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词典 >> 历史知识 >>尚书郎_尚书郎介绍_尚书郎历史知识_尚书郎历史词典

尚书郎

历史知识

尚书郎怎么写好看:

尚书郎历史词典解释

官名。西汉武帝时常以郎官尚书差遣,掌收发文书章奏庶务,后成为常设官职,员四人。分主匈奴单于营部,羌夷吏民,户口垦田功作和钱帛贡献委输,隶诸曹尚书。东汉置三十六员(或说置三十四员、三十五员),分隶尚书台六曹尚书。负责启封百官章奏,面奏皇帝,并解决皇帝的质疑。皇帝成命亦经其代拟诏令下达。其官缺,从三署郎中选年不满五十之孝廉,诣尚书台考试。初上尚书台任职称尚书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一说初上台称守尚书郎,满岁称尚书郎中),三年称侍郎,统称尚书郎。秩四百石,秩轻而职显权重,升迁颇速。其出任外官,初补县长,章帝后得补千石县令,甚至有赐迁二千石刺史者。、晋出居外朝,为尚书省诸郎曹长官,隶列曹尚书,分曹执行政务,奏对拟诏之职则移归中书。其职清美,凡政事须议者先由其立意,文书庶务则由令史书令史等属吏处理。三国魏置殿中、吏部、驾部、金部、虞曹、比部、南主客、祠部、度支、库部、农部、水部、仪曹、三公、仓部、民曹、二千石、中兵、外兵、都兵、别兵、考功、定课、都官、骑兵二十五郎。西晋罢农部、定课,增直事、屯田、左士、右士、运曹,分民曹、中兵、外兵为左、右,分主客为左、右、南、北,凡三十五曹,设二十三郎之,或一曹数郎,或数曹一郎。东晋唯置殿中、祠部、仪曹、吏部、比部、左民、驾部、度支、金部、仓部、库部、中兵、外兵、三公、都官十五郎。南朝宋、齐定置二十郎。梁增三郎,省二郎。自晋以后,多不直接向皇帝奏对,其章奏由中书、门下转呈代奏,至梁始可不经转呈,径上皇帝。魏、晋、宋六品,梁吏部郎十一班,诸曹侍郎六班、郎中五班,陈皆四品、六百石北朝可直接向皇帝奏报本职政务。北魏前期尚书省诸曹皆置尚书为长官,下设郎及令、长、给事中等员。太和改制后,复以尚书郎为诸郎曹长官,分隶六曹尚书。太和十七年(493)定郎中五品上,郎从五品中,二十三年皆称郎中,六品,仍可通称为郎。西魏置尚书十二部,各设郎中为长官,或说亦置尚书。北齐置郎曹二十八,郎中三十员。隋初改称侍郎,炀帝复称郎,为二十四司长官。然多冠以名,不常有单称尚书郎者。从五品。唐定称郎中,冠以司名。历代因之。

词语分解:

  • 尚书郎的解释 官名。 东汉 之制,取孝廉中之有才能者入尚书台,在皇帝左右处理政务,初入台称守尚书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魏 晋 以后尚书各曹有侍郎、郎中等官,综理职务,通称为尚书郎。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木兰诗:“可汗问所欲,‘ 木兰 不用尚书郎,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明 黎民表 紫荆关诗:“ 金城 谁献议,老作尚书郎。”
  • 尚书的解释 1 ∶中国古代官名。执掌文书奏章。作为官名,始置于战国时,或称“掌书”。秦为少府属官,汉武帝提高皇权,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地位逐渐重要。后各朝均有设置,清代相沿不改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三国蜀· 诸葛亮出师表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后汉书·张衡传2 ∶明清
  • 郎的字典解释 郎 láng 对年轻男子的称呼:大郎

历史知识推荐:八比文

科举考试所用文体之一。元代始行。元仁宗行科举后,为便于考生,特别是蒙古、色目考生撰写合格的文卷,采用此文体。文章规定分为起、中、后、末四个段落,每段各有二股,即二比,共八比。文句排偶比对,比与比之间

关注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回复:尚书郎历史

0
纠错

精彩推荐: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app
下载词典网APP
用手机扫一扫
手机版 历史知识 尚书郎 词典网 www.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