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文 >> 雨后见月原文 诗词名句

雨后见月

作者:苏过 朝代:宋代

雨后见月原文

薰风转亭午,流汗浃絺绤。

隆隆空山雷,跨海飞雨黑。

芭蕉集乱响,风竹泻暗滴。

悬知岁有待,已喜瘴先涤。

沈沈璧月上,稍稍星河出。

枕簟延清光,草木冱寒碧。

幽人梦未回,良夜谁与惜。

隔篱唤西家,倒榼共馀沥。

西家长苦贫,而有好颜色。

终年饭半菽,爱酒无从得。

嗟余不解饮,看尔时举白。

岂不贤老兵,聊慰羁旅夕。

诗词问答

问:雨后见月的作者是谁?答:苏过
问:雨后见月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苏过的名句有哪些?答:苏过名句大全

注释

1. 押词韵第十七部

参考注释

薰风

(1).和暖的风。指初夏时的东南风。《吕氏春秋·有始》:“东南曰薰风。” 唐 白居易 《首夏南池独酌》诗:“薰风自南至,吹我池上林。” 明 李东阳 《天津八景》诗之四:“层轩南向坐薰风,极目平畴远近同。” 陈毅 《纪念宁沪解放十周年》诗:“解放 寧 沪 吾道东,大军整肃胜薰风。”

(2).相传 舜 唱《南风歌》,有“南风之薰兮”句,见《孔子家语·辩乐》。后因以“薰风”指《南风歌》。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 有虞 继作,政阜民暇,‘薰风’诗於元后,‘烂云’歌於列臣。” 宋 苏轼 《东阳水乐亭》诗:“鏗然涧谷含宫徵,节奏未伐君独喜。不须写入薰风弦,纵有此声无此耳。”

亭午

正午;中午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李白《古风》

流汗

(1).淌汗。从毛汗腺中分泌出大量汗液。《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奴之病得之流汗数出。” 晋 左思 《吴都赋》:“流汗霡霂,而中逵泥泞。” 明 李东阳 《奉敕谕》:“盛暑鑠金,流汗成血,兼时倍力,困苦益增,又不若不督之为愈也。”

(2).形容羞愧不安到极点。《汉书·王莽传上》:“臣见诸侯面言事於前者,未尝不流汗而慙愧也。” 唐 柳宗元 《答贡士萧纂欲相师书》:“不意足下曲见记忆,远辱书讯,貺以高文,开其知思,而又超僕以宗师之位,贷僕以丘山之号,流汗伏地,不知逃匿。” 清 吴伟业 《临江参军》诗:“左右为流汗,天子知质直。”

絺绤

葛布的统称。葛之细者曰絺,粗者曰綌。引申为葛服。《周礼·地官·掌葛》:“掌葛掌以时徵絺綌之材于山农。” 唐 李白 《黄葛篇》:“闺人费素手,採缉作絺綌,缝为絶国衣,远寄 日南 客。” 康有为 《上清帝第五书》:“譬凌寒而衣絺綌,当涉川而策高车,纳侮招尤,莫此为甚。”

隆隆

沉重的响声

不祥的隆隆雷声,由于距离很远几乎都听不见

远处炮声隆隆

空山

幽深少人的山林。 唐 韦应物 《寄全椒山中道士》诗:“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明 李攀龙 《仲春虎丘》诗:“古刹云光杳,空山剑气深。” 李大钊 《警 * 父老书》:“空山已无歌哭之地,天涯不容漂泊之人。”

跨海

跨越大海。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诸子》:“《列子》有移山跨海之谈,《淮南》有倾天折地之説。”《隋唐演义》第三九回:“妾等各处寻觅不见,那晓得陛下跨海而游。” 阿英 《关于郑成功的二三事》:“克服了一切困难,跨海收复了当时为 荷兰 人侵占的 中国 土地-- 台湾 。”

飞雨

(1).飞飘的雨。 南朝 齐 谢朓 《观朝雨》诗:“朔风吹飞雨,萧条江上来。” 唐 王昌龄 《郑县宿陶太公馆中赠冯六元二》诗:“飞雨祠上东,靄然 关中 暮。”

