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文 >> 水龙吟原文 诗词名句

水龙吟

作者:李昴英 朝代:宋代

水龙吟原文

碧潭花新涨浮花,柳花阴稠绿波花痕腻。
一花声雷鼓,半空雪浪,双龙惊起。
气压鲸鲵,怒掀鳞鬣,擘开烟水。
算战争蛮触,雌雄汉楚,总皆一场如此。
点额许教借一,得头筹、欢呼震地。
翻嗤浮世,要津搀进,奔波逐利。
斗了还休,倩渠衔寄,三闾角黍。
会风云、快出为霖,可但颔明珠睡。

诗词问答

问:水龙吟的作者是谁?答:李昴英
问:水龙吟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水龙吟是什么体裁?答:词
问:李昴英的名句有哪些?答:李昴英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浮花

(1).漂浮在水面的花瓣。 唐 张祜 《横吹曲辞·白鼻騧》:“摘莲抛水上,郎意在浮花。” 明 高启 《赠东庵道者》诗:“双树夹成户,一溪流绕家。扫林留送笋,汲水带浮花。”

(2).比喻虚幻的或易逝的美好事物。 宋 苏轼 《北寺悟空禅师塔》诗:“已将世界等微尘,空里浮花梦里身。” 陈衍 《元诗纪事·无名氏》:“荣华富贵等浮花,膂力难胜国爪牙。”

(3).浮在液体表面的泡沫。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戛剑生杂记》:“试烧酒法:以缸一只猛注酒于中,视其上面浮花,顷刻迸散净尽者为活酒,味佳。花浮水面不动者为死酒,味减。”

柳花

(1).柳树开的花,呈鹅黄色。 唐 杜甫 《曲江陪郑八丈南史饮》诗:“雀啄江头黄柳花,鵁鶄鸂鶒满晴沙。” 元 张可久 《凭阑人·暮春即事》曲:“小玉阑干月半掐,嫩緑池塘春几家。鸟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

(2).指柳絮。 南朝 陈后主 《洛阳道》诗之四:“柳花尘里暗,槐色露中光。” 唐 李白 《金陵酒肆留别》诗:“风吹柳花满店香, 吴 姬压酒唤客尝。” 宋 杨万里 《闲居初夏午睡起》诗:“日长睡起无情思,閒看孩童捉柳花。” 宋 杨伯嵒 《臆乘·柳花柳絮》:“柳花与柳絮迥然不同。生於叶间成穗作鵞黄色者,花也;花既褪,就蔕结实,其实之熟乱飞如绵者,絮也。古今吟咏,往往以絮为花、以花为絮,略无区别,可发一笑。”

一花

(1).开花一次。旧题 汉 郭宪 《洞冥记》卷二:“ 涂山 之背,梨大如升,或云斗,紫色,千年一花,亦曰 紫轻梨 。” 晋 王嘉 《拾遗记·轩辕黄帝》:“有石渠青色,坚而甚轻,从风靡靡,覆其波上,一茎百叶,千年一花。”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三:“然则铁树开花初无定岁,但必数十年始一花耳。”

(2).谓铜钱五枚。旧时计数,常以“五”进。《通俗编·数目》引 明 李翊 《俗呼小录》:“数钱以五文为一花。”

雷鼓

亦作“ 雷皷 ”。亦作“靁鼓”。1.八面鼓。古代祭祀天神时所用。《周礼·地官·鼓人》:“以雷鼓鼓神祀。” 郑玄 注:“雷鼓,八面鼓也。神祀,祀天神也。”《周礼·春官·大司乐》:“靁鼓靁鼗,孤竹之管, 云和 之琴瑟,《云门》之舞,冬日至,於地上之圜丘奏之。”《文选·张衡<东京赋>》:“雷鼓鼝鼝,六变既毕。” 薛综 注:“雷鼓,八面鼓。” 唐 杨炯 《盂兰盆赋》:“雷皷八面,龙旂九斿。”

(2).小鼓。犹今之拨浪鼓。《元史·礼乐志二》:“雷鼓二,制如鼓而小,鞔以马革,持其柄播之,旁耳自击,郊祀用之。”

(3).大鼓,以声大如雷,故称。《荀子·解蔽》:“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杨倞 注:“雷鼓,大鼓,声如雷者。”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若不一叩洪鐘,伐雷鼓,则不识其音响也。”

