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词典 >> 历史典故 >>一笔抹杀_一笔抹杀解释_一笔抹杀来历出处_一笔抹杀历史典故

一笔抹杀

历史典故

一笔抹杀怎么写好看:

一笔抹杀历史词典解释

比喻轻地把优点、成绩等全盘否定。明.沈德符《野获编.嘉靖大狱本》:“是时席元山虽狠愎,亦未敢遽执其事,尚请覆核。而世宗独断,直谓议礼新贵所昭雪,即跖蹻亦必曾史。遂将前后爰书,一笔抹杀。”鲁迅《二心集.我们要批评家》:“然而新的批评家不开口,类似批评家之流便趁势一笔抹杀:‘阿狗阿猫。’”朱自清《文物.旧书.毛笔》:“历史和旧文化,我们应该批的接受,作为创造新文化的素材的一部,一笔抹杀是不对的。”亦作“一笔抹煞”。《老残游记》一一回:“其理本来易明,都被宋以后的三教子挟了一肚子欺人自欺的心去做经注,把那三教圣人的精义都注歪了!所以天降奇灾,北拳南革,要将历代圣贤一笔抹煞,此也是自然之理,不足为奇的事。”鲁迅《南腔北调集.“连环图画”辩护》:“我在《现代》上看见苏汶先生的文章,他以中立的文艺论者的立场,将‘连环图画’一笔抹煞了。”亦作“一笔抹倒”。《儿女英雄传》二五回:“何况人家为我父母立茔安葬,盖祠奉祀,是何等恩情,岂可一笔抹倒。”


偏正 比喻轻率地把人家的优点、成绩等全部否定。张贤亮《小说中国》:“但他们却对现代知识愚昧无知,这一下子又把其他优点一笔抹杀了,谈不到什么有较高的国民素质。”△多用于错误评判方面。→一笔勾消 一笔勾断。也作“一笔抹倒”、“一笔抹煞”。

词语分解:

  • 一的解释 一 yī 数名,最小的正整数(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壹”代)
  • 抹杀的解释 完全勾销,一概不承认历史事实是任何人都抹杀不了的

历史典故推荐:命轻鸿毛

生命轻如鸿毛。比喻死得没有价值。燕丹子卷下:“今轲常侍君子之侧,闻烈士之节,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者,但问用之所在耳。”司马迁报任安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关注微信公众号:icidian,查询回复:一笔抹杀历史

0
纠错

精彩推荐: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app
下载词典网APP
用手机扫一扫
手机版 历史典故 一笔抹杀 词典网 www.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