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文 >>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原文 诗词名句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

作者:释正觉 朝代:宋代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原文

白发颅上,青瞳眉底。
雪点疏林,秋明野水。
万像自相投,一灵还不倚。
默默一尘入正受,历历诸尘三昧起。

诗词问答

问: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的作者是谁?答:释正觉
问: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释正觉的名句有哪些?答:释正觉名句大全

释正觉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书法欣赏

释正觉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书法作品欣赏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书法作品

参考注释

白发

白头发

白发谁家翁媪。——辛弃疾《清平乐》

青瞳

乌黑色的瞳仁。 宋 曾巩 《送叔延判官》诗:“君子从戎碧油下,緑髮青瞳笏袍整。”

雪点

(1).指细雪飘落。 唐 温庭筠 《和道溪君别业》:“丝飘弱柳平桥晚,雪点寒梅小院春。” 唐 翁洮 《冬》诗:“云凝止水鱼龙蛰,雪点遥峯草木融。” 宋 刘过 《鹧鸪天》词:“风垂舞柳春犹浅,雪点 * 暖未融。”

(2).白色小点。 元 袁易 《白海青》诗:“孤飞雪点青云破,一击秋声玉宇宽。”

(3).水点。 宋 杨万里 《题漱玉亭示开先长老师序》诗:“雷声惊裂 龙伯 眼,雪点溅湿 姮娥 衣。”

疏林

亦作“疎林”。1.修剪林木的枝条。 南朝 宋 谢灵运 《昙隆法师诔》:“开石通涧,剔柯疏林。”

(2).稀疏的林木。 唐 王昌龄 《途中作》诗:“坠叶吹未晓,疏林月微微。” 明 刘基 《小重山》词:“城上高楼接海赮,疎林藏不尽欲栖鸦。” 潘漠华 《草野》一:“晨光透过疏林,金黄的,灿烂的,在漠漠的大地上跳舞。”

秋明

(1).犹秋月。 唐 韩愈 《秋怀》诗之十:“悠悠偃宵寂,亹亹抱秋明。”

(2).秋天明洁的天空。 唐 李贺 《送韦仁实兄弟入关》诗:“野色浩无主,秋明空旷间。”

野水

(1).野外的水流。《管子·侈靡》:“今使﹝民﹞衣皮而冠角,食野草,饮野水,孰能用之?” 唐 韩愈 《宿神龟招李二十八冯十七》诗:“荒山野水照斜暉,啄雪寒鸦趁始飞。” 元 黄庚 《约王琴所不来舟中偶成》诗:“篱落鷄欲栖,野水牛已渡。”

(2).指非经人工开凿的天然水流。 唐 裴度 《白二十侍郎有双鹤在洛下余西园多野水长松可以栖息遂以诗请之》:“且将临野水,莫闭在樊笼。” 宋 吴淑 《江淮异人录·建康贫者》:“内臣 张琪 果园中多荒秽,亦有野水。” 清 施闰章 《过湖北山家》诗:“野水合诸涧,桃花成一村。”

自相

相互。《后汉书·党锢传·范滂》:“君为人臣,不惟忠国,而造部党,自相褒举,评论朝廷,虚构无端,诸所谋结,并欲何为?”《二刻拍案惊奇》卷四:“两承差自相商议了一回道:‘除非如此如此。’”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诸峯自相掩蔽,不能一目尽也。”

(1).亲自察看。《三国志·吴志·薛综传》:“自臣昔客始至之时, 珠崖 除州县嫁聚,皆须八月引户,人民集会之时,男女自相可适,乃为夫妻,父母不能止。”

(2).佛教语。指事物各自外现的形象特征。与“共相”相对。 章炳麟 《国故论衡·明见》:“﹝物﹞无毕同,故有自相;无毕异,故有共相。” 章炳麟 《国故论衡·明见》:“浮屠之言曰:从一青计之,以是青为自相,以凡青为共相,青同也。以凡青为自相,以赤、白、黄、紫为共相,显色同也。以显色为自相,以声、香、味、触为共相,色聚同也。”参见“ 共相 ”。

一灵

谓人的心灵,灵魂。 唐 韩偓 《赠僧》诗:“三接旧承前席遇,一灵今用戒香燻。” 元 无名氏 《刘弘嫁婢》楔子:“尸骨未入棺函内,一灵先到 洛阳 游。” 明 高攀龙 《理义说》:“心为处物之义,故一灵变化,物皆与心为用。” 冰心 《<寄小读者>四版自序》:“感谢上帝,在我最初一灵不昧的入世之日,已予我以心灵永久的皈依和寄托。”

默默

不说话、不出声的样子

一尘

(1).一粒微尘。常喻事物的微小。 南朝 宋 鲍照 《野鹅赋》:“虽陋生於万物,若沙漠之一尘。” 唐 聂夷中 《古兴》诗:“片玉一尘轻,粒粟山丘重。” 清 任泰学 《质疑·周易》:“附上《周易》质疑若干条,一尘勺水,未必无补於高深,或去道尚远,亦示近日学问所到而已。”

(2).道家称一世为一尘。《太平广记》卷四五引 晋 葛洪 《神仙传·丁约》:“儒谓之世,释谓之劫,道谓之尘。” 宋 孙觌 《奉寄沉理问》诗:“可怜仙凡一尘隔,哀乐纷纶殊不极。”

(3).借指相当大的差距。 明 王守仁 《寄邹谦之》书:“纵令鞭辟向里,亦与圣门致良知之功,尚隔一尘。”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文坛三户》:“那些作品,即使摹拟到和破落户的杰作几乎相同,但一定还差一尘。”

正受

佛教语。又称禅定。是佛教修行方法之一。定心,离邪乱,谓之正;无念无想,纳法在心,谓之受。 唐 王维 《能禅师碑》:“至性淳一,天姿贞素,百福成相,众妙会心,经行宴息,皆在正受。” 清 龚自珍 《发大心文》:“脱令我今世适发善念,欲入正受,即有魔事,不得成就,便当知前生善根微浅,嬈善友故。”

历历

一个个清晰分明

历历可数

历历在目

诸尘

佛教语。指色、声、香、味、触五尘。 唐 王建 《原上新居》诗之七:“焚香向居士,无计出诸尘。” 明 高启 《赋永上人纸帐》:“ 剡 藤裁素幬,坐使诸尘隔。”

三昧

佛教用语,梵文 Samādhi 的音律,意思是止息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借指事物的要领,真谛

正令笔扛鼎,亦未造三昧。——陆游《示子过》

深得其中三昧

0
纠错

精彩推荐: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app
下载词典网APP
用手机扫一扫
手机版 古诗文 在线查询
词典网 www.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