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文 >> 颂原文 诗词名句

作者:释克勤 朝代:宋代

颂原文

使乎不辱命,临机贵专对。

安禅捋虎须,著著超方外。

不唯明窗下安排,掇向绳床拶崄崖。

拈椎竖拂奋雄辩,金声玉振犹奔雷。

九旬落落提纲宗,衲子济济长趋风。

解粘去缚手段辣,驱耕夺食犹雍容。

秋风忽作要归去,了却武陵一段事。

勃窣理窟乃胸中,行行不患无知己。

临行索我送行篇,要棘蓬与金刚圈。

短歌须要十数丈,长句只消三两言。

金毛狮子解翻身,个是丛林杰出人。

不日孤峰大哮吼,五叶一花天地春。

诗词问答

问:颂的作者是谁?答:释克勤
问:颂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释克勤的名句有哪些?答:释克勤名句大全

注释

1. 宋晓莹《罗湖野录》卷四

参考注释

使乎

《论语·宪问》:“ 蘧伯玉 使人於 孔子 。 孔子 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朱熹 注:“夫子,指 伯玉 也……使者之言愈自卑约,而其主之贤益彰,亦可谓深知君子之心,而善于辞令者矣。故夫子再言‘使乎’以重美之。”本为赞叹使者之语,后遂以“使乎”代称使者。《晋书·张骏传》:“遣参军 王隲 聘于 刘曜 …… 曜 顾谓左右曰:‘此 凉州 高士,使乎得人!’” 唐 岑参 《送杨录事充使》诗:“使乎仍未醉,斜月隐吟窗。”《三国演义》第八五回:“公既能明此意,必能不辱君命,使乎之任,非公不可。”

辱命

(1) 没有完成上级的使命或他人的嘱咐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汉书·李广苏建传》

(2) 对尊长谕令或受人来书的谦词

临机

谓面临变化的机会和情势。《三国志·魏志·贾诩传》“ 贾詡 字 文和 ……有 良 平 之才” 裴松之 注引 晋 司马彪 《九州春秋》:“今将军遭难得之运,蹈易解之机,而践运不抚,临机不发,将何以享大名乎?” 北齐 刘昼 《新论·知人》:“若於临机能谋而知其智,犯难涉危乃见其勇,是凡夫之识,非明哲之鉴。” 宋 陈亮 《酌古论·崔浩》:“两军对垒,临机料之,曲折备之,此未足为智也。” 元 耶律楚材 《和公大禅师塔记》:“殊不知大善知识,临机应物,一抑一扬,一夺一纵,若珠之走盘,千变万化,詎可以一途而测邪?” 苏曼殊 《敬告十方佛弟子启》:“出家菩萨,临机权化,他戒许开,独於 * 有禁,当为声闻示仪范故。”

专对

(1).谓任使节时独自随机应答。《论语·子路》:“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於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何晏 集解:“专,犹独也。”《汉书·王吉传》:“光禄勋 匡衡 亦举 骏 有专对材。” 颜师古 注:“谓见问即对,无所疑也。”《明史·刘定之传》:“今宜择内藴忠悃,外工专对,若 陆贾 、 富弼 其人者,使备正介之选,庶不失辞辱国。”

(2).单独应对。《后汉书·马援传》:“ 客卿 幼而岐嶷,年六岁,能应接诸公,专对宾客。” 唐 元稹 《翰林学士承旨记》:“大凡大誥令、大废置,丞相之密画,内外之密奏,上之所甚注意者,莫不专对,他人无得而参。”

安禅

佛教语。指静坐入定。俗称打坐。 南朝 梁 张缵 《南征赋》:“寻太傅之故宅,今筑室以安禪。” 唐 王维 《过香积寺》诗:“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龙。” 宋 陆游 《病退》诗:“美睡三竿日,安禪半篆香。” 清 读彻 《送郎癯入匡山》诗:“偶向 匡 庐去,安禪第几重?” 清 黄景仁 《题上方寺》诗:“试问安禪者,能忘入世情?”

