贵府,您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南史·颜延之传》:“﹝ 颜延之 ﹞答曰:‘身非三公之公,又非田舍之公,又非君家阿公,何以见呼为公?’” 唐 韩愈 《醉赠张秘书》诗:“今日到君家,呼酒持劝君。”

(2).敬称对方。犹您。《续资治通鉴·宋宁宗嘉泰三年》:“我与君家是白翎雀,他人鸿雁耳!” 明 高明 《琵琶记·官媒议婚》:“秦楼此日招凤侣,遣妾每特来执伐,望君家殷勤肯首,早谐结髮。”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都道君家一可人,亦随儕侣问来因。”

爱玩

亦作“ 爱翫 ”。1.指弄臣狎客。《韩非子·亡徵》:“婢妾之言听,爱玩之智用,外内悲惋,而数行不法者,可亡也。”

(2).喜爱而研习;喜爱而玩赏。《后汉书·北海靖王兴传》:“﹝ 睦 ﹞乃谢絶宾客,放心音乐,然性好读书,常为爱翫。” 晋 成公绥 《鹦鹉赋》序:“鸚鵡,小禽也,以其能言解意,故为人所爱玩也。” 宋 王明清 《玉照新志》卷三:“ 文潞公 帅 长安 ,从其借所藏 褚遂良 《圣教序》墨蹟一观, 潞公 爱翫不已。”《初刻拍案惊奇》卷六:“‘果然好珠!’看了一看,爱玩不已。”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海上述林>下卷序言》:“而且有时也许还因了插图的引动,如 雷赫台莱夫 和 巴尔多 的绘画,都曾为译者所爱玩。”

帘钩

卷帘所用的钩子。 唐 王昌龄 《青楼怨》诗:“肠断关山不解説,依依残月下帘钩。”《随园诗话》卷八引 清 陈以刚 诗:“ 六朝 山立帘钩外,万卷书横簿领中。” 杨朔 《金字塔夜月》:“这几句话好像一把帘钩,轻轻挂起遮在我眼前的帘幕。”

风流

(1) 风采特异,业绩突出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 才华出众,自成一派,不拘泥于礼教

是真名士自风流

(3) 放荡不羁

如此风流,竟以私奔方式完成一次不同凡响的婚礼

(4) 具有 * 特点或 * 上得到满足

风流小说

(5) 风俗教化

风流笃厚,禁罔疏阔。——《汉书·刑法志》

(6) 遗风,流风余韵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 风度;仪表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唐· 杜甫《咏怀古迹》

(8) 风韵,多指好仪态

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红楼梦》

寄目

观看;注视。 唐 韩愈 《新修滕王阁记》:“﹝ 愈 ﹞倘得一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焉。” 元 张翥 《木兰花慢·次韵陈见心文学孤山向梅》词:“登临、不堪寄目,但青山隐隐月纷纷。”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猪嘴道人》:“ 巘 望见,兀兀如痴,寄目不暂瞬。”

主人

(1) 在社交或商业活动中接待客人或顾客的人

抵主人所。——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逆旅主人。——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 财物的所有人

无罪于主人。——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3) 权力的所有人;有其他人为其工作或在他手下工作的人;狗、马等的所有者

国家的主人

主人与仆人

打狗也得看主人

(4) 接待宾客的人

主人下马客在船。——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5) 又

主人忘归客不发。

喜笑

喜悦而笑。《汉书·隽不疑传》:“ 不疑 多有所平反,母喜笑,为饮食语言异於他时。”《三国志·蜀志·许靖传》“申陈旧好,情义款至”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捉笔陈情,随以喜笑。”

嘻笑。 汉 应劭 《风俗通·正失·孝文帝》:“上止輦听之,其言可者称善,不可者喜笑而已。”

张筵

设宴。 元 无名氏 《广客谈》:“ 野云 廉公 於都城外 万柳堂 张筵邀 踈亝 卢处道 、 松雪 赵子昂 、歌姬 刘氏 (名 解语花 ),宾主尽欢。”《三国演义》第五回:“ 操 置酒张筵,拜请 卫弘 到家。” 明 徐渭 《送通政胡君入闽》诗:“不堪暮雨张筵别,况值春花带叶抽。”

飞觞

(1).举杯或行觞。《文选·左思<吴都赋>》:“里讌巷饮,飞觴举白。” 刘良 注:“行觴疾如飞也。大白,杯名,有犯令者举而罚之。” 唐 刘宪 《夜宴安乐公主新宅》诗:“层轩洞户旦新披,度曲飞觴夜不疲。” 宋 张孝祥 《定风波》词:“见説墙西歌吹好,玉人扶坐劝飞觴。”

(2).指传杯行酒令。《镜花缘》第八二回:“即用本字飞觴:或飞上一字,或飞下一字,悉听其便。”

洒翰

犹洒笔。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养气》:“若销鑠精胆,蹙迫和气,秉牘以驱龄,洒翰以伐性,岂圣贤之素心,会文之直理哉?” 唐 杜甫 《陈拾遗故宅》诗:“到今素壁滑,洒翰银钩连。”《旧唐书·德宗纪论》:“加以天才秀茂,文思雕华。洒翰金鑾,无愧 淮南 之作。” 宋 陈郁 《话腴》:“偶洒翰於小白团扇,书七言十四字。”参见“ 洒笔 ”。

挥笔书写。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五:“洒翰赠言终不许,援琴请尽奴衷素。”

偏得

犹独得。谓得之最多。《庄子·庚桑楚》:“ 老聃 之役,有 庚桑楚 者,偏得 老聃 之道。” 成玄英 疏:“ 老君 大圣,弟子极多,门人之中, 庚桑楚 最胜,故称偏得也。”

尤物

(1) 珍贵的物品

夫有尤物,足以移人。——《左传·昭二八年》

信造化之尤物。——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2) 特别漂亮的女人

投甘言而引尤物,贵丽色而作生涯。——《包公案》

风情

(1) 风采

风情高雅

(2) 意趣

(3) 男女恋爱的情怀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宋· 柳永《雨霖铃》

(4) 风雅的情愫

(5) 关于风力、风向的情况

(6) 风土人情

欧陆风情

港澳风情

不能

(1)

不可能;不能够

又北向,不能得日。——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不能理解

不能生育

不能实现

(2)

〈方〉∶不允许,不可以

不能不谈到

不能接受

不能相提并论

(3)

〈方〉∶不至于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