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羡春歌

作者:李郢 朝代:唐代

阳羡春歌原文

石亭梅花落如积,玉藓斓班竹姑赤。
祝陵有酒清若空,煮糯蒸鱼作寒食。
长桥新晴好天气,两市儿郎棹船戏。
溪头铙鼓狂杀侬,青盖红裙偶相值。
风光何处最可怜,邵家高楼白日边。
楼下游人颜色喜,溪南黄帽应羞死。
三月未有二月残,灵龟可信淹水干。
葑草青青促归去,短箫横笛说明年。

诗词问答

问:阳羡春歌的作者是谁?答:李郢
问:阳羡春歌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阳羡春歌是什么体裁?答:七古
问:李郢的名句有哪些?答:李郢名句大全

全唐诗:卷590-2

参考注释

石亭

石造的亭子。 唐 白居易 《寒亭留客》诗:“今朝闲坐石亭中,炉火销残樽又空。” 明 丰道生 《真赏斋赋》:“石亭留夜坐之图,林屋洒鸡鸣之墨。”

梅花落

汉 乐府横吹曲名。《乐府诗集·横吹曲辞四·梅花落》 郭茂倩 题解:“《梅花落》本笛中曲也。按 唐 大角曲,亦有《大单于》、《小单于》、《大梅花》、《小梅花》等曲,今其声犹有存者。” 隋 江总 《梅花落》诗:“ 长安 少年多轻薄,两两常唱《梅花落》。”

玉藓

苔藓的美称。 唐 孟郊 《题韦少保静恭宅藏书洞》诗:“仙华凝四时,玉蘚生数峯。” 唐 李郢 《阳羡春诗》:“石亭梅花落如积,玉蘚斕斑竹姑赤。”

班竹

即斑竹。 唐 元稹 《奉和窦容州》:“班竹初成二妃庙,碧莲遥耸 九疑 峯。”《新唐书·南蛮传下·骠》:“有独絃匏琴,以班竹为之,不加饰。”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发宋陵寝》:“珠鳧玉鴈又成埃,班竹临江首重回。”《花月痕》第十六回:“靠着栏干,摆着都是班竹桌椅。”参见“ 斑竹 ”。

有酒

谓喝醉酒。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第四折:“你且住者,今日有酒也, 红娘 扶将哥哥去书房中歇息,到明日咱别有话説。” 元 郑廷玉 《后庭花》第二折:“ 李 顺,你有酒了,你歇息咱。”《 * 词话》第四三回:“ 月娘 见他有酒了,打发他脱了衣裳,只教 李瓶儿 与他磕了头。”

清若空

酒名。 宋 陆游 《半丈红盛开》诗:“满酌 吴 中清若空,共赏池边半丈红。” 宋 周密 《武林旧事·诸色酒名》:“清若空, 秀州 。”

寒食

(1).节日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相传 春秋 时 晋文公 负其功臣 介之推 。 介 愤而隐于 绵山 。 文公 悔悟,烧山逼令出仕, 之推 抱树焚死。人民同情 介之推 的遭遇,相约于其忌日禁火冷食,以为悼念。以后相沿成俗,谓之寒食。按,《周礼·秋官·司烜氏》“中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国中”,则禁火为 周 的旧制。 汉 刘向 《别录》有“寒食蹋蹴”的记述,与 介之推 死事无关; 晋 陆翽 《邺中记》、《后汉书·周举传》等始附会为 介之推 事。寒食日有在春、在冬、在夏诸说,惟在春之说为后世所沿袭。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餳大麦粥。” 唐 韩翃 《寒食》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元 仙村人 《春日田园杂兴》诗:“村村寒食近,插柳遍檐牙。” 清 吴兰修 《黄竹子传》:“临行,﹝ 竹子 ﹞执生手曰:‘此归又罹虎口!若得了儂业债,则寒食梨花,求麦饭一盂、纸钱一束,上 真孃 墓一弔;薄命人死无恨耳!’”又,有的地区亦称清明为寒食。 明 张煌言 《舟次清明拈得青字》诗:“欲隐尚违惭 介子 ,年年寒食卧江汀。”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清明》:“清明即寒食,又曰禁烟节。古人最重之,今人不为节,但儿童戴柳祭扫坟塋而已。” 郁达夫 《钓台的春昼》:“绕了一个大弯,赶到故乡,却正好还在清明寒食的节前。”参阅《太平御览》卷三十、 宋 洪迈 《容斋三笔·介推寒食》、 清 袁枚 ,《随园随笔·寒食不必清明》。