捋虎须

比喻冒犯厉害的人

方外

(1) 世俗之外,旧时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彼游方之外者也。——《庄子·大宗师》

(2) 边远所在,异域

不唯

(1).犹言非因。《左传·僖公五年》:“ 桓 、 庄 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偪乎?”

(2).不仅;不但。 唐 韩愈 《韩滂墓志铭》:“羣辈来见,皆曰:‘ 滂 之大进,不唯於文词,为人亦然。’”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四》:“以予观之,不唯于语法不顺,而义亦未完也。” 王汶石 《少年突击手》:“凡是他能做的事,妈妈不唯自己不帮忙,奶奶要帮忙,她还不让呢。”

安排

事先规定的程序

绳床

见“ 绳牀 ”。 一种可以折迭的轻便坐具。以板为之,并用绳穿织而成。又称“胡床”、“交床”。《晋书·艺术传·佛图澄》:“迺与弟子 法首 等数人至故泉上,坐绳牀,烧安息香,呪愿数百言。”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至於坐止,咸用绳牀。” 宋 王观国 《学林·绳床》:“绳牀者,以绳贯穿为坐物,即俗谓之交椅之属是也。” 清 杜濬 《为斯上人题》诗:“谁识山僧意,绳牀绘牡丹。” 清 黄宗羲 《陈乾初墓志铭》:“晚得拘挛之疾,不下绳床者十五年。”

竖拂

《景德传灯录·齐安禅师》:“有讲来参,师问云:‘坐主,蕰何事业?’对云:‘讲《华严经》。’师云:‘有几种法界?’对云:‘广説则重重无尽,略説有四种法界。’师竖起拂子,云:‘遮箇是第几种法界?’坐主沉吟,徐思其对。”本谓高僧谈禅说理时竖起拂尘,用以难倒对方。后有“竖拂”一语本此。 宋 陆游 《即事》诗之一:“君知此段神通否,竖拂能降百万魔。”

雄辩

雄健的辩论

金声玉振

(1).谓以钟发声,以磬收韵,奏乐从始至终。语出《孟子·万章下》:“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 清 李渔 《闲情偶寄·演习·授曲》:“丝竹肉三音,向皆孤行独立,未有合用之者。合之自近年始,三籟齐鸣,天人合一,亦金声玉振之遗意也。”

(2).比喻声名昭著远扬。 汉 荀悦 《汉纪·武帝纪五》:“唯天子建中和之极,兼总条贯,金声玉振。” 唐 李德裕 《仁圣文武至神大孝皇帝真容赞》:“政建中和,金声玉振。”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归真》:“金声玉振,天理无不畅之机。”

(3).比喻音韵响亮、和谐。 宋 黄庭坚 《题子瞻书诗后》:“诗就金声玉振,书成蠆尾银钩。”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一:“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观之明霞散綺,讲之独茧抽丝。此诗家四关。” 老舍 《赵子曰》第一:“不用说对朋友们虚恭有礼,就是对仆役们也轻易不说一个脏字;除了有时候茶泡的太淡,酒热的过火,才金声玉振的赞美仆役们几声:‘混蛋!’”

奔雷

声响猛烈的雷。 唐 杜甫 《朝》诗之二:“ 巫山 终可怪,昨夜有奔雷。”《水浒传》第一回:“风过处,向那松树背后,奔雷也似吼一声,扑地跳出一隻吊睛白额锦毛大虫来。”

落落

(1) 形容举止潇洒自然;豁达开朗 <落落大方>

(2) 形容跟别人合不来;孤独 <落落寡合>

(3) 堆积的样子

落落大满。——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提纲

(1) 提举网的总绳

(2) 比喻抓住大的或主要的

(3) 文章、讲话等的内容要点

写发言提纲

衲子

僧人。 宋 黄庭坚 《送密老住五峰》诗:“水边林下逢衲子,南北东西古道场。” 明 汤显祖 《南柯记·禅请》:“不去罢。我看衲子们谈经説诵的,不在话下。” 清 沉复 《浮生六记·浪游记快》:“衲子请观万年缸,缸在香积厨,形甚巨,以竹引泉灌其内,听其满溢,年久结苔厚尺许。”