(4).指大鼓发出的如雷鼓声。 唐 卢纶 《和张仆射塞下曲》之四:“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5).挂在 会稽 城门上的鼓。 清 钱谦益 《奉赠会稽倪太公十四韵》:“挥洒剡藤成五色,鏗鍧雷鼓有餘音。”参见“ 雷门 ”。

(6).指雷,雷声。《管子·内业》:“不言之声,疾於雷鼓;心气之形,明於日月。”《文选·枚乘<七发>》:“混混庉庉,声如雷鼓。” 李善 注:“混混庉庉,波浪之声也。《越絶书》:‘ 越王 勾践 曰:浩浩之水,声音若雷霆。’” 元 马致远 《荐福碑》第三折:“振乾坤,雷鼓鸣;走金蛇,电影开。” 明 夏完淳 《观涛》:“海女霓旌乍有无,雷鼓填填 屏翳 怒。”按, 屏翳 ,雷神名。

亦作“ 雷皷 ”。亦作“靁鼓”。擂鼓,打鼓。雷,通“ 擂 ”。 三国 魏 曹操 《船战令》:“雷鼓一通,吏士皆严。再通,什伍皆就船。”

半空

(1) 空中

悬在半空

从半空中跳下

(2) ∶瘪;不充实

半空着肚子

(3) (半空儿) 〈方〉∶指较小的不饱满的花生

雪浪

(1).白色浪花。 唐 元稹 《遭风二十韵》:“俄惊四面云屏合,坐见千峯雪浪堆。” 元 范康 《竹叶舟》第三折:“则见秋江雪浪拍天浮,更月黑云愁。” 邓中夏 《过洞庭》诗:“莽莽 洞庭湖 ,五日两飞渡。雪浪拍长空,阴森疑鬼怒。”

(2).指鲜白的茶水。 宋 黄庭坚 《西江月·茶》词:“已醺浮蚁嫩鹅黄,想见翻成雪浪。” 宋 黄庭坚 《阮郎归·茶》词:“消滞思,解尘烦,金甌雪浪翻。”

(3).扬起的积雪。 碧野 《在风雪边境的路上》:“六匹马掀起一阵阵雪浪,急急地在山间前进。”

(4).指雪浪石。 宋 苏轼 《雪浪石》诗:“画师争摹雪浪势,天公不见雷斧痕。” 金 元好问 《云峡》诗:“ 中山 雪浪空影像, 长安 鸚鵡犹紈綺。”

双龙

(1).两条龙。 北周 庾信 《贺传位于皇太子表》:“自当八风通,庆云聚,五老同游,三星运曜,岂直双龙再赐,九雉重飞而已哉。” 唐 李白 《玉真仙人词》:“清晨鸣天鼓,飆歘腾双龙。” 唐 李商隐 《九成宫》诗:“云随 夏后 双龙尾,风逐 周王 八马蹄。”

(2).称誉同时著名的两个人,多指兄弟。著名的有 东汉 许虔 、 许邵 , 南朝 梁 谢举 、 谢览 , 柳惔 、 柳悦 , 唐 乌承玼 、 乌承恩 等。《晋书·陆云传》:“矫翮南辞,翻栖火树;飞鳞北逝,卒委汤池。遂使穴碎双龙,巢倾两凤。”按,此指 陆机 、 陆云 。

(3).相传 晋 代 张华 见斗、牛二星之间常有紫气,推知 豫章 丰城 有宝剑。 张华 派 雷焕 到 丰城 ,掘狱屋基,得宝剑二把。 张华 和 雷焕 各得其一。后 张华 被诛,其剑顿失。 雷焕 卒, 雷焕 之子持剑行经 延平津 ,剑忽于腰间跃出堕水。使人下水取剑,不见剑,但见两龙各长数丈,蟠萦有文章。后以“双龙”用为宝剑之典。 唐 杜牧 《怀锺陵旧游》诗之二:“未掘双龙牛斗气,高悬一榻栋梁材。” 宋 司马光 《华星篇时视役河上寄郡中诸同舍》诗:“匣中夜半双龙吼,乃知神物不自藏。” 清 孙枝蔚 《遇张容庵话旧》诗:“匣里双龙在,人间猛虎愁。” 梁启超 《侠情记传奇·纬忧》:“昨夜双龙匣剑鸣,负汝汝难忍。”参阅《晋书·张华传》。