(2).吃冷的食物。《后汉书·周举传》:“ 太原 一郡,旧俗以 介子推 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輒一月寒食,莫敢烟爨,老小不堪,岁多死者。” 晋 陆翽 《邺中记》:“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煑粳米及麦为酪,杏仁煮作粥。”《北堂书钞》卷一四三引 晋 孙楚 《祭介子推文》:“ 太原 咸奉 介君 之灵,至三月清明,断火寒食,甚若先后一月。”

(3).犹冷食。指寒食节吃的冷的食物。《岁时广记·寒食上·冻薑豉》引 宋 吕原明 《岁时杂记》:“寒食:煑豚肉并汁露顿,候其冻取之,谓之薑豉,以荐饼而食之。或剜以匕,或裁以刀,调以薑豉,故名焉。”《岁时广记·寒食上·冻薑豉》引 宋 吕原明 《岁时杂记》:“寒食以糯米合采蒻叶裹以蒸之。或加以鱼鹅肉鸭卵等。又有置艾一叶于其下者。”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时品》:“香椿芽拌麪筋,嫩柳叶拌豆腐,乃寒食之佳品。”

长桥

桥名。在 江苏省 宜兴市 ,建于 东汉 时,相传为 晋 周处 斩蛟处,又名 蛟桥 。桥跨 荆溪 ,又名 荆溪桥 。《晋书·周处传》:“ 南山 白额猛兽, 长桥 下蛟,并子为三矣。”《初学记》卷七引 晋 祖台之 《志怪》:“ 义兴郡 溪渚 长桥 下,有苍蛟吞噉人, 周处 执剑桥侧,伺久之,遇出。于是悬自桥上,投下蛟背,而刺蛟数疮,流血满溪,自郡渚至 太湖 勾浦 乃死。” 唐 李贺 《听颖师弹琴歌》:“谁看挟剑赴 长桥 ,谁看浸髮题春竹。” 唐 李贺 《送秦光禄北征》诗:“ 周处 长桥 役, 侯调 短弄哀。”

晴好

晴朗美好。 郭沫若 《今津记游》二:“能在这样晴好的天气中,坐在那园中高处,看望太阳光下的海波,也正是无上的快心乐事。” 峻青 《海啸》第四章:“今儿个,这天气如此晴好。”

天气

在较短时间内特定地区的大气状况;气象情况

两市

唐 长安城 中东市、西市的合称。 隋 名东市曰 都会 ,西市曰 利人 。《新唐书·宦者传下·田令孜》:“ 令孜 语内园小儿 尹希復 、 王士成 等,劝帝籍京师两市蕃旅、华商宝货举送内库,使者监閟柜坊茶阁,有来诉者皆杖死 京兆府 。”《新唐书·逆臣传下·秦宗权》:“ 全忠 以槛车上送京师,两神策兵縻护。 昭宗 御 延喜楼 受俘, 京兆 尹曳以组练,徇两市。”

儿郎

(1) 青年,小伙子

(2) 儿子

卖儿郎

(3) 对士兵的称呼

城内兵马要点验,守城的儿郎听我言。——欧阳予倩《木兰从军》

棹船

(1).装有桨的船。《水浒传》第四一回:“当夜五隻棹船,装载许多人伴,径奔 无为军 来。”