(2).骤雨。 唐 杜甫 《立秋雨院中有作》诗:“飞雨动华屋,萧萧梁栋秋。”

芭蕉

芭蕉属( Musa )多年生的几种树状的草本植物,叶子很大,果实像香蕉,可以吃

暗滴

黑夜中的露滴。 唐 张继 《春夜皇甫宅欢宴》诗:“暗滴花垂露,斜暉月过城。”

悬知

料想;预知。 北周 庾信 《和赵王看伎》:“悬知曲不误,无事畏 周郎 。”《太平广记》卷七一引《玄门灵妙记》:“法之效验,未敢悬知。” 宋 秦观 《和东坡红鞋带》:“悬知百年事已定,却笑列仙形甚臞。” 明 吴承恩 《移竹寺中得诗》之四:“悬知此君意,亦自要狂夫。”

有待

尚待;需要等待

这个问题有待解决

沈沈

亦作“沉沉”。1.盛貌;茂盛貌。《淮南子·俶真训》:“不以曲故,是非相尤。茫茫沉沉,是谓大治。” 高诱 注:“茫茫沉沉,盛貌。”《文选·谢朓<始出尚书省>诗》:“衰柳尚沉沉,凝露方泥泥。” 李善 注:“沉沉,茂盛之貌也。” 唐 李咸用 《题王处士山居》诗:“云木沉沉夏亦寒,此中幽隐几经年。” 宋 范成大 《桔园》诗:“沉沉剪綵山,垂垂万星毬。”

2.水深貌;雨大貌。《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沉沉隐隐,砰磅訇礚。” 李善 注:“沉沉,深貌也。” 南朝 宋 鲍照 《观漏赋》:“波沉沉而东注,日滔滔而西属。” 唐 何希尧 《柳枝词》:“大堤杨柳雨沉沉,万缕千条惹恨深。”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二二五:“银烛秋堂独听心,隔帘谁报雨沉沉。”

3.形容深沉。 南朝 宋 鲍照 《代夜坐吟》:“冬夜沉沉夜坐吟,含声未发已知心。” 唐 罗隐 《秋夜寄进士顾荣》诗:“秋河耿耿夜沉沉,往事三更尽到心。” 宋 司马光 《又即事上呈》诗之二:“近来方得醉中趣,熟寐沉沉是醉乡。”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二:“余甫饮一勺……血气全消,未半盂,沉沉睡去。” 苏曼殊 《东居杂诗》之六:“碧栏干外夜沉沉,斜倚云屏烛影深。”

4.形容心事沉重。 唐 王建 《将归故山留别杜侍御》诗:“沉沉百忧中,一日如一生。” 清 邢昉 《九江城南楼晚眺》诗:“履运适如此,忧端苦沉沉。” 清 龚自珍 《夜坐》诗:“沉沉心事北南东,一睨人材海内空。” 冰心 《寄小读者》三:“我心沉沉如死,倒觉得廓然。”

5.形容物体沉重。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青梅》:“﹝ 程生 ﹞自外归,缓其束带,觉带端沉沉,若有物堕。”《花月痕》第四六回:“﹝ 仲池 ﹞临行, 肇受 取个沉沉的包裹,纳入 仲池 袖里。”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橙黄的繐子仍旧沉沉地垂下来,但颜色已不十分鲜明,蜘蛛在上面结了网。”

6.形容寂静无声或声音悠远隐约。 唐 柳宗元 《游黄溪记》:“﹝溪水﹞黛蓄膏渟,来若白虹,沉沉无声,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 唐 李商隐 《河内》诗:“鼉鼓沉沉虬水咽, 秦 丝不上蛮丝絶。” 宋 苏舜钦 《演化琴德素高因为作歌以写其意》:“风吹仙籟下虚空,满坐沉沉竦毛骨。” 明 陈铎 《醉罗歌·闺怨》曲之四:“漏点沉沉响铜壶,好难把长更度。” 清 龚自珍 《冬日小病寄家书作》诗:“餳簫咽穷巷,沉沉止復吹。”

