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文 >> 病牛原文 诗词名句

病牛

作者:李纲 朝代:宋代

病牛原文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诗词问答

问:病牛的作者是谁?答:李纲
问:病牛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病牛是什么体裁?答:七绝
问:李纲的名句有哪些?答:李纲名句大全

译文和注释

译文
病牛耕耘千亩生产无数粮食,累得精疲力尽又有谁来怜惜它力耕负重的劳苦呢?
但是它为了众生都能吃饱,即使拖垮了病倒卧在残阳之下,也在所不辞。

注释
实千箱:极言生产的粮食多。实:充实,满。 箱:装粮的容器。一说同“厢”,指官府的仓房。
复:又,再。伤:哀怜,同情。
但得:只要能让。
众生:大众百姓。
不辞:不推辞。
羸(léi)病:瘦弱有病。残阳:夕阳,即快要下山的太阳。此处既烘托凄凉气氛,又喻指作者晚年。

诗文赏析

  诗首句言牛终生辛劳,硕果累累,不言牛“病”,又字字含“病”意,年复一年,力耕千亩,获实千箱,必然气力衰竭,病由此生。次句言牛虽功绩至伟,却没有人对它同情哀怜,责问语气,有强烈的感 * 彩。三四句以牛的口气作答,将牛人格化,揭示牛为百姓甘于自我牺牲的可贵品格。

  此诗中的牛,亦是诗人自喻。李纲官至宰相,他为官清正,反对媾和,力主抗金,并亲自率兵收复失地,但为投降派奸佞排挤,为相七十天即“谪居武昌”,次年又“移澧浦”,内心极为愤抑不平。因此,作《病牛》诗以 * 、自白。

  这首诗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形象生动,立意高远,既是成功的咏物诗,更是杰出的言志诗,为后世传诵。

  在中国诗歌史上,自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吟咏鸱鸮的诗作之后,吟咏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花鸟鱼虫的咏物诗可谓层出不穷。在浩如烟海的咏物诗中有不少格调颇高、艺术精湛、韵味无穷的佳作。李纲的这首《病牛》便是其中之一。这里,我们不谈此诗所具有的高度概括力,也不说此诗质朴无华的语言美,只是想欣赏一下其“离形得似”、“托物言志”的艺术。司空图《诗品·形容》认为,诗人“形容”(指描摹客观事物)能不拘形似而求得神似,才是精于“形容”者:“离形得似,庶几斯人”。李纲正是精于“形容”者,其《病牛》诗达到了“离形得似”,也即不拘于描写对象的外形外貌相似,而求得描写对象精神相似的境界。作者吟咏病牛,笔墨重点不在绘其形,而在传其神。

  诗的前两句“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写病牛耕耘千亩,换来了劳动成果装满千座粮仓的结果,但它自身却精神极为疲惫,力气全部耗尽,然而,又有谁来怜惜它力耕负重的劳苦呢?这里,作者从揭示病牛“耕犁千亩”与“实千箱”之间的因果关系上落笔,将病牛“力尽筋疲”与“谁复伤”加以对照,集中描写了病牛劳苦功高、筋疲力尽及其不为人所同情的境遇。首句中的两个“千字”,分别修饰“亩”与“箱”(通“厢”,指粮仓),并非实指,而是极言病牛“耕犁”数量之大、劳动收获之多,同时,也暗示这头牛由年少至年老、由体壮及体衰的历程。次句反诘语气强烈,增添了诗情的凝重感。

  诗的后两句笔锋陡地一转,转为述其志:“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病牛劳苦功高,筋疲力尽,却无人怜惜,但它没有怨天尤人,更未消极沉沦。因为它具有心甘情愿为众生的温饱而“羸病卧残阳”之志。这两句诗将病牛与“众生”联系起来写,以“但得”与“不辞”对举,强烈地抒发了病牛不辞羸病,一心向着众生的志向。结句中的“残阳”是双关语,既指夕阳,又象征病牛的晚年,它与“卧”等词语相结合,有助于表现老牛身体病弱却力耕负重、死而后已的精神。

  这首诗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一个病牛的形象,既绘出其身体病弱之形,更传出了其不辞羸病、志在众生之神。如此咏牛,颇为切合牛任劳任怨、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不过,此诗并非为咏牛而咏牛,而是“托物言志”,借咏牛来为作者言情述志。我们只要能像前人所说的那样“知人论世”,便不难看出这一点。

  赞颂了牛不辞羸病、任劳任怨、志在众生、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 “托物言志”,借咏牛来为作者言情述志。

  诗人疲惫不堪,却耿耿不忘抗金报国,想着社稷,念着众生,因此其笔下力尽筋疲、无人怜惜而不辞羸病、志在众生的老牛即诗人形象的化身。

  作者正是这样怀着强烈的爱国热忱来吟咏病牛,托物言志的。因而,此诗中的病牛,也即作者自身的形象活了,动了,能在读者心中引起共鸣,产生美感。

0
纠错

精彩推荐:

