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前人韵赋昌溪洞口

作者:阳枋 朝代:宋代

和前人韵赋昌溪洞口原文

洞口天容黯,灵宫暂洁斋。
中宵轻霡霂,向晚卷云霾。
岩削苍璆璧,峰攒碧玉钗。
水花纷迸峡,石乳溜垂岩。
喷浪迟归舫,穿涛急去{上竹下泊换卑}。
布飞千丈直,屏立半空排。
木任岩藤束,花从涧草埋。
高猿枝袅袅,幽鸟韵喈喈。
亭午烟光冷,深春风色飁。
便疑与世隔,直与洞仙偕。
意得诗偏好,情间乐可涯。
寄言轩冕客,名利莫装怀。

诗词问答

问:和前人韵赋昌溪洞口的作者是谁?答:阳枋
问:和前人韵赋昌溪洞口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阳枋的名句有哪些?答:阳枋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天容

(1). 天老 和 容成 的并称。二人相传为 黄帝 时的术士。 晋 陶潜 《述酒》诗:“ 天容 自永固, 彭殤 非等伦。”一说为天人之容,指出众人物的非凡仪表。参阅 逯钦立 校注。

(2).天空的景象;天色。 南朝 齐 张融 《海赋》:“照天容於鮷渚,镜河色於魦潯。” 宋 欧阳修 《采桑子》词:“天容水色 西湖 好,云物俱鲜。” 清 魏源 《华山西谷》诗之一:“时时乱石间,洄潭卷天容。” 叶圣陶 《倪焕之》十九:“重云越迭越厚。可厌的梅雨期快开始了。几百个听众聚集在台前,脸色同天容一样阴沉。”

(3).天子的容颜。 唐 张说 《唐享太庙乐章·太和》:“绳绳云步,穆穆天容。” 宋 苏轼 《孙莘老寄墨》诗之一:“遥怜醉常侍,一笑开天容。”

灵宫

(1).用以供奉神灵的宫阙楼观。《文选·班固<西都赋>》:“其阴则冠以 九嵕 ,陪以 甘泉 ,乃有灵宫,起乎其中。” 李善 注:“《汉书》 公孙卿 曰:仙人好楼居,於是上令 甘泉 作 延寿舘 。” 张铣 注:“ 甘泉 ,山名, 汉 置宫於上以祈祀,故言灵宫。” 宋 梅尧臣 《祫礼颂圣德诗》:“帝入灵宫,左撞黄钟,陞阶置玉,日气曈鸿。”

(2).天帝或仙人住所。《汉武帝内传》:“夫真形寳文,灵宫所贵。”《文选·何晏<景福殿赋>》:“虽 崐崘 之灵宫,将何以乎侈旃。” 吕向 注:“天帝神居,故云灵宫。”《云笈七籤》卷八十:“灵宫飞天女,六真宴 常阳 。”

(3).指寺庙。 唐 韩愈 《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诗:“森然魄动下马拜,松柏一逕趋灵宫。” 孙汝听 注:“灵宫,岳庙。” 宋 朱熹 《马上举韩退之话口占》:“此心元自通天地,可笑灵宫枉炷香。”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六章二:“山上都显得非常索寞,既没有什么‘松柏一径’的大树,也没有什么‘粉墙丹柱’的灵宫。”

(4).对宫殿的美称。 唐 王勃 《九成宫颂》序:“仙都密邇,犹连上苑之扃;灵宫岿然,直透崇冈之曲。”

(5).对住宅的美称。 郑泽 《夏夜作》诗:“烦暑不我蒸,灵宫自澄澈。”

(6).指供奉帝王遗像的宫室。 宋 王珪 《奉安真宗皇帝御容于寿星观永崇殿导引歌词》:“灵宫旧是栖真处,还望玉舆归。”

(7).引申指圹宫,墓穴。 清 顾炎武 《恭谒天寿山十三陵》诗:“天祸降宗国,灭我圣哲王。渴葬池水南,灵宫迫妃殤。” 王蘧常 汇注引《逸史·赵一桂传》:“职於三月二十五日奉 顺天府 伪官 李 檄 昌平州 官吏,即动帑银僱夫穿 田妃 壙,葬先帝及 周后 。”