7.形容音信杳无。 唐 杜牧 《月》诗:“三十六宫秋夜深, 昭阳 歌断信沉沉。” 宋 张先 《清平乐》词之一:“ 陇 上《梅花落》尽, 江 南消息沉沉。” 明 汤显祖 《紫箫记·下定》:“ 鲍四娘 为何音信沉沉,没些定夺。”

亦作“沉沉”。宫室深邃貌。《史记·陈涉世家》:“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伙颐! 涉 之为王沉沉者!’” 裴駰 集解引 应劭 曰:“沉沉,宫室深邃之貌也。” 唐 魏徵 《暮秋言怀》诗:“沉沉 蓬莱阁 ,日久乡思多。” 宋 洪迈 《夷坚丁志·张敦梦医》:“﹝ 张敦 ﹞尝侨寓 潮州 ,梦人邀去,大屋沉沉如王居,立俟门左,吏导之使入。” 清 龚自珍 《水龙吟·题家绣山<停琴听箫图>》词:“红楼一角沉沉,那厢灯火秋娘院。” 朱锡梁 《白门咏史》:“沉沉殿影照 秦淮 , 后主 词场亦霸才。”

璧月

月圆像璧一样。对月亮的美称

稍稍

(1) 稍微

我的手表稍稍快了点

稍稍地侧着头。——《樱花赞》

(2) 逐渐;渐渐

稍稍蚕食之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宋· 王安石《伤仲永》

星河

指银河

枕簟

枕席。泛指卧具。《礼记·内则》:“敛枕簟,洒扫室堂及庭,布席,各从其事。” 唐 韩愈 《新亭》诗:“水文浮枕簟,瓦影荫龟鱼。” 宋 黄庭坚 《次韵曾子开舍人游籍田载荷花归》:“扫堂延枕簟,公子气翩翩。” 清 方文 《山中休夏》诗:“柴门枕簟恣高眠,虽无饱饭粥亦乐。”

清光

(1).清美的风彩。多喻帝王的容颜。《汉书·晁错传》:“今执事之臣皆天下之选已,然莫能望陛下清光,譬之犹五帝之佐也。” 颜师古 注引 晋灼 曰:“今之臣不能望见陛下之光景所及。” 唐 李白 《赠郭季鹰》诗:“盛德无我位,清光独映君。” 宋 范仲淹 《除枢密副使召赴阙陈让第二状》:“窃念臣等,自临边鄙,久阻闕廷,入对清光,人臣所愿。” 明 陈与郊 《昭君出塞》:“空庭春暮矣,惊传詔,奉清光,疑错报,幸 平阳 。”

(2).清亮的光辉。多指月光、灯光之类。 南朝 齐 谢朓 《侍宴华光殿曲水》诗:“欢飫终日,清光欲暮。” 唐 崔备 《奉陪武相公西亭夜宴陆郎中》诗:“剪烛清光发,添香煖气来。” 明 刘基 《雪中》诗之二:“移床漫向明牎下,图得清光好照书。” 巴金 《家》十九:“漫天的清光洗着他们的脸。”

草木

(1).指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易·坤》:“天地变化,草木蕃。” 唐 韩愈 《送李愿归盘谷序》:“ 太行 之阳有 盘谷 , 盘谷 之閒,泉甘而土肥,草木藂茂,居民鲜少。” 明 刘基 《<悦茂堂诗>序》:“故人不得其性则痛,鸟兽不得其性则瘏,草木不得其性则萎以枯。”

(2).指荒野。《韩非子·说疑》:“此十二人者,或伏死於窟穴,或槁死於草木,或飢饿於山谷,或沉溺於水泉。”

(3).比喻卑贱。多用作自谦之词。 唐 陈子昂 《谏刑书》:“臣草木微品,天恩降休,伏刻肌骨,不敢忘捨。” 宋 苏轼 《笏记》之一:“徒倾艸木之心,莫报乾坤之施。”

