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十万户侯梅鋗

卢新民·发表于2022-10-08 16:35:10

梅鋗(前244?—前196)余干梅港人,据记载其为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后人。(勾践本姓姒,越国灭亡后,许多越人改姓,因勾践曾将儿子封在梅里,所以这支越人改姓为梅。后越人不断南迁,梅鋗的父亲迁居至余干安乐乡,即今梅港)。吴芮以番令举义反秦,佐诸侯、诛暴秦,以梅鋗为将。灭秦后,项羽封梅鋗为十万户侯。汉朝建立,刘邦封梅鋗为台侯(一说广德侯)。

同治版《余干县志》:“梅鋗,安乐乡梅港人。吴芮之为番阳令,天下方乱,芮以鋗为将,教练士卒,保番民,故番有督军湖(旧志注,即今东湖)。项梁起兵江东,芮率越人应之,以鋗领兵,至南阳从沛公,降析郦二邑。至咸阳,从项羽入关有功,封十万户,为列侯,崇祀郡乡贤祠。”

前196年,梅鋗去世,归葬余干梅港,当地建梅王殿以祭。传说到了南朝宋孝建年间,梅王殿周围有紫藤缠绕,“紫气薄天”,“有天子之气”,朝廷命当地官员断其脉,又修建应天寺。

梅鋗在参加反秦义军前,曾追随当时的越王(越国灭亡后,其后人不断有人称越王)去岭南。《直隶南雄志》载:“始皇并六国,越王逾零陵往南海,越人梅鋗从至梅岭家焉,筑城浈水之上,奉王居之。”“百粤叛秦,首推雄杰为长,后众皆贤鋗,乃长之。”梅鋗在广东台岭一带,筑城浈水上,“奉王居之”,拥兵据守。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梅鋗在台岭地区招募兵勇,扩大队伍,伺机而动。他一方面组织开荒造田,利用中原先进的牛耕技术,发展稻作经济;另一方面开展军事训练,在台岭各险要隘口设立关卡,派人守卫。岭南地区的壮士纷纷投到梅鋗部下,其中最有名的是庾胜兄弟。梅鋗在台岭屯粮练兵,艰苦创业,百姓休养生息,称雄一方。庾胜兄弟驻守的山岭,后来分别称为大庾岭、小庾岭。梅鋗还修筑了沟通岭南与中原的道路,给岭南带来了先进的吴越文化和生产技术等,对岭南的开发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以梅鋗及其部下为首的“梅越”还是湖南梅山文化的缔造者之一。据《百越源流史》载,“当吴芮徙封长沙王时,梅鋗也率众西迁到长沙郡之新化、安化的梅山”。学者龙沛林认为,没有梅鋗越徙居梅山,梅山地域便不叫梅山,也就谈不上梅山文化。传说梅鋗被刘邦封于梅山一带时,给予其后代不服徭役、不纳赋税等特权。梅鋗及其后人在梅山一带对内实行人人平等、亦民亦兵、自给自足的政策,对外依赖梅山天险优势实行武装割据,从而确保了梅山地区“旧不与中国通”的“独立王国”,在封建王朝的包围中延续了1200多年。直到1072年,宋神宗派大将蔡煜、章惇开梅山,这才重新接受朝廷的管辖。

对梅鋗波澜壮阔一生的成就,有学者评价:自梅鋗始,开创了汉、越及其与其它少数民族联合反抗统治斗争的先例,加速了百越社会的汉化和封建化进程。清朝学者屈大均所著的《广东新语》中谓:“越人以文事知名自高固始,以武事知名自梅鋗始”。由此可见,梅鋗在华夏文明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的推动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梅鋗在开发岭南、促进岭南经济文化发展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这里的人们将梅鋗奉为神灵,至今祭拜。比如广东梅州就是梅溪宫,供奉的“梅溪圣王”就是梅鋗。梅溪宫的正殿柱联曰:“汉时功业清时福,当日威仪此日神。”梅溪圣王又称“梅溪公王”,在梅州客家人心目中地位很高,他是福禄神明,是乡间村民的裁定和守护之神。在文献记述和民间传说中均有不少关于“公王显灵降雨”等相关故事。当地人介绍,解放前,如当地遇久旱无雨,人们便把梅溪公王抬出去,祈求公王显灵降雨。每年农历八月初三,还要举办“扛公王出巡”和“接公王”的民俗活动。此外,在湖南梅山文化中还有福神的信仰,其最先崇奉的神祗就是梅鋗。福神信仰遍及上下梅山,辐射到几乎整个湖南,后传播到江西,改作“邑里福德正神”。而传播到福建、台湾,则改成“福德正神庙”。

广东百姓对“梅溪圣王”、“梅溪公王”的顶礼膜拜,以及湖南、江西、福建、台湾等地百姓对福神的信仰,都是对梅鋗的一种纪念,寄托了百姓对开发岭南的先驱梅鋗的无限追思,体现了对“梅文化”,对秦末汉初大将、十万户侯梅鋗的无限敬仰!

(卢新民提供)

纠错

猜你喜欢

评论发表评论

电脑版 会员作品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