济济

(1).众多貌。《诗·大雅·旱麓》:“瞻彼 旱 麓,榛楛济济。” 毛 传:“济济,众多也。” 唐 卢纶 《元日早朝呈故省诸公》诗:“济济延多士,躚躚舞百蛮。” 郑观应 《盛世危言·西学》:“数年之后有不人才济济者,吾不信也。” 李劼人 《 * 》第三部第九章:“偌大的广场,已是人众济济。”

(2).整齐美好貌。《诗·齐风·载驱》:“四驪济济,垂轡濔濔。”《隋书·音乐志中》:“昭昭车服,济济衣簪。” 元 戴善夫 《风光好》第二折:“空那般衣冠济济,状貌堂堂,却为甚偏嫌俺妓女,怕见婆娘?”

庄敬貌。济,通“ 齐 ”。《诗·大雅·公刘》:“蹌蹌济济,俾筵俾几。” 郑玄 笺:“济济,士大夫之威仪也。”《管子·形势解》:“济济者,诚庄事断也。”《汉书·刘向传》:“臣闻 舜 命九官,济济相让,和之至也。”《隋书·音乐志上》:“其容穆穆,其仪济济。” 宋 司马光 《乞罢详定押班札子》:“朝廷不闻肃雍济济之风,数有变色分争之丑,臣窃为陛下惜之。” 孙中山 《香港兴中会章程》:“堂堂 * ,不齿於列邦;济济衣冠,被轻於异族,有志之士,能不痛心!”

趋风

亦作“趍风”。1.疾行至下风,以示恭敬。《左传·成公十六年》:“ 郤至 三遇 楚子 之卒,见 楚子 ,必下,免胄而趋风。” 汉 刘向 《新序·善谋一》:“是故 虞卿 一言,而 秦 之震惧趋风,驰指而请备。” 宋 张耒 《答林学士启》:“ 耒 , 淮 楚 晚进,场屋后来,辱登门墻,尝备官属,当趋风於末座,乃首贄於长牋。”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双缢庙》:“縞袂趋风,匹夫之志难夺;红颜赴义,匹妇之谅可悲。”

(2).引申指瞻仰风采。 宋 曾巩 《越州贺提刑夏倚状》:“ 巩 於此备官,云初託庇,喜趋风之甚邇,谅考履之惟和。”

(3).闻风而来。 唐 聂夷中 《燕台》诗之一:“自然 乐毅 徒,趋风走天下。何必驰凤书,旁求向林野。”

(4).引申指追随仿效。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章碣》:“ 碣 有异才,尝草创诗律,於八句中,足字平侧,各从本韵……自称变体。当时趋风者亦纷纷而起也。” 明 汤显祖 《与许仰亭吏部书》:“太学趍风之后,音徽邈绵,南国多年,山川映发。”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三:“见朋辈中钻研古书,不工制艺者,遇稍解风雅之主司,多以二三场殫洽见收;而一二揣摩时尚,趋风乘沫之士,迄老死不获知遇。”

解粘去缚

解除粘着和束缚。

手段

(1) 为某种目的采取的方法、措施

为挽救病人的生命,医院采取了一切可能的手段

(2) 待人处世的不正当方法

欺骗手段

(3) 本领;能耐

他办事很有手段

雍容

(1) 形容仪态温文大方

宣为人好威仪,进止雍容。——《汉书·薛宣传》

雍容有礼

雍容华贵

(2) 舒缓;从容不迫

从车骑,雍容闲雅其都。——《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雍容大方

秋风

秋天的风

要归

(1).要点所在;要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相如 虽多虚辞滥説,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諫何异。”《汉书·艺文志》:“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 宋 张载 《正蒙·乾称下》:“彼语虽似是,观其发本要归,与吾儒二本殊归矣。”