寒碧

(1).给人以清冷感觉的碧色。指代寒凉的碧空。 唐 陆龟蒙 《吴俞儿舞歌·剑俞》:“技月喉,擢霜脊,北斗离离在寒碧。”

(2).给人以清冷感觉的碧色。指代丛丛浓密的绿荫。 宋 陆游 《东湖新竹》诗:“插竹编篱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沦漪。” 明 胡其毅 《孔庙柏歌》:“ 大成殿 前多古柏,树树参天堕寒碧。”

(3).给人以清冷感觉的碧色。指代清冷的湖水。 宋 姜夔 《暗香》词:“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 西湖 寒碧。” 明 文徵明 《斋前小山秽翳久关家兄召工治之》诗之二:“微风一以摇,波光乱寒碧。”

幽人

(1).幽隐之人;隐士。《易·履》:“履道坦坦,幽人贞吉。” 孔颖达 疏:“幽人贞吉者,既无险难,故在幽隐之人守正得吉。”《后汉书·逸民传序》:“ 光武 侧席幽人,求之若不及。” 清 顾炎武 《与胡处士庭访北齐碑》诗:“策杖向郊坰,幽人在巖户。”

(2).指幽居之士。 宋 苏轼 《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诗:“幽人无事不出门,偶逐东风转良夜。”

良夜

(1).美好的夜晚。旧题 汉 苏武 《诗》之四:“芳馨良夜发,随风闻我堂。” 唐 李益 《写情》诗:“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宋 苏轼 《后赤壁赋》:“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清 纳兰性德 《天仙子》词:“好天良夜酒盈樽,心自醉,愁难睡,西南月落城乌起。”

(2).深夜;长夜。《后汉书·祭遵传》:“帝东归过 汧 ,幸 遵 营,劳饗士卒,作黄门武乐,良夜乃罢。” 李贤 注:“良犹深也。” 唐 杜甫 《腊日》诗:“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 宋 王安石 《少狂喜文章》诗:“良夜未遽央,青灯数寒更。”

家长

(1) 旧称一家之主

(2) 指父母或其他监护人

明天学校里开家长会

颜色

(1) 色彩。光的各种现象(例如红色、棕色、桃红色、灰色、绿色、蓝色和白色等),或使人们得以区分在大小、形状或结构等方面完全相同的物体的视觉或知觉现象

(2) 指显示给人看的利害的脸色

颜色不少变。——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3) 指颜料或染料

(4) 为颜料所染成的色彩或色泽

他的衣服上满都是那种颜色的染料

(5) 女子的姿色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唐· 白居易《长恨歌》

终年

(1) 全年;整年

积雪终年不化

(2) 人死亡时的年龄

他终年90岁

半菽

(1).谓半菜半粮,指粗劣的饭食。《汉书·项籍传》:“今岁飢民贫,卒食半菽。” 颜师古 注:“ 孟康 曰:‘半,五升器名也。’臣 瓚 曰:‘士卒食蔬菜以菽杂半之。’ 瓚 説是也。菽谓豆也。” 唐 元稹 《竹部》诗:“归来不买食,父子分半菽。”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景贤·书周孝子事》:“﹝ 周芳容 ﹞连遭丧病,家亦奇贫,笔耕所出不能谋半菽之养。”

(2).指少许之物。《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视若游尘,遇同土梗,莫肯费其半菽,罕有落其一毛。” 吕延济 注:“浇薄之人视之如游尘,土梗,莫肯以半豆一毛而济之。”

无从

指做某件事没有办法或找不到头绪

问题复杂,无从入手

不解

(1).不能解开;不能分开。《楚辞·九章·哀郢》:“心絓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 汉 枚乘 《七发》:“ 楚苗 之食,安胡之飰,摶之不解,一啜而散。” 明 李贽 《过桃园谒三义祠》诗:“谁识 桃园 三结义,黄金不解结同心。”

