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文 >> 缘识原文 诗词名句

缘识

作者:宋太宗 朝代:宋代

缘识原文

顶戴尊天地,聪明识见高。
无为通理性,猛利岂虚劳。
出没终难认,因缘不可逃。
中原多圣境,四海涌滔滔。

诗词问答

问:缘识的作者是谁?答:宋太宗
问:缘识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宋太宗的名句有哪些?答:宋太宗名句大全

宋太宗缘识书法欣赏

宋太宗缘识书法作品欣赏
缘识书法作品

参考注释

顶戴

(1) 清代用以区别官员等级的帽饰。分别饰红宝石、珊瑚、青金石、水晶等。也称“顶带”

(2) 感激

举家顶戴不尽

(3) 敬礼

天地

(1) 天和地。指自然界和社会

天地山川。——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天地之闻。——清· 黄宗羲《原君》

天地之大

震动天地。——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比喻人们活动的范围

(3) 指天地之间,自然界

天地之精也。——《吕氏春秋·慎行论》

天地百法乎。——清· 洪亮吉《治平篇》又

天地调剂之法也。

天地不能生人。

天地之所以养人也。

聪明

(1) 天资高,记忆和理解力强

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资治通鉴》

聪明人

(2) 听觉和视觉灵敏

耳目聪明

识见

见解;见识。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栖逸》:“ 郗尚书 与 谢居士 善。常称:‘ 谢庆绪 识见虽不絶人,可以累心处都尽。’”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某人在涵养上用功,某人在识见上用功。” 吴组缃 《山洪》十七:“自己为什么也和他们一样没识见呢?”

无为

(1) 道家思想,指要依天命,顺其自然,没必要有所作为

(2) 儒家指用德政感化人民,不施行刑罚

(3) 不要,不用

无为在歧路。——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通理

(1).通晓事理。《易·坤》:“君子黄中通理。” 三国 魏 曹操 《议复肉刑令》:“安得通理君子达於古今者,使平斯事乎?”《平妖传》第五回:“你儿子忒不通理,做出恁般手脚。”

(2).共通的道理。《三国志·蜀志·秦宓传》:“又论皇帝王霸豢龙之説,甚是通理。”《南史·徐羡之传》:“臣以为法律之外,尚弘通理,母之即刑,由子明法。” 宋 曾巩 《正长各举属官诰》:“盖上下之体相承,如此以周天下之务,此古今之通理也。”

(3).犹统理。 汉 荀悦 《汉纪·成帝纪四》:“臣闻天生蒸民,不能自治而立王者通理之。” 宋 王禹偁 《与冯伉书》:“今有 商於 之命,而亲友间往往相唁,诚以閤下通理是郡也。”

(4).连通的纹理。 唐 白居易 《云居寺孤桐》诗:“直从萌芽拔,高自毫末始。四面无附枝,中心有通理。”

猛利

(1).犹凶暴。《法苑珠林》卷三:“尔时有情,展转相见,各起猛利杀害之心。”

(2).犹厉害。 唐寒山 《诗》之一:“上人心猛利,一闻便知妙。” 明 唐顺之 《条陈蓟镇练兵事宜》:“ 嘉靖 间鸟嘴銃最后出而最猛利。”

虚劳

慢性肺结核,能使身体虚弱

出没

显现或隐没

大鲸悠然出没于浪涛中

船头在浪中缓缓出没

因缘

(1) 产生结果的直接原因和辅助促成其结果的条件

洒家在五台山真长老处,学得说因缘,便是铁石人也劝得他转。——《水浒传》

(2) 缘分

他俩真有因缘

不可

(1)

不可能;不可以

兼与药相粘,不可取。——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

(2)

决不能,必须不

而势力众寡不可论。——《资治通鉴》

不可一概而论

(3)

与“非”搭配,表示必须或一定

今天这个会很重要,我非去不可

中原

(1) 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北定中原。——诸葛亮《出师表》

北虏僭盗中原。——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2) 平原;原野

圣境

(1).宗教信徒所向往的超凡入圣的境界。 南朝 齐 萧子良 《净住子·出家顺善门》:“今出家者未登圣境,而期望之人恒引圣责凡。” 唐 王缙 《东京大敬爱寺大证禅师碑》:“夫上智之身,曲随世界;上智之心,密游圣境。” 唐 王昌龄 《同王维集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五韵》:“圆通无有象,圣境不能侵。”