惊起

因受惊吓而突然动作

深夜突然听到枪声,大家都从床上惊起

气压

即“大气压力”,在任何表面上,完全由大气的重量所产生的压力

鲸鲵

(1).即鲸。雄曰鲸,雌曰鲵。 唐 卢纶 《奉陪浑侍中上巳日泛渭河》诗:“舟檝方朝海,鲸鯢自曝腮。” 元 马致远 《岳阳楼》第一折:“想鸞鹤只在秋江上,似鲸鯢吸尽银河浪。” 明 李梦阳 《鄱阳湖十六韵》:“力屈鲸鯢仆,声回雁鶩呼。”

(2).比喻凶恶的敌人。《左传·宣公十二年》:“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鲸鯢而封之,以为大戮。” 杜预 注:“鲸鯢,大鱼名,以喻不义之人吞食小国。”《晋书·愍帝纪》:“扫除鲸鯢,奉迎梓宫。”《资治通鉴·晋愍帝建兴元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鲸鯢,大鱼,钩网所不能制,以此敌人之魁桀者。”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诛妖檄文》:“ 雍正 、 乾隆 以下,姦奴 和昇 揽权,卖官鬻爵,荼毒等於鲸鯢。” 康有为 《遣人入北寻幼博墓携骸南归》诗:“鲸鯢横波斜日曛,誓起义师救圣君。”

(3).借指海盗。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李壮烈战迹》:“海中盗艇猖獗,鲸鯢日盛。”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七:“扫荡鲸鯢,肃清海甸,总是大快事,不必计较功伐。”

(4).比喻无辜被杀之人。旧题 汉 李陵 《答苏武书》:“妻子无辜,并为鲸鯢。” 唐 元稹 《王迪贬永州司马》:“﹝家属﹞适遭蜂蠆,并为鲸鯢。” 章炳麟 《讨满洲檄》:“ 汉 民无罪,尽为鲸鯢。”

鳞鬣

(1).指龙的鳞片和鬣毛。 清 王士禛 《龙门阁》诗:“鳞鬣中怒张,风雨昼晦昧。”亦指鱼的鳞片和背鳍。 清 屈大均 《广东新语·鳞语·黄雀鱼》:“海人譟而惊之,化者十五,鳞鬣不开者不全化矣。” 清 李元 《蠕范·物候》:“鱖……形扁而腹圆,大口大目,细鳞有斑彩,其斑雄明雌暗,皆有鬐鬣,鳞鬣皆圆,黄质黑章。”

(2).代称龙。 宋 欧阳修 《和出省》:“共向丹墀侍临选,莫惊鳞鬣化风雷。”

(3).代称鱼。 五代 齐己 《池上感兴》诗:“碧底红鳞鬣,澄边白羽翰。” 清 屈大均 《广东新语·艺语·诸家画品》:“有 * 者, 香山 千户小旗,生有巧思,欲与 林良 抗衡,所画鳞鬣亦精絶。”

(4).代称松树。鳞喻松树皮,鬣喻松针。 明 吴承恩 《画松》诗:“鳞鬣如有声,飢蛟对相语。”

烟水

亦作“烟水”。雾霭迷蒙的水面。 唐 孟浩然 《送袁十岭南寻弟》诗:“ 苍梧 白云远,烟水 洞庭 深。” 宋 辛弃疾 《沁园春·灵山齐庵赋》词:“新堤路,问 偃湖 何日,烟水濛濛?” 明 文徵明 《石湖》诗:“ 石湖 烟水望中迷,湖上花深鸟乱啼。”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烟水淼茫,庐舍遮映。”

战争

为政治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斗争

战争罪行

蛮触

《庄子·则阳》:“有国於蜗之左角者,曰 触氏 ;有国於蜗之右角者,曰 蛮氏 。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后以“蛮触”为典,常以喻指为小事而争斗者。 唐 白居易 《禽虫》诗之七:“蟭螟杀敌蚊巢上, 蛮 触 交争蜗角中。” 明 郑若庸 《玉玦记·访姨》:“人生大梦信无凭, 蛮 触 徒然有鬭争。”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顾乃於电光石火之内,更兴 蛮 触 之兵戈,不梦中梦乎?” 赵朴初 《读朱委员长泸州诗敬作》诗:“旧时袍泽同盟侣,化为 蛮 触 争蜗涎。”

雌雄

(1) 雌和雄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北朝乐府《木兰诗》

(2) 比喻胜败、高下

一场

表数量。犹一回,一番。 唐 白居易 《感樱桃花因招饮客》诗:“谁能闻此来相劝?共泥春风醉一场。”《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若是押发人是个学舌的,就有一场是非出来。”《红楼梦》第三二回:“别是想起什么来,生了气,叫他出去教训一场罢?” 巴金 《家》二九:“我想起她死得可怜,偷偷买点钱纸给他烧,也不枉生前跟她好一场。”

