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词典 >> 历史典故 >>口诛笔伐_口诛笔伐解释_口诛笔伐来历出处_口诛笔伐历史典故

口诛笔伐

历史典故

口诛笔伐怎么写好看:

口诛笔伐历史词典解释

用言语或文字指斥敌对者,或谴责坏人坏事。明代汪廷讷《三祝记.同谪》:“他捐廉弃耻,向权门富贵求贪,全不知口诛笔伐是诗人句,陇上墦间识者羞。”


并列 诛,责罚。伐,声讨。用言论和文字对坏人坏事进行斗争声讨,揭露罪状或批错误。语出《异辞录》卷3:“甚至妻妾争之,无道处之,亦藉口诛笔伐之能,川泄其忿。”鲁迅《我之节烈观》:“于是造出了许多光荣的烈女,和许多被人口诛笔伐的不烈女。”△多用以向敌对者的揭批斗争方面。→声罪致讨 ↔息事宁人。也作“笔伐口诛”。

词语分解:

  • 口的解释 口 kǒu 人和动物吃东西和发声的器官(亦称“嘴”):口腔
  • 笔伐的解释 谓以文声讨。 鲁迅 花边文学·序言:“只为了一篇玩笑只当它玩笑,又曾引出过一封 文公直 先生的来信,笔伐的更严重了。”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虽说 孔子 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然而现在的人们,却几乎谁也不知道一个笔伐了的乱臣贼子的名字。”

历史典故推荐:穷搜搏采

尽全力广泛搜罗采集。明史.李时珍传:“乃穷搜搏采,芟烦补阙,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书,曰本草纲目。”

关注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回复:口诛笔伐历史

0
纠错

精彩推荐: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app
下载词典网APP
用手机扫一扫
手机版 历史典故 口诛笔伐 词典网 www.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