(2).总归。 明 臧懋循 《<元曲选>序二》:“曲本词而不尽取材焉,如六经语、子史语、二藏语、稗官野乘语,无所不供其採掇,而要归断章取义,雅俗兼收,串合无痕,乃悦人耳,此则情词稳称之难。”

了却

了结;办理好

这就了却了我的一桩心事

一段

一部分

一段树干

勃窣

亦作“ 勃崒 ”。1.匍匐而行;跛行。《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於是乃相与獠於蕙圃,媻珊勃窣上金堤。” 李善 注引 韦昭 曰:“媻跚勃窣,匍匐上也。”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二:“谁言水北无人到,亦有槃珊勃崒行。” 清 褚人穫 《坚瓠八集·朱文公足疾》:“出门放步人争看,不是前来勃窣翁。”

(2).犹婆娑。形容才气横溢,词彩缤纷。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刘 前进谓抚军曰:‘下官今日为公得一太常博士妙选。’既前,抚军与之话言,咨嗟称善曰:‘ 张凭 勃窣为理窟。’即用为太常博士。” 徐震堮 校笺:“勃窣即婆娑之声转。” 金 高士谈 《次韵饮嵓夫家醉中作》:“清新 李白 诗能胜,勃窣 张凭 理最玄。” 康有为 《六哀》诗之二:“大哉《仁学》书,勃窣天为惊。”

(3).犹婆娑。纷披貌。 明 刘基 《赠道士蒋玉壶长歌》:“流苏勃窣垂鏤膺,斒斕驳马騮骆驓。”

(4).犹婆娑。摇曳貌。 姚锡钧 《即事效湘绮楼体》诗:“玄谭帘勃窣,清照水委迤。”

理窟

(1).义理的渊薮。谓富于才学。《晋书·张凭传》:“帝召与语,叹曰:‘ 张凭 勃窣为理窟。’” 唐 陆龟蒙 《麈尾赋》:“理窟未穷,词源渐吐。”

(2).指义理的奥秘。 元 侯克中 《挽姚左辖雪斋》诗:“深探理窟得心传,洞彻先天与后天。” 清 黄宗羲 《徵君沉耕岩墓志铭》:“为文深入理窟而出之清真。”

胸中

心中。多指人的思想境界或精神状态。《孟子·离娄上》:“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史记·苏秦列传》:“是故明主外料其敌之彊弱,内度其士卒贤不肖,不待两军相当而胜败存亡之机固已形於胸中矣。” 明 王守仁 《泛海》诗:“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儿女英雄传》第一回:“脸上一团正气,胸中自然是一片至诚。”

行行

(1).不停地前行。《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宋 张孝祥 《鹧鸪天》词:“行行又入笙歌里,人在珠帘第几重?” 陈毅 《赴延安留别华中诸同志》诗:“行行过 太行 ,迢迢赴 延安 。”

(2).指情况进展或时序运行。 晋 陶潜 《饮酒》诗之十六:“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逯钦立 注:“行行,渐渐。” 唐 王建 《行见月》诗:“月初生,居人见月一月行。行行一年十二月,强半马上看盈缺。”

(3).犹言走一走。《西游记》第五二回:“ 老君 笑道:‘这猴儿不去取经,却来我处何干?’ 行者 道:‘取经取经,昼夜无停;有些阻碍,到此行行。’”

(4).行旅。 宋 梅尧臣 《送毛秘校罢宣城主簿被荐入补令》诗:“以此赠行行,无酒勿我怪。”

(1).每行。 唐 韩愈 《柳溪》诗:“柳树谁人种?行行夹岸高。” 明 袁凯 《京师得家书》诗:“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归乡。” 林庚白 《坡行即目》诗:“炊烟燹后行行泪,物价兵间寸寸金。”

(2).各行各业。参见“ 行行出状元 ”。

刚强负气貌。《论语·先进》:“ 子路 ,行行如也; 冉有 、 子贡 ,侃侃如也。子乐。” 何晏 集解:“ 郑 曰:‘乐各尽其性,行行,刚强之貌。’” 唐 元稹 《青云驿》诗:“上天勿行行,潜穴勿悽悽,吟此青云諭,达观终不迷。”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仇大娘》:“明日,拘牒已至, 赵 行行殊不置意。”

