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词典 >> 历史典故 >>天经地义_天经地义解释_天经地义来历出处_天经地义历史典故

天经地义

历史典故

天经地义怎么写好看:

天经地义历史词典解释

    指正确而不可改变的道理。公元前519年,周王室发生王子朝之乱。周敬王避居洛阳城外,两年后,晋国执政大夫赵鞅召集诸侯会于父,并令各出粮食、军队,以为次年勤王之用。郑国大夫子太叔亦与此会,赵简子便向他问起接人待物之礼。子太叔回答道:“您所问的都是仪式而不是礼。我听我国来的执政大夫子产说过,礼是天、地、人所必须遵循的共同规范。所以历代先王莫不尊崇礼。”一席话说得赵简子十分佩服,表示要“终身此言”。

【出典】: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子太叔见赵简子,简子问揖让周旋之礼焉。对曰:‘是仪也,非礼也。’简子曰:‘敢问何谓礼?’对曰:‘吉也闻诸先大夫子产曰:‘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简子曰:‘鞅也请终身守此言也。’”

【例句】:

    晋·潘岳《世祖武皇帝诔》:“咏言思,天经地义;问谁赞事,英彦髦士。”


并列 经,常规、原则。义,正理。指不容置疑的法则或道理。也比喻理所当然,无可非议。语本《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在人民之中,天经地义也应该包括你——我心爱的妻子!”△常用于事理方面。→理所当然 ↔岂有此理

词语分解:

  • 天经的解释 1.天之常道。 唐 李白 献从叔当涂宰阳冰诗:“金镜霾六国,亡 新 乱天经。” 汉 班固 典引:“躬奉天经,惇睦辨章之化洽。” 唐 柳宗元 寿州安丰县孝门铭:“禀承粹和,篤守天经。”参见“ 天经地义 ”。2.天象。亦泛指天空。 南朝 宋 鲍照 游思赋:“仰尽兮天经,俯穷兮地络。” 唐 王勃 益州夫子庙碑:“珠衡玉斗,徵象纬於天经;虎踞龙蹲,集风云於地纪。” 清 姚鼐 雨登岳阳楼诗:“
  • 义的解释 义 (義) yì 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正义

历史典故推荐:灵寿杖

    灵寿:树名,又名椐,可制杖。灵寿树外观似竹,有枝节,长八6*九尺,外围三四寸,制杖不用削治,自然符合要求。西汉末年,太师孔光因王莽专权而坚持称病辞位。太后下

关注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回复:天经地义历史

0
纠错

精彩推荐: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app
下载词典网APP
用手机扫一扫
手机版 历史典故 天经地义 词典网 www.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