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文 >> 过融上人兰若原文 诗词名句

过融上人兰若

作者:綦毋潜 朝代:唐代

过融上人兰若原文

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水鸟飞。
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

诗词问答

问:过融上人兰若的作者是谁?答:綦毋潜
问:过融上人兰若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綦毋潜的名句有哪些?答:綦毋潜名句大全

译文和注释

译文
山上寺院屋内挂着僧衣,窗外没有人影,只听见山溪流水潺潺,各种鸟儿飞来飞去。
沿着山路往回走,消磨了半个黄昏,却突然听到晚钟声悠悠传来,仿佛与这山间的青翠岚气连成了一片。

注释
翠微:青翠的山色,形容山光水色青翠缥缈。

诗文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上山寺访友不遇,却被山中优美的自然景色所吸引,因而尽兴欣赏。过,访问之意;融,是诗人所要寻访的和尚的名字;上人,对和尚的尊称;兰若,梵语“阿兰若”的简称,指和尚的住所。

  首句,通过山头禅室里挂着僧衣的细节,既点明了友人的身份、居处,也巧妙地暗示友人不在禅室里,写得干净利落。

  次句紧承首句,指出“窗外无人”,也是静悄悄的。只听见山溪流水潺潺,溪上有各种鸟儿飞来飞去。诗人以溪声、鸟飞的声响和动态,反衬出山寺环境的清静。

  接下去,第三句“黄昏半在下山路”,省略了主语,句法简洁。七个字兼有叙事、抒情、写景。“黄昏”,暗示诗人尽管访友不遇却兴致未减,已在山顶佛寺四周流连了大半天。“下山路”,说明此刻诗人正慢慢沿着山路往回走。“半在”,表明山路上景色也很幽美,因此自己把半个黄昏都消磨过去了。

  “却听钟声连翠微”,“却”字,不仅起到转折句意的作用,还能使人想象诗人蓦然闻钟、回首驻足的情状。“钟声连翠微”五个字,以景物形象、色彩和声音收束全篇。因为作者凝神聆听着悠扬的晚钟声在深山里荡漾、萦绕,所以他感到钟声同这浮荡山间的青翠岚气连成一片。“连”字把听觉形象“钟声”与视觉形象“翠微”彼此沟通起来,传达出诗人独特而又自然的感受。这一句描绘了暮色苍苍中翠色千重的山林美景;而荡漾山林经久不息的钟声,又给这幽深秀丽的山林增添了静谧的气氛。诗人流连忘返、迷恋山林的深情,就从这幅深山幽景中透露出来。

  七绝诗篇幅短小,要求作者笔墨精炼。这首诗四句二十八个字,无一句、一字是多余的。摄取的景物虽不多,却显得丰富多彩。

0
纠错

精彩推荐:

  • 作者:陈造,朝代:宋代
    理以定胡明,用智或成疎。芸芸自根求,一一皆我储。饥{左米右备}渴须浆,水固不宜车。请君默自烛,是物谁欠余。
  • 作者:释怀深,朝代:宋代

    四维上下白漫漫,玉殿琼楼正好看。

    任是黑风吹海立,渠侬门户不相干。

  • 作者:赵公豫,朝代:宋代
    标签:滕王阁

    滕王高阁已尘埃,故老犹传结搆材。

    南浦寒潭秋月浅,西山爽气晓风开。

    韩公碑碣生苔藓,王子文章没草莱。

    举目章江多落寞,萧萧云树总堪哀。

  • 作者:释梵琮,朝代:宋代
    山丛林与入丛林,一句当机绝古今。不涉流清到底,九江江水未为深。
  • 作者:释文礼,朝代:宋代
    磐陀漠漠秘苍苔,终日跏趺两鬓摧。纵使不曾呼唤著,何尝谩得阿师来。
  • 作者:石宝,朝代:明代

    吾行何所求,青山映华发。

    板舆傍春花,清波溅仙袜。

    功名一炊黍,人世几明月。

    历览千万秋,百巧未如拙。

  • 作者:苏轼,朝代:宋代
    炎歊六月北窗凉,更觉甘如饭稻粱。宰我粪墙讥敢避,孝先经笥谑兼忘。忧虞心谢知时雁,安稳身同挂角羊。要识熙熙不争竞,华胥别是一仙乡。
  • 作者:刘商,朝代:唐代
    破瓶落井空永沈,故乡望断无归心。宁知远使问姓名,汉语泠泠传好音。梦魂几度到乡国,觉后翻成哀怨深。如今果是梦中事,喜过悲来情不任。
  • 作者:刘克庄,朝代:宋代
    一声声劝人归去,啼血江南几树花。我被微官拘束在,汝缘何事不归家。
  • 作者:乾隆,朝代:清代

    陪尾何曾高百丈,地灵亦自解生云。

    凭轩不惜藏山色,却为春郊作雨欣。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app
下载词典网APP
用手机扫一扫
手机版 古诗文 在线查询
词典网 www.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