(1).指一次科场考试。 唐 白居易 《选人入试继烛判对》:“将期百鍊之后,思苦弥精;何意一场之中,心劳愈拙。”《金史·选举志一》:“ 承安 四年,上諭宰臣曰:‘一场放二状元,非是。’”

(2).表数量。指某些活动的一个场次。如:一场电影;一场球赛。

(3).戏剧中的一个段落亦称一场。

如此

(1) 这样,那样;像指出的或提出的方式或方法这样或那样

如此则荆吴之势强——《资治通鉴》

理当如此

(2) 达到这个程度或达到这个范围

劳苦而功高如此。——《史记·项羽本纪》

(3) 这样的

两座城市发展的状况是如此相同

点额

(1).谓跳龙门的鲤鱼头额触撞石壁。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鱣,鮪也。出 巩穴 ,三月则上渡 龙门 ,得渡为龙矣。否则,点额而还。”后因以“点额”指仕途失意或应试落第。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鱣,鮪也。出 巩穴 ,三月则上渡 龙门 ,得渡为龙矣。否则,点额而还。” 唐 李白 《赠崔侍御》诗:“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宋 梅尧臣 《送刘定贤良下第赴广陵令》诗:“怊悵以送君,致龙翻点额。” 明 梅鼎祚 《玉合记·逢世》:“乘流妨点额,一跃可成龙。”

(2).以笔点头额,吉祥之兆。事本《北齐书·文宣帝纪》:“既为王,梦人以笔点己额。旦以告馆客 王曇哲 曰:‘吾其退乎?’ 曇哲 再拜贺曰:‘王上加点,便成主字,乃当进也。’”

借一

与敌人作最后的决战。《左传·成公二年》:“子又不许,请收合餘烬,背城借一。” 杜预 注:“欲於城下,復借一战。”《梁书·武帝纪上》:“羣竖猖狂,志在借一;豕突 淮 涘,武骑如云。”

头筹

犹言第一名。 唐 王建 《宫词》之七二:“一半走来争跪拜,上棚先谢得头筹。”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四:“ 敬瑄 ( 陈敬瑄 )与 杨师立 、 牛勗 、 罗元杲 以打毬争 三川 , 敬瑄 获头筹。” 明 朱有燉 《香囊怨》第一折:“只凭着小子聪明标致,也夺了头筹。”

欢呼

欢乐地喊叫

他作为英雄而受到欢呼

这场战争尚未正式结束,民众已在欢呼

浮世

人间,人世。旧时认为人世间是浮沉聚散不定的,故称。 三国 魏 阮籍 《大人先生传》:“逍遥浮世,与道俱成。” 唐 许浑 《将赴京留赠僧院》诗:“空悲浮世云无定,多感流年水不还。” 元 谷子敬 《城南柳》第一折:“覷百年浮世,似一梦 华胥 。” 丁玲 《母亲》二:“ 曼贞 这时,也正有着一种悲凉的浮世的感觉。”

要津

重要渡口,泛指水陆交通要道。比喻显要的地位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古诗十九首》

宾从杂遝实要津。——杜甫《丽人行》

位居要津

奔波

(1) 辛苦地往来奔走

孙中山先生奔波一世

(2) 奔腾的波涛

奔波聒天。——《水经注·渐江水》

逐利

(1).求取好处。《吕氏春秋·介立》:“今世之逐利者,早朝晏退,焦脣乾嗌,日夜思之,犹未之能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信 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 赵 空壁逐利。” 唐 韩愈 《寄崔二十六立之》诗:“朋交日凋谢,存者逐利移。” 明 冯梦龙 《智囊补·兵智·曹玮》:“虏闻 瑋 逐利行迟,师又不整,遽还兵来袭。” 清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原君》:“ 汉高帝 所谓‘某业所就,孰与 仲 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於辞矣。”

(2).追逐利润。特指经商。《史记·平準书》:“商贾以币之变,多积货逐利。” 闽 徐夤 《偶书》诗:“市门逐利终身饱,谷口躬耕尽日饥。”《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 张九龄 请不禁铸钱,三月,庚辰,敕百官议之。 裴耀卿 等皆曰:‘一啟此门,恐小人弃农逐利,而滥恶更甚。’”