洁斋

净洁身心,诚敬斋戒。《群书治要》卷四四引 汉 桓谭 《新论》:“ 王翁 好卜筮,信时日,而篤于事鬼神,多作庙兆,洁斋祀祭。”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获水》:“穿石为藏……黎民谓藏有神,不敢犯神,凡到藏皆洁斋而进。” 唐 张鷟 《游仙窟》:“余乃端仰一心,洁斋三日。” 宋 叶适 《朝请大夫司农少卿高公墓志铭》:“岁七日,率属郡洁斋合祠以祈,既大雪,蝗死麦熟,人以为至诚之应。”

中宵

中夜,半夜。 晋 陆机 《赠尚书郎顾彦先》诗之二:“迅雷中宵激,惊电光夜舒。” 唐 陆贽 《贞元九年大赦制》:“中宵屡兴,终食累叹。” 清 龚自珍 《忏心》诗:“经济文章磨白昼,幽光狂慧復中宵。” 陈毅 《满江红·游广东旋到海南岛度假》词:“应中宵起舞到鸡鸣,练腰脚。”

向晚

临近晚上的时候

向晚的风很凉爽

卷云

分离散开处呈白色细丝状,或白色(或主要是白色)碎片状或窄条状的一种基本云型

碧玉

一种不透明隐晶质石英,常见有几种颜色(如红色、褐色、绿色、黄色)

水花

(1).亦作“ 水华 ”。荷花的别名。 晋 崔豹 《古今注·草木》:“芙蓉,一名荷华,生池泽中,实曰莲。花之最秀异者,一名水芝,一名水花。” 宋 朱熹 《置酒白莲沼上》诗:“共怜的皪水花净,并倚离披风盖凉。”《广 * ·花谱八·荷花一》:“荷为芙蕖花,一名水芙蓉,一名水芝,一名水芸,一名泽芝,一名水旦,一名水华。”

(2).萍的别名。《通志·草木一》:“藻生乎水中,萍生乎水上,萍之名类,亦多易相紊也。按:萍亦曰水花。”

(3).泛指水中之花。 南朝 梁 何逊 《寄江州褚谘议》诗:“林叶下仍飞,水花披未落。” 唐 杨衡 《题玄和师仙药室》诗:“石几香未尽,水花风欲零。”

(4).指水上冰花。 宋 沉括 《梦溪补笔谈·杂志》:“今人于春、秋分夜半时,汲井水满大瓮中,封闭七日,发视则有水花生於瓮面,如轻冰。可采以为药。”

(5).浪花;受激而四溅的水。 唐 李白 《送崔氏昆季之金陵》诗:“峡石入水花,碧流日更长。” 宋 梅尧臣 《送公仪龙图知杭州》诗:“ 江 观白马潮,水花长鲸奔。” 巴金 《家》十九:“﹝ 觉新 ﹞一个不小心把船弄往右边一侧,甚至溅了水花上船。”

(6).指水里冒出来的泡沫。 孙犁 《白洋淀纪事·吴召儿》:“东北角上一洼小小的泉水,冒着水花,没有声响。”

(7).浮石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石三·浮石》。

(8).即水痘。参见“ 水痘 ”。

石乳

(1).见“ 石鐘乳 ”。

(2).茶名。 宋 顾文荐 《负暄杂录·建茶品第》:“又一种茶,聚生石崖,枝叶尤茂。 至道 初,有詔造之,别号石乳。”《宋史·地理志五》:“ 建寧府 贡火箭、石乳、龙茶。”《宋史·食货志下五》:“茶有二类,曰片茶,曰散茶。片茶蒸造……有龙、凤、石乳、白乳之类十二等。”

溜垂

屋檐下。 南朝 梁 沉约 《郊居赋》:“渐沼沚於霤垂,周塍陌於堂下。”

千丈

极言其长、高、深。《史记·货殖列传》:“薪稾千车,船长千丈。” 北周 庾信 《终南山义谷铭》:“壁立千丈,峯横万仞。” 唐 白居易 《续古诗》之七:“盈盈一尺水,浩浩千丈河。”