(2).划船。《水浒传》第五五回:“可着 李俊 、 张横 、 张顺 、三 阮 六人棹船,如此行事。”

溪头

犹溪边。 唐 李端 《送客东归》诗:“行人相见便东西,日暮溪头饮马别。” 宋 辛弃疾 《清平乐·村居》词:“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 吴伟业 《过诸乾一细林山馆》诗:“桥痕穿谷口,亭影压溪头。”

谿頭:犹溪中。 清 徐恪 《桃叶曲》:“五月南风来,谿头长莲叶。”

铙鼓

(1).乐器中鼓的一种。 唐 时大驾出行,卤簿鼓吹,有前后两部,皆有铙鼓十二。又凯旋入京都,行献俘仪,奏凯乐所有铙吹二部乐中。亦有铙鼓。见《新唐书·仪卫志下》。《文献通考·乐九》引《唐六典》:“凡军鼓之制有三:一曰铜鼓,二曰战鼓,三曰鐃鼓。” 唐 柳宗元 《唐铙歌鼓吹曲·东蛮》:“歌诗鐃鼓间,以壮我之戎。”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四:“﹝ 郑戩 ﹞置酒高会,旗帜絳野,鐃鼓聒天,虏众十万不敢动。”

(2).铙和鼓。泛指打击的响器。 唐 韩愈 《南海神庙碑》:“鐃鼓嘲轰,高管噭咏。”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金和尚》:“生平不奉一经,持一咒,迹不履寺院,室中亦未尝蓄鐃鼓。”

青盖

(1).青色的车盖。 汉 制用于皇太子、皇子所乘之车。《后汉书·舆服志上》:“皇太子、皇子皆安车,朱班轮,青盖。”《晋书·舆服志》:“﹝天子之法车﹞青盖,黄为里,谓之黄屋。” 宋 范成大 《归州竹枝歌》之二:“竹篱茅舍作晚市,青盖黄旗称使君。” 清 蒋士铨 《香祖楼·觞芰》:“云锦天机倩谁裁,贪看红粧青盖。”

(2).借指帝王。 汉 阮瑀 《琴歌》:“青盖巡九州,在东西人怨。”《文选·陆倕<石阙铭>》:“青盖南洎,黄旗东指。” 李善 注:“言帝祚南迁。” 清 顾炎武 《太平》诗:“云拥白龙来戍垒,日随青盖落江津。” 王蘧常 汇注:“此言 弘光 之槛送 北京 也。”

(3). 宋 制,宰相仪仗张青色伞盖。 宋 苏轼 《召还至都门先寄子由》诗:“已飞青盖在河梁,定餉黄封兼赐名。” 施元之 注:“《文选·古诗》:‘飞盖何翩翩。’按,国朝故事,宰相执政,许张青盖。” 清 赵执信 《甿入城行》诗:“银鐺杻械从青盖,狼顾狐嘷怖 * 。”

(4).色青而形如伞盖的植物顶部。 晋 葛洪 《抱朴子·内篇佚文》:“人芝生名山之阴,青盖白茎。” 唐 杜甫 《柟树为风雨所拔叹》诗:“沧波老树性所爱,浦上童童一青盖。”

(5).特指荷叶。 宋 范成大 《新津道中》诗:“曲沼擎青盖,新畦艺緑针。” 宋 姜夔 《念奴娇》词:“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

红裙

(1).红色裙子。 南朝 陈后主 《日出东南隅行》:“红裙结未解,緑綺自难徽。” 唐 万楚 《五日观妓》诗:“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 唐 皇甫松 《采莲子》词:“晚来弄水船头湿,更脱红裙裹鸭儿。”