  • 作者:陈子龙,朝代:明代
    标签:咏物写人抒情

    百尺章台撩乱飞,重重帘幕弄春晖。怜他飘泊奈他飞。
    澹日滚残花影下,软风吹送玉楼西。天涯心事少人知。

  • 作者:李白,朝代:唐代
    标签:战争爱国抱负边塞
    龙蟠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访古丘。春风试暖昭阳殿,明月还过鳷鹊楼。
  • 作者:佚名,朝代:先秦
    标签:诗经咏物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于我归处。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于我归息。

    蜉蝣掘阅, * 如雪。心之忧矣,于我归说。

  • 作者:宋徵舆,朝代:清代
    标签:婉约咏物写鸟抒情

    燕雕梁画栋原无数,不问主人随意住。红襟惹尽百花香,翠尾扫开三月雨。
    半年别我归何处?相见如将离恨诉。海棠枝上立多时,飞向小桥西畔去。

  • 作者:刘学箕,朝代:宋代
    标签:爱国
    往事何堪说。念人生、消磨寒暑,漫营裘葛。少日功名频看镜,绿鬓鬅鬙未雪。渐老矣、愁生华发。国耻家雠何年报,痛伤神、遥望关河月。悲愤积,付湘瑟。人生未可随时别。守忠诚、不替天意,自能符合。误国诸人今何在,回首怨深次骨。叹南北、久成离绝。中夜闻鸡狂起舞,袖青蛇、戛击光磨铁。三太息,皆空裂。
  • 作者:岑参,朝代:唐代
    标签:咏物
    爱尔青青色,移根此地来。不曾台上种,留向碛中栽。脆叶欺门柳,狂花笑院梅。不须愁岁晚,霜露岂能摧。
  • 作者:查慎行,朝代:清代
    标签:古诗三百首写景抒情

    黄花古渡接芦溪,行过萍乡路渐低。
    吠犬鸣鸡村远近,乳鹅新鸭岸东西。
    丝缫细雨沾衣润,刀剪良苗出水齐。
    犹与湖南风土近,春深无处不耕犁。

  • 作者:屈复,朝代:清代
    标签:古诗三百首,青春
    百金买骏马,千金买美人;万金买高爵,何处买青春?
  • 作者:姜夔,朝代:宋代
    标签:宋词三百首宋词精选咏物柳树
    渐吹尽、枝头香絮。是处人家,绿深门户。远浦萦回,暮帆零乱向何许。阅人多矣,谁得似、长亭树。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日暮。望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无数。韦郎去也,怎忘得、玉环分付。第一是、早早归来,怕红萼、无人为主。算空有并刀,难翦离愁千缕。
  • 作者:万俟咏,朝代:宋代
    标签:咏物春天喜悦
    一鞭清晓喜还家。宿醉困流霞。夜来小雨新霁,双燕舞风斜。山不尽,水无涯。望中赊。送春滋味,念远情怀,分付杨花。
  • 作者:岑参,朝代:唐代
    标签:边塞爱国
    银山碛口风似箭,铁门关西月如练。双双愁泪沾马毛,飒飒胡沙迸人面。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
  • 作者:王绩,朝代:唐代
    标签:咏物竹子
    萋萋结绿枝,晔晔垂朱英。常恐零露降,不得全其生。叹息聊自思,此生岂我情。昔我未生时,谁者令我萌。弃置勿重陈,委化何足惊。
  • 作者:王维,朝代:唐代
    标签:咏物抒情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 作者:虞集,朝代:元代
    标签:古诗三百首孤独思乡爱国

    何处它年寄此生,山中江上总关情。
    无端绕屋长松树,尽把风声作雨声。

  • 作者:李纲,朝代:宋代
    标签:长江怀古爱国咏史怀古
    长江千里,烟淡水云阔。歌沉玉树,古寺空有疏钟发。六代兴亡如梦,苒苒惊时月。兵戈凌灭。豪华销尽,几见银蟾自圆缺。潮落潮生波渺,江树森如发。谁念迁客归来,老大伤名节。纵使岁寒途远,此志应难夺。高楼谁设。倚阑凝望,独立渔翁满江雪。
  • 作者:辛弃疾,朝代:宋代
    标签:中秋节咏物月亮抒怀豪放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 作者:李清照,朝代:宋代
    标签:咏物梅花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珑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 作者:宇文虚中,朝代:宋代
    标签:爱国伤怀怀古

    满腹诗书漫古今,频年流落易伤心。
    南冠终日囚军府,北雁何时到上林?
    开口摧颓空抱朴,协肩奔走尚腰金。
    莫邪利剑今何在?不斩奸邪恨最深!

    遥夜沈沈满幕霜,有时归梦到家乡。
    传闻已筑西河馆,自许能肥北海羊。
    回首两朝俱草莽,驰心万里绝农桑。
    人生一死浑闲事,裂眥穿胸不汝忘!

  • 作者:张鎡,朝代:宋代
    标签:咏物植物离别

    风流不把花为主。多情管定烟和雨。潇洒绿衣长。满身无限凉。
    文笺舒卷处。似索题诗句。莫凭小阑干。月明生夜寒。

  • 作者:杜审言,朝代:唐代
    标签:咏物
    北斗挂城边,南山倚殿前。云标金阙迥,树杪玉堂悬。半岭通佳气,中峰绕瑞烟。小臣持献寿,长此戴尧天。

评论

发表评论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app
下载词典网APP
用手机扫一扫
手机版 古诗文 在线查询
词典网 www.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