不患

不用担忧。《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为人子者,患不孝,不患无所。”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古声遗制》:“不患其器之朴拙,使人援弦促軫,想见太古自然之妙,然后为胜。” 毛 * 《论持久战》一一三:“这样一来,官兵一致的目的就达到了,军队就增加了绝大的战斗力,长期的残酷的战争就不患不能支持。”

知己

(1) 了解、赏识自己

(2) 亲密的朋友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莫愁前路无知己。——唐· 高适《别董大》

(3) 彼此相互了解而关系密切的

知己话

临行

将要离开,将要离别

临行匆匆,不及告别

送行

(1) 送人启程远行

到机场送行

(2) 饯行

设宴为他送行

金刚圈

一种用作武器的金属圈。《初刻拍案惊奇》卷八:“看看至近,一挠钩搭住,十来个强人手执快刀、铁尺、金刚圈,跳将过来。”

短歌

(1)

(2) 日文五行诗的固定形式,其第一行与第三行各有五个音节,其它各有七个音节

(3) 形式短小的汉语古典歌行诗

须要

客观情况要求一定要

写文章须要真实、准确

十数

(1).十个等级(的人)。数,等差。《国语·郑语》:“建九纪以立纯德,合十数以训百体。” 韦昭 注:“ 贾 、 唐 云:‘十数,自王以下位有十等: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皁,皁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僕,僕臣臺……合此十数之位,以训导百官之体。’”此指王、公等十个等级。

(2).犹言十多;十几。表示较多。《庄子·德充符》:“妇人见之,请於父母曰:‘与为人妻寧为夫子妾’者,十数而未止也。” 成玄英 疏:“妇人美其才德,竞为其媵妾,十数未止。”《后汉书·荀彧传》:“又欲授以正司, 彧 使 荀攸 深自陈让,至于十数,乃止。” 晋 杜预 《<春秋左氏传>序》:“古今言 左氏 《春秋》者多矣。今其遗文可见者十数家,大体转相祖述。”《水浒传》第一回:“门上使着肐膊大锁锁着,交叉上面贴着十数道封皮。”

长句

唐人习惯称七言古诗为长句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只消

只需要

别着急,只消再等几分钟就能弄完

两言

三言两语。谓少量几句话。《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从之利害,两言而决耳。今日出而言从,日中不决,何也?”

金毛

指佛教所谓 文殊世尊 所乘的金毛狮子。 唐 刘禹锡 《送僧仲剬东游兼寄呈灵澈上人》诗:“晴空礼拜见真像,金毛五髻卿云间。” 宋 苏轼 《重请戒长老住石塔疏》:“大士未曾説法,谁作金毛之声,众生各自开堂,何关石塔之事。” 金 李遹 《狮子峰》诗:“云开正使金毛现,子细看来是石头。”

狮子

(1).猛兽名。体大雄壮,身毛呈棕黄色,尾端生丛毛。雄狮颈部有长鬣。产于 非洲 和 亚洲 西部。捕食羚羊、斑马、长颈鹿等动物,吼声很大,有“兽王”之称。 汉 荀悦 《汉纪·武帝纪三》:“ 乌弋国 去 长安 万五千三百里,出狮子、犀牛。” 唐 元稹 《西凉伎》诗:“狮子摇光毛彩竖,胡腾醉舞筋骨柔。”《水浒传》第十五回:“拳打来,狮子心寒;脚踢处,蚖蛇丧胆。”

(2).指狮子补。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兵部·武弁僭服》:“今武弁所衣绣胸,不循钦定品级,概服狮子。”参见“ 狮子补 ”。