(2).不能解救;不能和解。 汉 孔融 《论盛孝章书》:“向使 郭隗 倒悬而王不解,临难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 柳青 《狠透铁》:“有时甚至因為正直更被一部分人深恶痛绝,好象结了不解之仇。”

(3).不止;不罢休。《汉书·五行志上》:“归狱不解,兹谓追非,厥水寒, * 。”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谓释有罪之人而归无辜者也。解,止也。追非,遂非也。”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十七:“男家送去一床哔叽被,女家不要,非得麻花被不解。”

(4).不懂,不理解。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推其所由,似元不解音声。” 唐 李白 《月下独酌》诗之一:“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四:“ 李筌 注《阴符经》,至‘禽兽之制在气’经年不解,梦乌衣人教之,遂通其义。” 余开选 《狮子》:“‘你要干啥?’ 王天明 不解地问。”

不懈怠。《诗·大雅·假乐》:“不解於位,民之攸塈。”《礼记·杂记下》:“三日不怠,三月不解。”

尔时

犹言其时或彼时。《左传·襄公十三年》“使 士匄 将中军,辞曰: 伯游 长,昔臣习於 知伯 ,是以佐之,非能贤也” 晋 杜预 注:“ 罃 代将中军, 士匄 佐之。 匄 今将让,故谓尔时之举,不以己贤。”

举白

(1).举杯告尽。犹干杯。 宋 张表臣 《珊瑚钩诗话》:“饮酒痛釂,谓之举白。” 清 黄遵宪 《渡辽将军歌》:“酒酣举白再行酒,拔刀亲割生彘肩。”

(2).泛指饮酒或进酒。 唐 韩偓 《秋深闲兴》诗:“把钓覆棋兼举白,不离名教可颠狂。” 宋 王禹偁 《送密直温学士西京迁葬》诗:“留守开筵亲举白,故人垂泪看焚黄。”

(3).指罚酒。白,大白,用以罚酒的杯子。 汉 刘向 《说苑·善说》:“ 文侯 饮而不尽釂, 公乘不仁 举白浮君。”《文选·左思<吴都赋>》:“里讌巷饮,飞觴举白。” 刘良 注:“大白,杯名。有犯令者,举而罚之。” 宋 苏轼 《赠孙莘老》诗:“若对青山谈世事,当须举白便浮君。”

(4).揭发;报告。《汉书·杜钦传》:“假令 丹 ( 师丹 )知而白之,此诬罔罪也;不知而白之,是背经术、惑左道也:二者皆在大辟,重於 朱博 、 孙宏 、 陈咸 所坐。 方进 终不举白。” 三国 魏 曹操 《步战令》:“诸部曲者,各自按部陈兵疏数。兵曹举白。”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白莲教》:“ 杨 急起捉其臂曰:‘客请少停,有密事举白。’”

不贤

(1).不贤明;无才能。《论语·子张》:“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韩非子·王道》:“是故不贤而为贤者师,不智而为智者正。” 汉 刘歆 《移书让太常博士》:“贤者志其大者,大贤者志其小者。”

(2).不贤惠;无德行。《豆棚闲话·党都司死枭生首》:“无如 伯甫 口嘴肥甜,一心信道团练是个好人,反把妻子駡个不贤不慧,生出事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回:“説来也难,娶了一个好的来也罢了;倘使娶了个不贤的,那非但自己终身之累,就是小孩子对付晚娘也不容易。”

(3).不善,不好。《吕氏春秋·察今》:“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老兵

参加过许多战役的军人;尤指任何行业中喜爱本行的老手

羁旅

亦作“羇旅”。1.寄居异乡。《左传·庄公二十二年》:“ 齐侯 使 敬仲 为卿,辞曰:‘羇旅之臣……敢辱高位?’” 杜预 注:“羇,寄;旅,客也。”《史记·陈杞世家》:“羈旅之臣,幸得免负担,君之惠也。” 唐 韩愈 《又与柳中丞书》:“夫远徵军士,行者有羇旅离别之思,居者有怨旷骚动之忧。” 宋 陆游 《六言》诗之四:“壮岁京华羈旅,暮年湖海清狂。”

