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词典 >> 历史知识 >>侍郎_侍郎介绍_侍郎历史知识_侍郎历史词典

侍郎

历史知识

侍郎怎么写好看:

侍郎历史词典解释

官名。(1)皇帝侍从官西汉武帝以后置,为郎官之一,隶光禄勋宿卫宫禁,侍奉皇帝。亦供尚书门等官差遣东汉五官,左、右中郎将署皆置,名义上备宿,实为后备官员。秩比四百石、晋省。北魏初亦置于禁中,掌侍卫,隶属不详。(2)尚书台(省)郎曹长官。西汉武帝以后或以侍郎供尚书署差遣,东汉设为固定官职,尚书台六曹各置六员,分隶列曹尚书。初入台称郎(郎中),任职满三年(一说满一年)者始得称此。亦统称为“尚书郎”。魏、晋、南北朝资深勤能之尚书郎得转侍郎。参见“尚书郎”。(3)六部次官。隋大业三年(607)改制,于吏、民、礼、兵、刑、工诸部置,正四品。诸曹侍郎均改称郎。唐代因之,改民部为吏部,吏部正四品上,诸部正四品下。龙朔二年(662)改名少常伯,咸亨元年(670)复旧。中唐以后,六部尚书多为外官带职,部务实由侍郎主持。五代因之。北宋前为四品寄禄官,元丰改制后成为职事官,从三品。辽代为南面朝官,无实际职掌。西夏、金皆置,金正四品。元代罢尚书省,改隶中书省,正四品。明初因之,后罢中书省,与尚书并为六部堂官,直隶皇帝,权任更重,分置左、右,正三品。清初六部、理藩院次官称参政,顺治元年(1644)复改此名,左、右侍郎各有满、汉员,初定满、汉军员正二品,汉员正三品,雍正八年(1730)皆定为正二品。清末新设各部亦置。宣统三年(1911)改名副大臣。(4)“黄门侍郎”、“中书侍郎”、“散骑侍郎”等官的省称。(5)汉代置为诸侯王属官,掌侍从左右,隶郎中令。魏、晋、南北朝亦置,掌赞相威仪,通传教令。魏、西晋王、公、等国皆置,八品,位在典书令下。东晋改在常侍下,侯国以下不置。南朝或分置左、右,宋八品,梁一班至流外二班不等,九品至流外不等。北魏、北齐略同,九品至流外不等。隋初因之,王、公、侯、伯、子、男国多置,自视正九品至流外不等。炀帝废伯、子、男,改国官为府官。唐代王府置四员,与师(傅)、常侍皆掌表启书疏、赞相礼仪,开元中废。(6)十六国西秦高级执政官员,置中、左、右各一员。参见“中侍郎”。(7)麴氏高昌国官名。位次八部司马,在校书郎上。与马相监检校诸城,名为城令。(8)唐高宗时置“兰台侍郎”,为秘书少监改称。参见“秘书少监”。(9)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改尚书左、右丞为左、右司侍郎,后唐同光元年(923)复旧。参见“尚书左丞”。

词语分解:

历史知识推荐:半山遗址

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马家窑文化遗址。在甘肃广河县半山,是晚于马家窑类型、早于马厂类型的半山类型典型遗址。参见“马家窑文化”。

关注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回复:侍郎历史

0
纠错

精彩推荐: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app
下载词典网APP
用手机扫一扫
手机版 历史知识 侍郎 词典网 www.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