翻身

(1) 翻转身体

(2) 比喻从受压迫、受剥削的情况下解放出来

翻身户

(3) 比喻改变落后面貌或不利处境

打了个翻身仗

个是

这是。 唐 寒山 《诗》之一八八:“饱食腹膨脝,箇是痴顽物。” 宋 杨万里 《过虎头矶》诗:“ 真阳峡 里君须记,箇是 瞿塘 灧澦堆 。” 清 曹寅 《柳村画荷花长幅戏题》诗之三:“箇是 吴 儂説 吴 好, 莫愁湖 畔 石头城 。”

丛林

(1) 树林

丛林战

(2) 和尚聚居修行的处所,后泛指大寺院

鲁智深回到丛林选佛场中禅床上,扑倒头便睡。——《水浒传》

出人

(1).超出众人。《商君书·画策》:“凡人主德行非出人也,知非出人也,勇力非过人也。”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谚曰:‘ 扬州 独步 王文度 ,后来出人 郄嘉宾 。’” 宋 司马光 《缙云县尉张君墓志铭》:“君性嗜学,年十五,志节已皦皦出人。” 明 杨慎 《丹铅总录·史籍·出人不远》:“饱食终日而不学,岂能过人乎?出人,如古言:加人一等;后世言:出人一头地。”

(2).到刑场 * 。《水浒传》第四十回:“我们冲州撞府,那里不曾去,到处看出人。便是京师天子 * 也放人看。”《扬州评话选·扬州劫法场》:“这个小囚囊的再坏不得,每次出人,他都是跟我争,我要杀这个,他也要杀这个。” 阿英 《流离》二:“ 汉口 今天被捕的人比昨天更多。每天早晨都要‘出人’,时间在五点左右。”

不日

不几天;不久(限用于未来)

我不日到京,请准备住处

哮吼

(1).野兽吼叫。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三:“师子哮吼奋起,左右咸惊。” 唐 薛用弱 《集异记·丁岩》:“虎则跳跃哮吼,怒声如雷。” 清 赵翼 《檐曝续记·西山煤》:“虎性急不耐烦,滚愈急,輙哮吼而死。”

(2).泛指大声喊叫。《西游记》第二七回:“ 孙大圣 布施手段,舞着铁桿,哮吼一声,諕得那狼虫颠窜,虎豹奔逃。”

(3).指器物发出声响。 唐 罗邺 《早发宜陵即事》诗:“青萍委匣休哮吼,未有恩讐拟报谁?” 宋 陆游 《圆通寺建僧堂疏》:“木鱼哮吼,千僧阁也在下风;露柱证明,九梁星直须退步。”

(4).谓声威震慑。 汉 桓谭 《新论》:“ 周亚夫 严猛哮吼,可谓国之大将。” 清 吴从先 《妓虎传》:“ 鄴下 以文章哮吼人,人目之为绣虎。”

(5).病症名。《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喘吼总括》“喘则呼吸气急促,哮则喉中有响声”注:“呼吸气出急促者,谓之喘急。若更喉中有声响者,谓之哮吼。”参见“ 哮喘 ”。

五叶

(1).指人参。 唐 温庭筠 《寄周繇求人参》诗:“九茎仙草真难得,五叶灵根许惠无。” 唐 陆龟蒙 《谢友人惠人参》诗:“五叶初成椵树阴, 紫团峰 外即 鸡林 。”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一·人参》。

(2).五个花瓣。 宋 马永卿 《懒真子·箬下酒五酘酒》:“‘桃花上面红’,谓五羖酒取桃花五叶也。”

(3).五代,五世。 唐 梁肃 《述初赋》:“播五叶而逮予,垂慎身之芳烈。”《旧唐书·礼仪志三》:“朕接统千岁,承光五叶。”

一花

(1).开花一次。旧题 汉 郭宪 《洞冥记》卷二:“ 涂山 之背,梨大如升,或云斗,紫色,千年一花,亦曰 紫轻梨 。” 晋 王嘉 《拾遗记·轩辕黄帝》:“有石渠青色,坚而甚轻,从风靡靡,覆其波上,一茎百叶,千年一花。”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三:“然则铁树开花初无定岁,但必数十年始一花耳。”