(2).指传道的境域。有时用于比喻或讽刺。 鲁迅 《<伪自由书>后记》:“听说 青岛 也是好地方,但这是 梁实秋 教授传道的圣境,我连遥望一下的眼福也没有过。”

(3).比喻艺术作品或自然景物中出神入化的境界。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六:“ 迦陵 雄劲之气, 竹垞 清雋之思, 樊榭 幽艳之笔,得其一节,亦足自豪。若兼有众长,加以沉鬱,本诸忠厚,便是词中圣境。” 骆宾基 《一个唯美派画家的日记·十月十三日》:“那广旷的宇宙美,给它开阔了另一个圣境。”

四海

(1) 指全国各地

四海为家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三国志·诸葛亮传》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指世界各地

放之四海而皆准

(3) 豪放、豁达

老牛说:“真是大手笔,四海得很”

滔滔

(1) 形容大水奔流貌

白浪滔滔

(2) 比喻言行或其他事物连续不断

他滔滔地辩论着,脸上兴奋得通红。——茅盾《第一阶段的故事》

这使他们骄傲了,一路滔滔开向平型关,…。—— 周立波《悼田守尧同志》

年滔滔而自远兮,寿冉冉而愈衰。——《楚辞·东方朔·七谏》

(3) 盛大;普遍

天下滔滔,知我者希。——《新唐书》

况且老荆那样的人,滔滔者皆是,换一个来,何尝会比他好?—— 茅盾《路》

(4) 和暖

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楚辞·九章》

0
纠错

精彩推荐:

  • 作者:项安世,朝代:宋代
    只知白下棠花白,不记湖边草色新。郁郁楼台笼戍柳,荒荒苔藓画游舲。重来老子惭无恨,徉卧尊前醉不醒。投晓张帆顺风去,怕遭民吏笑明廷。
  • 作者:梅颐,朝代:元代

    萧疏竹树与檐齐,浅淡桃花隔小溪。

    丝竹已随春梦断,绿阴深处听莺啼。

  • 作者:郑常,朝代:唐代
    羡君无外事,日与世情违。地僻人难到,溪深鸟自飞。儒衣荷叶老,野饭药苗肥。畴昔江湖意,而今忆共归。
  • 作者:秦观,朝代:宋代
    宫腰袅袅翠鬟松。夜堂深处逢。无端银烛殒秋风。灵犀得暗通。身有恨,恨无穷。星河沈晓空。陇头流水各西东。佳期如梦中。
  • 作者:白玉蟾,朝代:宋代
    路似羊肠绕,溪如燕尾分。青山相领略,许我一丘云。
  • 作者:李坚(贞夫),朝代:明代

    离离原上花,灼灼开新枝。

    采之簪满头,诚可媚芳姿。

    纷纷谁家子,竞取争妍奇。

    我欲往效之,濡露恐沾衣。

    衣沾固足惜,妍奇将安为。

  • 作者:张九龄,朝代:唐代
    将命祈灵岳,回策诣真士。绝迹寻一径,异香闻数里。分庭八桂树,肃容两童子。入室希把袖,登床愿启齿。诱我弃智诀,迨兹长生理。 * 反自然,炼药求不死。斯言眇霄汉,顾余婴纷滓。相去九牛毛,惭叹欢知何已。
  • 作者:李覯,朝代:宋代
    主人渴良马,仆夫念驽骀。行迟追易及,力少牵易来。时闻千里足,百箭攒其怀。主人虽欲买,众口大悠哉。
  • 作者:乾隆,朝代:清代

    华灯悬处影珑玲,瑟瑟疏林朔吹生。

    启户月高天宇迥,雪峰数点映空明。

  • 作者:曾丰,朝代:宋代
    君不见岷峨春雷江发源,又不见楩楠秋风叶归根。时中两字万物具,他说不出吾圣门。挟书来就辟雍试,尧舜君民得无意。凤山梅隐屋数椽,区区无乃太早计。渊明出办三径资,初不害结松菊知。君今意与梅莫逆,岂梅亦具幽独姿。梅虽花早实亦早,早恐少年迟恐老。青春誓不易岁寒,归伴梅心梅却扫。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app
下载词典网APP
用手机扫一扫
手机版 古诗文 在线查询
词典网 www.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