半空

(1) 空中

悬在半空

从半空中跳下

(2) ∶瘪;不充实

半空着肚子

(3) (半空儿) 〈方〉∶指较小的不饱满的花生

袅袅

(1) 形容烟气缭绕升腾

袅袅浮航金画龙。——温庭筠《台城晓朝曲》

青烟袅袅

(2) 形容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摆动

垂杨袅袅

(3) 形容声音延长不绝,宛转悠扬

余音袅袅

(4) 体态柔美的样子

袅袅 *

喈喈

(1) 和洽

钟鼓喈喈。——《诗·小雅·钟鼓》

(2) 禽鸟鸣声

(3) 形容钟声、铃声等

亭午

正午;中午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李白《古风》

烟光

亦作“烟光”。1.云霭雾气。 唐 元稹 《饮致用神麴酒三十韵》:“雪映烟光薄,霜涵霽色冷。” 宋 黄庭坚 《题宗室大年画》诗之一:“水色烟光上下寒,忘机鸥鸟恣飞还。” 金 元好问 《九月晦日玉村道中》诗:“烟光藏落景,山骨露清秋。” 清 于养志 《不寐》诗:“小苑烟光薄,疏帘月影清。”

(2).指春天的风光。 唐 黄滔 《祭崔补阙》:“ 闽 中二月,烟光秀絶。”

春风

(1) 春天的风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

(2) 比喻和悦的神色或良好的成长环境

洞仙

仙人。传说其好居深山洞壑,故称。 唐 宋之问 《下桂江龙目滩》诗:“巨石潜山怪,深篁隐洞仙。” 清 吴伟业 《桔灯》诗:“绣佛传灯珠错落,洞仙争奕漏深沉。”

意得

(1).谓心愿获偿。《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 ﹞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 元 尚仲贤 《气英布》第一折:“今 汉王 大败亏输, 项王 意得志满。”

(2).引申为称心如意,洋洋自得。《南史·袁湛传》:“家居负郭,每杖策逍遥,当其意得,悠然忘反。” 宋 陈师道 《捕狼》诗:“一狼将四子,二岭走千羊。意得无前敌,时乖闕后防。” 清 王晫 《今世说·品藻》:“或值徜徉山水之际,时而意得忘言。”

偏好

偏爱

他对于戏曲有特别的偏好

寄言

(1).犹寄语、带信。《楚辞·九章·思美人》:“愿寄言於浮云兮,遇 丰隆 而不将。” 唐 元稹 《遣兴》诗之五:“寄言抱志士,日月东西跳。” 明 袁宏道 《祝雨》诗:“寄言行雨儿,莫下山头去。”

(2).谓把某种思想感情寄托在诗文之中。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序:“是故復之不足,则吟咏以肆志,吟咏之不足,则寄言以广意。”《宋书·谢灵运传论》:“自 建武 暨乎 义熙 ,歷载将百,虽缀响联辞,波属云委,莫不寄言上德,託意玄珠,遒丽之辞,无闻焉耳。”

轩冕

(1).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管子·立政》:“生则有轩冕、服位、穀禄、田宅之分,死则有棺槨、绞衾、壙垄之度。” 晋 陶潜 《感士不遇赋》:“既轩冕之非荣,岂緼袍之为耻。” 唐 陈子昂 《昭夷子赵氏碑》:“故蓬居穷巷,轩冕结辙。”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四》:“酬酢化尊卑,尊卑化轩冕,轩冕化宫室,宫室化城郭。”

(2).借指官位爵禄。《庄子·缮性》:“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之谓也,谓其无以益其乐而已矣。” 唐 《过陶徵君隐居》诗:“田园三亩緑,轩冕一銖轻。”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文》:“轩冕失之,有时而復来;节行失之,终身不可得矣。” 明 高叔嗣 《简袁永之狱中》诗:“本同江海人,俱为轩冕误。” 清 纳兰性德 《与顾梁汾书》:“恒抱影於林泉,遂忘情於轩冕。”

(3).指国君或显贵者。《管子·轻重甲》:“故轩冕立於朝,爵禄不随,臣不为忠。”《后汉书·崔駰传》:“临雍泮以恢儒,疏轩冕以崇贤。” 唐 王昌龄 《灞上闲居》诗:“轩冕无枉顾,清川照我门。”《明史·文苑传四·徐渭》:“当 嘉靖 时, 王 李 倡七子社, 谢榛 以布衣被摈。 渭 愤其以轩冕压韦布,誓不入二人党。”

(4).指为官。 清 侯方域 《汤御史传》:“然性素高介,当官则死其职,过即澹然无轩冕情。”

名利

1.名位与利禄;名声与利益。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