(2).谓铜钱五枚。旧时计数,常以“五”进。《通俗编·数目》引 明 李翊 《俗呼小录》:“数钱以五文为一花。”

天地

(1) 天和地。指自然界和社会

天地山川。——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天地之闻。——清· 黄宗羲《原君》

天地之大

震动天地。——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比喻人们活动的范围

(3) 指天地之间,自然界

天地之精也。——《吕氏春秋·慎行论》

天地百法乎。——清· 洪亮吉《治平篇》又

天地调剂之法也。

天地不能生人。

天地之所以养人也。

0
纠错

精彩推荐:

  • 作者:蒲瀛,朝代:宋代
    花开似火半烧空,荧惑飞来失故宫。但见洛人夸魏紫,谁知蜀国产真红。肯隋月季无时节,应怪梅花有异同。远挈一樽谁伴我,还从山裹望城中。
  • 作者:王僧孺,朝代:南北朝
    斜光隐西壁,暮雀上南枝。风来秋扇屏,月出夜镫吹。深心起百际,遥泪非一垂。徒劳妾辛苦,终言君不知。
  • 作者:陆文圭,朝代:元代
    乍到蓉城路。听儿童歌谣德政,感恩如父。好人西京循吏传,谁道今人非古。留遗爱、甘棠佳树。节操冰霜清凛凛,看和风、吹作阳春雨。程去速,遽如许。我来不见空怀伫。望彼美、碧云暮合,草萋南浦。信是有才供世用,敢择东西何处。又谁念、婴儿思乳。不恨使君吾不识,恨使君不与吾相辅。聊寄意,短长句。
  • 作者:乾隆,朝代:清代

    层甍迥据最高峰,十五年重此迹踪。

    依旧青山绿水里,去来今者觅何从。

  • 作者:陈造,朝代:宋代
    昔人石穴命西蜀,岂知桃华胥隐腹。诗人昔吟蜀道难,何曾锦城负物看。平时风物今犹故,井络坤维神所护。汉官威仪二百年,斩新不受胡尘污。蜀民日为药市游,家说追欢不说愁。蜀人之文落中州,中州伧父缩颈羞。吾徒向来梦游处,今日登仙送君去。遨头上客人所敬,翰林先生士知慕。似闻儒冠不容假,挽致邹鲁无难者。况君笔力西汉前,亟遣人才有扬马。锦城之乐乐未涯,绿鬓朱颜君更佳。要奉板舆追胜日,暮万里桥朝浣花。古今胜概争入眼,归轩日日诗囊满。黄鹄东飞定有书,莫靳珠玑只推懒。
  • 作者:李彭,朝代:宋代

    枉渚映寒林,野航飞鸟急。

    不见康乐侯,衡门烟际入。

  • 作者:刘绍,朝代:元代

    哲人契嘉遁,观物怡我情。

    薄俗嘅污鄙,眷焉慕幽贞。

    咨尔异众芳,萧条向岩坰。

    冰霜不磨涅,岁晏恒敷荣。

    尚友实我志,素怀惟德馨。

    载瞻春阳临,百卉日以萌。

    岂无桃李华,轻薄未足称。

    投分与孤结,申章副脩名。

  • 作者:赵汝绩,朝代:宋代
    惭愧轻舆寄仆肩,蛇蟠小径入层巅。升高但觉少平地,视下方知在半天。尺垅寸田皆石级,堵墙椽屋即人烟。客程到此更风雪,闻一禽声恐杜鹃。
  • 作者:李孙宸,朝代:明代

    非缘耽寂寞,多病称萧閒。

    春换枝头色,年催愁里颜。

    好眠身习懒,异俗户常关。

    赖有嘤嘤鸟,长林日往还。

  • 作者:释普度,朝代:宋代
    开口不是禅,闭口不是道。办是个轮槌,拈来用恰好,一击天门开,万象俱靠倒。狭路忽相逢,拍裳呵呵笑。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app
下载词典网APP
用手机扫一扫
手机版 古诗文 在线查询
词典网 www.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