(2).指美女。 唐 韩愈 《醉赠张秘书》诗:“不解文字饮,惟能醉红裙。” 宋 施彦执 《北牕炙輠》卷下:“或人厚我,使红裙传觴,盘列珍羞。”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湖赏》:“尊有緑蚁,座有红裙,与你痛饮一回何如?”《三国演义》第九回:“司徒妙算托红裙,不用干戈不用兵。”

相值

(1).犹相遇。 南朝 梁 江淹 《知己赋》序:“始於 北府 相值,倾盖无已。” 唐 韩愈 《寄皇甫湜》诗:“昏昏还就枕,惘惘梦相值。” 宋 苏轼 《芙蓉城》诗:“此生流浪随沧溟,偶然相值两浮萍。” 郭沫若 《今津纪游》六:“我的视线同她们觌面相值。”

(2).相当;相匹敌。《仪礼·丧服》“大功八升若九升” 汉 郑玄 注:“欲其文相值。”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中》:“ 晁公武 《读书志》考诸人与 河汾 (指 隋 王通 )絶不相值,甚详,第亦无庸事此,读《中説》即瞭然。”

风光

(1) 风景;景物

江南三月好风光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宋·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毛 * 《沁园春·雪》

(2) 名胜风景

(3) 光耀,体面(含贬义)

何处

哪里,什么地方。《汉书·司马迁传》:“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唐 王昌龄 《梁苑》诗:“万乘旌旗何处在?平臺宾客有谁怜?”《宋史·欧阳修传》:“ 脩 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奬其敢言,面赐五品服。顾侍臣曰:‘如 欧阳脩 者,何处得来?’” 茅盾 《一个女性》五:“但是何处有爱呢?何处是爱呢?”

可怜

(1) 值得怜悯

露出一副可怜相

(2) 数量少或质量坏得不值一提

可怜的家产

高楼

高层的住宅大楼或办公大楼

日边

(1).太阳的旁边。犹言天边。指极远的地方。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夙惠》:“﹝ 晋元帝 ﹞问 明帝 :‘汝意谓 长安 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 唐 李白 《望天门山》诗:“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宋 陈师道 《和彦詹题远轩》:“开牕得远意,兴出杳冥间。芳草日边路,片云天外山。”

(2).比喻京师附近或帝王左右。 唐 赵嘏 《送裴延翰下第归觐滁州》诗:“ 江 上诗书悬素业,日边门户倚丹梯。” 唐 高蟾 《下第后献高侍郎》诗:“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宋 杨万里 《送丁卿季吏部赴召》诗:“吾州 史君 五十年,不曾召节来日边。” 清 李渔 《风筝误·请兵》:“羽书飞上九重天,佇望旌旗自日边。”

下游

(1) 河流接近出口的部分,亦指下游附近的地区

(2) 比喻落后的地位

色喜

喜悦流露在脸上。 唐 韩愈 《争臣论》:“人皆以为华, 阳子 不色喜。” 清 侯方域 《明都察院左都御史陈公墓志铭》:“既长,有器量,举於乡,不色喜。”

黄帽

(1).黄颜色的帽子。《史记·佞幸列传》“以濯船为黄头郎” 裴駰 集解引 晋 徐广 曰:“著黄帽也。” 宋 苏轼 《九日邀仲屯田为大水所隔以诗见寄次其韵》:“霜风可使吹黄帽,樽酒那能泛浪花。” 宋 杨万里 《送黄仲秉少卿知泸州》诗:“安得欹黄帽,相徙却白头。”

(2).船夫。 宋 周邦彦 《蓦山溪》词:“ 周郎 逸兴,黄帽侵云水。” 清 孙枝蔚 《夜入真州》诗:“但见船头渔火明,忽闻黄帽报初更。”

(3).借指船。 宋 范成大 《雪霁独登南楼》诗:“青帘闪闪千家静,黄帽亭亭一水横。”

