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词典 >> 历史典故 >>击贼笏_击贼笏解释_击贼笏来历出处_击贼笏历史典故

击贼笏

历史典故

击贼笏怎么写好看:

击贼笏历史词典解释

    笏(hù护),古代大臣朝见时手中所执的狭长的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以为指画及记事之用。用笏来打击奸臣,则出自唐实之事迹。亦称“夺笏击贼”。段秀实(719-783年),字成公陇州(qiān千)阳(今陕西千阳)人。曾举明经,被他人取代,遂投笔从戎。天宝年间为安西都护府别将,曾随高仙芝大食,又随封常清讨大勃律。以功升为绥德府折冲都尉。安禄山占据长安后,他曾劝说河西节度副使李嗣业兵往救,遂任节度判官。后又曾任怀州长史、兼河西节度留后、泾州刺史、四镇、北庭、宁三节度副使及四镇、北庭行营兼泚节度使,司农卿等职。建中四年(783年),朱泚(cǐ此)谋反,召秀实等人议事。当朱泚谈及僭(jiàn渐)位之事时,段秀实勃然而起,夺走旁边人的象笏,奋跃而前,唾泚面大骂道:“狂贼!我恨不得将你斩成万段!怎能和你一起谋反!”并向朱泚击去。后被杀。

【出典】:

    《旧唐书》卷128《段秀实传》3587页:“秀实戎服,与(朱)泚并膝,语至僭位。秀实勃然而起,执(源)休腕夺其象笏,奋跃而前,唾泚面大骂曰:‘狂贼,吾恨不斩汝万段,我岂逐汝反耶!’遂击之。”

【例句】:

    宋·文天祥《正气歌》:“或赤击贼笏,逆竖头破裂。” 明·李东阳农笏》:“司农手中无寸铁,夺笏击贼贼脑裂。”

词语分解:

  • 击贼笏的解释 唐德宗 时, 朱泚 谋反,召 段秀实 议事, 秀实 以笏击 泚 ,大骂,被杀。见新唐书·段秀实传。后以“击贼笏”为称颂忠贞或正气凛然的典实。 宋 文天祥 正气歌:“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
  • 笏的字典解释 笏 hù 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朝(ch俹 )笏

历史典故推荐:封豨

同“封豕”。清 顾炎武帝京篇:“未荡封豨梗,乃遣穴鼠争。”

关注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回复:击贼笏历史

0
纠错

精彩推荐: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app
下载词典网APP
用手机扫一扫
手机版 历史典故 击贼笏 词典网 www.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