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词典 >> 历史典故 >>一丘之貉_一丘之貉解释_一丘之貉来历出处_一丘之貉历史典故

一丘之貉

历史典故

一丘之貉怎么写好看:

一丘之貉历史词典解释

    貉(hé合):一种外形如狐狸的野兽。比喻同类,并无差别。杨恽(?一前54年)字子幼,西汉(今陕西华阴)人,是司马迁的外孙,汉昭帝丞相杨敞之子。汉宣帝时,任左曹,因告发霍氏谋反,任中郎将平通。杨恽在朝廷里得罪了许多官员,尤其是和太仆戴长乐结怨很深,最因此而失败。戴长乐向汉宣帝上书告发杨恽,说他常常借古讽今,诽谤。其中说:“杨恽听到匈奴单于被人杀死的消息后,就说道:‘无才缺德的君王,拒绝采纳大臣筹划的良计,最后使自己遭到杀身之祸。秦朝就任用奸佞之臣,杀害臣良士,最后导致灭亡;如能任用良臣,朝也会国运长远,可以延续到今天的。古和现在的政治,就像一座山丘里的貉子,都是一样的。’杨恽就是这样狂妄地引用亡秦的史实去影射诽谤当朝政治,丧失了做臣子有的礼节。”汉宣帝不忍心对杨恽、戴长乐严加惩罚,下诏把二人革职去爵,贬为平民。后以“一丘之貉”为典,比喻都是一货色的坏人,亦简称为“丘貉。”

典】:

    《汉书》卷66《杨恽传》2889、2891、2893页:“(杨恽)字子幼,以忠任为常侍骑。恽母,司马女也。”“恽为平通侯,迁中郎将。……由是多怨于朝廷,与太仆戴长乐相失,卒以是败。”“上书告恽罪:‘……恽闻匈奴降者道单于见杀,恽曰:得不肖君,大臣为画善计不用,自令身无处所。若秦时但任小臣,诛杀忠良,竟以灭亡;令亲任大臣,即至今耳。古与今如一丘之貉。恽妄引亡国以诽谤当世,无人臣礼。’”“上不忍加诛,有诏皆免恽、长乐为庶人。”

【例句】:

    宋·苏轼《辩才老师退居龙井》:“日月转双毂,古今同一丘。” 宋·苏轼《过岭》之2:“平生不作兔三窟,今古何殊貉一丘。” 宋·孙觌《西徐上梁文》:“貉一丘,岂恨虚舟之触?” 清·王士祯《碧云寺》:“狐貉同一丘,无事劳沾巾。” 清·蒲松龄斋志异·细柳》:“黑心符出,芦花变生,古与今一丘之貉,良可哀也。” 清·严复《救亡决论》:“否塞晦盲,真若一丘之貉。” 清·丘逢甲《秋怀》之3:“人物真成一丘貉,文章更噪六朝蝉。” 清·梁启超《新史学》:“然而陈陈相因,一丘之貉,未闻有能为史界一新天地。”


偏正 比喻彼此相同,无所差别。语出《汉书·杨恽传》:“古与今,如一丘之貉。”鲁迅《准风月谈·中国文坛的悲观》:“增加混乱的倒是有些悲观论者,不施考察,不加批评,但用‘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的论调,一切作者,诋为‘一丘之貉 ’。”※貉,不读作gé或luò。△贬。多用于比较方面。→狐群狗党 一路货色

词语分解:

  • 一丘的解释 亦作“ 一邱 ”。.一座小山。《汉书·叙传上》:“栖迟於一丘,则天下不易其乐。” 唐 李白 《金门答苏秀才》诗:“未果三山期,遥欣一丘乐。” 宋 黄庭坚 《复庵》诗:“归来一丘中,万事不改旧。”
  • 貉的解释 貉 é 哺乳动物,外形像狐,穴居河谷、山边和田野间;杂食鱼、鼠、蛙、虾、蟹和野果、杂草等,皮很珍贵:一丘之貉。 貉 á 义同(一),用于“貉子”、“貉绒”。 貉 ò 古同“貊”①。 笔画数:;

历史典故推荐:周粟

源见“采薇”。周朝的禄食。后多指有气节者不愿接受的新朝的俸禄。唐 李白《送张秀才从军》诗:“周粟犹不顾,齐珪安肯分?”五代 詹敦仁《劝王氏入贡宠予以官作辞命篇》:“周粟纵荣宁忍食,葛庐频顾谩劳思。”

关注微信公众号:icidian,查询回复:一丘之貉历史

0
纠错

精彩推荐:

评论

发表评论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app
下载词典网APP
用手机扫一扫
手机版 历史典故 一丘之貉 词典网 www.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