三月

(1) 格里历(即阳历)每年的第三个月

(2) 农历(阴历)每年的第三个月,第三个朔望月

(3) 三个月

未有

没有

未有封侯之赏。——《史记·项羽本纪》

未有以应。

吾尚未有子。——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城门未有烧脱。——《广东军务记》

二月

中篇小说。柔石作。1929年发表。青年知识分子萧涧秋来到芙蓉镇小学任教,与校长之妹陶岚相爱。萧因同情、资助在北伐战争中牺牲的老同学的寡妻文嫂,而招致非议和诬蔑。为了彻底帮助文嫂,他决定牺牲与陶岚的爱情,娶文嫂为妻,不料招致更大的攻击。文嫂终于不堪舆论压力上吊自尽。萧涧秋受此打击,毅然离开芙蓉镇,陶岚决意随他而去。

灵龟

(1).龟的一种。蠵之别名。《尔雅·释鱼》:“二曰灵龟。” 郭璞 注:“ 涪陵郡 出大龟,甲可以卜,缘中文似瑇瑁,俗呼为灵龟。即今觜蠵龟,一名灵蠵,能鸣。”《墨子·亲士》:“是以甘井近竭,招木近伐,灵龟近灼,神蛇近暴。”

(2).泛指用以占卜的大龟。

(3).有灵应的龟兆。《易·颐》:“舍尔灵龟,观我朶颐。” 孔颖达 疏:“灵龟,谓神灵明鉴之龟兆。”

(4).神龟。《文选·曹植<七启>》:“假灵龟以託喻,寧掉尾於涂中。” 李善 注:“《庄子》曰: 楚王 使大夫往聘 庄子 。 庄子 曰:吾闻 楚 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 南唐 李中 《鹤》诗:“好共灵龟作儔侣,十洲三岛逐仙翁。” 清 金农 《寒夜过荆山人山居》诗:“想见苦吟风烛下,灵龟屏息玉蟾枯。”

(5).比喻有才之士。 唐 元稹 《酬李六醉后见寄口号》:“潦倒惭相识,平生颇自奇。明公将有问,林下是灵龟。”

(6).指金钱龟。因其小巧玲珑,故称。 前蜀 贯休 《再逢虚中道士》诗之二:“囊里灵龟小似钱,道伊年与我同年。”

可信

可以相信;可以信赖

青青

(1) 茂盛的样子

青青园中葵。——《乐府诗集·长歌行》

郁郁青青。——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溪上青青草。——宋·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尽荠麦青青。——宋· 姜夔《扬州慢》

(2) 墨绿色

云青青兮欲雨。——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客舍青青柳叶新。——唐·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归去

回去

离家已久,今当归去

短箫

吹奏乐器名。 汉 晋 时多以鼓吹铙歌形式,用于郊、庙的军乐。后亦用于民间歌舞伴奏或独奏等。《晋书·乐志上》:“其有短簫之乐者,则所谓王师大捷,令军中凯歌者也。” 南朝 梁简文帝 《折杨柳曲》:“城高短簫发,林空画角悲。” 唐 杜甫 《城西陂泛舟》诗:“青蛾皓齿在楼船,横笛短簫悲远天。”

横笛

笛子。即今七孔横吹之笛,与古笛之直吹者相对而言。 唐 张巡 《闻笛》诗:“旦夕危楼上,遥闻横笛音。” 宋 沉括 《梦溪笔谈·乐律一》:“ 后汉 马融 所赋长笛…… 李善 为之注云:‘七孔,长一尺四寸。’此乃今之横笛耳。太常鼓吹部中谓之横吹,非 融 之所赋者。” 胡道静 校证引 朱珔 《<文选>集释》:“至古笛多用竖吹,而今则横吹,犹之古簫用比竹,今簫则用单竹。” 宋 李清照 《满庭霜》词:“难堪雨藉,不耐风柔。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

说明

(1) 解释清楚,讲明

说明书

说明理由

(2) 说明的文字

附有机器使用说明

(3) 证明

他当时不在场,这足以说明事不是他干的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