三闾

指 屈原 。《后汉书·孔融传》:“忠非 三閭 ,智非 鼂错 ,窃位为过,免罪为幸。” 李贤 注:“即 屈原 也,掌王族三姓,曰 昭 、 屈 、 景 ,故曰‘三閭’。” 晋 陶潜 《感士不遇赋》:“故 夷 、 皓 有安归之叹, 三閭 发已矣之哀。” 宋 张孝祥 《水调歌头·泛湘江》词:“唤起九歌忠愤,拂拭 三閭 文字,还与日争光。” 清 黄遵宪 《将应顺天试仍用前韵呈霭人樵野丈》:“辙乱旗翻屡败车,行吟憔悴比 三閭 。”

角黍

食品名。即粽子。以箬叶或芦苇叶等裹米蒸煮使熟。状如三角,古用黏黍,故称。《太平御览》卷八五一引 晋 周处 《风土记》:“俗以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於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一名糉,一名角黍。” 宋 周邦彦 《齐天乐·端午》词:“角黍包金,香蒲泛玉,风物依然 荆楚 。”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穀四·粽》:“糉,俗作粽。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椶櫚叶心之形,故曰糉,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餽送。或言为祭 屈原 ,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 清 赵翼 《连日竞渡再赋》诗:“竞渡传从 楚 岁时,为投角黍弔 湘 纍。”

会风

会议的风气

在省直单位带头开了新会风

可但

岂止。 唐 严武 《巴岭答杜二见忆》诗:“可但 步兵 偏爱酒,也知 光禄 最能诗。” 宋 王安石 《次韵陆定远以谪往来求诗》:“可但风流追 甫白 ,由来家世出 机云 。”

明珠

珍珠,比喻珍爱的人或美好珍贵的事物

掌上明珠

0
纠错

精彩推荐:

  • 作者:蔡肇,朝代:宋代
    髯仙御气款雷扉,洞户千秋敞翠微。寓马至今来秘祝,刍灵聊复借余威。石房故剑龙随势,空灶残丹鼠辄飞。欲炼刀圭留齿发,山头白鹤几时归。
  • 作者:莫肃震,朝代:元代
    泮水溶溶,新庙有颙。飞柳罗星,栋梁揭虹。黝垩丹青,百堵皆崇。东西从祀,有睟其容。冠佩裘舄,几几雍雍。千古万古,圣道尊隆。泮水漪漪,芹藻其碧。青青子衿,斯游斯息。顾谓余言,伊谁之力。曰我王侯,丰功硕德。可镌可镵,彝鼎金石。与庙齐休,垂之罔极。思乐泮水,薄采芹藻。王侯戾止,其马蹻蹻。我有子弟,侯训教之。我有老贫,侯廪稍之。我人好之,何以报之。既富且贵,永锡难老。
  • 作者:乾隆,朝代:清代

    楼即可称谯,吟兴缅干霄。

    然而曾让宋,末句殊涩寥。

    独此瀛州章,逸韵同清飙。

    壮构今何在,烟村及野桥。

    叠诗见其人,初唐原匪遥。

    其人实热中,逐炎不厌嚣。

    论世亦政方,重赓五字谣。

  • 作者:胡仲弓,朝代:宋代
    象鼻峰前得少留,烟霞风景记来游。等閒拂石题名姓,惹得青云上笔头。
  • 作者:晁补之,朝代:宋代
    鸤鸠兴独居,百两谁与将。未见忧忡忡,既觏为龙光。吹竽沸齐市,零雨暗空桑。寒歌牛轭底,激烈气弥刚。
  • 作者:曹雪芹,朝代:清代
    偶因一着错,便为人上人。
  • 作者:吕潜,朝代:明代

    已断江南梦,荒园胜事增。

    远滩春社鼓,寒月草堂灯。

    浊酒因邻得,嘉蔬近圃登。

    佳时兄弟隔,愁思独难胜。

  • 作者:戴复古,朝代:宋代
    不管家居四壁空,琢成佳句有神工。谪仙会有金銮召,莫道诗人命不通。
  • 作者:张栻,朝代:宋代
    亭古危临岸,林幽巧近城。烟容随雨住,花片着溪清。春事已如许,客怀谁与倾。亭前两好树,满意欲敷荣。
  • 作者:梅尧臣,朝代:宋代
    谁怜娇小好腰支,老大而今莫那伊。太守风流未应浅,更教多唱楚人辞。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app
下载词典网APP
用手机扫一扫
手机版 古诗文 在线查询
词典网 www.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