(2).指客居异乡的人。《周礼·地官·遗人》:“野鄙之委积,以待羇旅。” 郑玄 注:“羇旅,过行寄止者。”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涉务》:“ 江 南朝士,因 晋 中兴,南渡 江 ,卒为羈旅。”《资治通鉴·晋惠帝太安二年》:“ 机 以羇旅事 颖 ,一旦顿居诸将之右, 王粹 等心皆不服。” 清 龚自珍 《台城路·同人皆诇知余近事》词:“ 吴 棉已把桃笙换,流光最惊羈旅。”

0
纠错

精彩推荐:

  • 作者:林同,朝代:宋代
    五载莫归省,双亲孰问安。固云亲有命,不谓我何颜。
  • 作者:曾巩,朝代:宋代
    旌旗东下路尘开,六月风云席上回。正恐一方人暍死,直将霖雨过江来。
  • 作者:许浑,朝代:唐代
    秦女梦余仙路遥,月窗风簟夜迢迢。潘郎翠凤双飞去,三十六宫闻玉箫。
  • 作者:乾隆,朝代:清代

    四海皆吾家,羽林无烦棷。

    游豫本为民,民艰廑咨剖。

    忽生乎所易,懈萌在经久。

    而吾何敢然,慎终励其首。

    巡方法皇祖,视膳奉文母。

    南邦已莅止,农实勤南亩。

    风俗不异前,教养应善后。

    善后非更张,章程贵谨守。

    老幼尽安怀,闾阎自亲友。

    庶几休以息,世共登仁寿。

    三赓缅尧巍,一意懋汤负。

  • 作者:江源,朝代:明代

    江水悠悠去,青山衮衮来。

    开尊自斟酌,得句费敲推。

    淑气回汀草,春光泄野梅。

    偶然忘客虑,微醉独徘徊。

  • 作者:乾隆,朝代:清代

    岁岁于阗贡,制成如意多。

    最嫌俗样巧,无碍佛缘和。

    恰似李诗咏,宁同召诰诃。

    添筹玉人琢,结习未忘么。

  • 作者:吕陶,朝代:宋代

    郊原气象欲迎春,祠下乔林秀色匀。

    数里旧防能禦患,二江流水不迷津。

    舆言此日蒙深利,惠政当时念远人。

    公意勤勤议增筑,又逢贤杰继芳尘。

  • 作者:宋祁,朝代:宋代
    诏押平明出未央,便随公府汎牙樯。即时趋坐多留帻,几夕登楼共踞床。胜国遗官沉雪雾,从军旧沼认莲房。翘材宴隙还家早,紫叶丛萱映寿觞。
  • 作者:强至,朝代:宋代
    国初以来治蜀者,处置尽自乖崖公。当时奏使便宜敕,不与天下州府同。行之已及八十载,奸宄销伏谁之功。因循至此渐抏敝,有未晓者时相攻。鞭笞小罪亦检察,不许略出常科中。下民知之颇不惧,州县往往藏群凶。侧身敛足未动者,实以累朝恩泽隆。公之初来蜀人喜,慈爱久著民情通。众心欢然耻犯法,捄药浮薄归醇醲。尽将约束付僚吏,兴起学校还文翁。二年美化极沾洽,远近循服如偃风。上将归公问谁代,当使间作如笙镛。遂求元老得青社,其人廊庙之宗工。往年镇抚有异绩,大旆再来遣于东。公今与之合符去,到必奉诏参夔龙。大资旧德固无虑,剖判自出其心胸。所忧厥后嗣之者,忠定良法还如空。养顽活狡作渊薮,不免剪殄烦兴戎。蒙之愤懑久填臆,言贱不得
  • 作者:乾隆,朝代:清代

    五官定以心居主,思则得之孟子辞。

    应识理为思本耳,理心惟在辨微危。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app
下载词典网APP
用手机扫一扫
手机版 古诗文 在线查询
词典网 www.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