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文 >> 送月上人归乡原文 诗词名句

送月上人归乡

作者:释正觉 朝代:宋代

送月上人归乡原文

西风木落山露骨,秋月在水波濯魂。
客意归卧四明麓,三世佛从禅口吞。
大千俱坏我不坏,三六相昏渠不昏。
劫空照见造化种,回首应物亡尘根。

诗词问答

问:送月上人归乡的作者是谁?答:释正觉
问:送月上人归乡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释正觉的名句有哪些?答:释正觉名句大全

释正觉送月上人归乡书法欣赏

释正觉送月上人归乡书法作品欣赏
送月上人归乡书法作品

参考注释

西风

(1) 从西方吹来的风

温带的盛行西风

(2)

(3) 指秋风

(4) 比喻腐朽没落的力量或气势

落山

指太阳下山。 瞿秋白 《文艺杂著续辑·<子夜>和国货年》:“明明还只是子夜,而居然以为天已经大亮了,甚至于太阳又要落山了。” 赵树理 《套不住的手》:“ 陈秉正 老汉从吃过早饭起程,直走到太阳快落山才到。”

露骨

比喻用意十分显露,语不含蓄,毫无掩饰或假装的状态

话说得很露骨

秋月

(1).秋夜的月亮。 晋 陶潜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诗:“叩栧新秋月,临流别友生。” 唐 杜甫 《十七夜对月》诗:“秋月仍圆夜,江村独老身。” 清 陆圻 《与歌者陈郎》诗:“玉管谩吹秋月白,红牙曾对綺筵新。” 殷夫 《放脚时代的足印》诗:“秋月的深夜,没有虫声搅破寂寞,便悲哀也难和我亲近。”

(2).秋季。《魏书·长孙嵩传》:“比及秋月,徐乃乘之,则 裕 首可不战而悬。”《南齐书·州郡志上》:“土甚平旷,刺史每以秋月多出 海陵 观涛,与 京口 对岸, 江 之壮阔处也。”

水波

水的波浪。亦指水

意归

意之所在。《三国志·蜀志·李譔传》:“著古文《易》、《尚书》、《毛诗》、三《礼》、《左氏传》、《大玄指归》,皆依準 贾 马 ,异於 郑玄 。与 王氏 殊隔,初不见其所述,而意归多同。”

四明

山名。在 浙江省 宁波市 西南。自 天台山 发脉,绵亘于 奉化 、 慈溪 、 馀姚 、 上虞 、 嵊县 等县境。道书以为第九洞天,又名 丹山赤水洞天 。凡二百八十二峰。相传群峰之中,上有方石,四面如窗,中通日月星辰之光,故称 四明山 。《三才图会·四明山图考》:“ 四明山 者, 天台 之委也。高兴华顶,齐跨数邑。自 奉化 雪竇 入,则直谓之 四明 。行山中大约五六十里,山山盘亘,竹树葱菁,众壑之水,乱流争趋。入益深,猿鸟之声俱絶,悄然嘻呬通顥气,觉与世界如絶,不似 天台 之近人也。道书称第九洞天。峯凡二百八十二,中有 芙蓉峯 ,刻 汉 隶‘四明山心’四字。其山四穴如天窻,隔山通日月星辰之光,故曰 四明 。”

三世佛

佛教谓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各有千佛出世。过去佛为 迦叶 诸佛,现在佛为 释迦牟尼 佛,未来佛为 弥勒 诸佛。《法华经·方便品》:“三世诸佛,説之仪式。”《敦煌变文集·维摩经押座文》:“亲见无边三世佛,故号 维摩 长者身。”《天雨花》第五回:“﹝ 刘天叙 ﹞自言是 灵山 三世佛降生。”

大千

“ 大千世界 ”的省称。 晋 道恒 《释驳论》:“故神暉一震,则感动大千。” 宋 苏轼 《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诗:“忽登最高塔,眼界穷大千。” 赵朴初 《满庭芳·为人民大会堂作》词:“气吞大千, 天安门 外, 泰岱 壮严。”

六相

(1).传说辅佐 黄帝 的六臣: 蚩尤 、 大常 、 奢龙 、 祝融 、 大封 、 后土 ,分掌天地四方。《管子·五行》:“昔者 黄帝 得 蚩尤 ,而明於天道;得 大常 ,而察於地利;得 奢龙 ,而辩於东方;得 祝融 ,而辩於南方;得 大封 ,而辩於西方;得 后土 ,而辩於北方。 黄帝 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 唐 张说 《祭崔侍郎文》:“故令名不离其身,方齐六相,助明三辰。” 清 钱谦益 《炼丹台》诗:“六相资辅弼,五贼收狂癲。”

(2).佛教语。指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见《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四。 清 黄宗羲 《苏州三峰汉月藏禅师塔铭》:“ 曹洞 、 潙仰 、 法眼 建立四禁、五位、六相、三昧等纲宗,以竭机语之欺伪。”

照见

(1).从光照或反光物中映现。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卢江水》:“山东有石镜照水之所出,有一圆石悬崖,明浄照见人形。” 唐 岑参 《自潘陵尖还少室居止秋夕凭眺》诗:“月出 潘陵 尖,照见十六峰。” 茅盾 《子夜》十三:“闪电瞥过长空,照见满天的乌云。”

(2).详察;明了。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一:“ 先主 临终谓之曰:‘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然,君可自取。’非 先主 照见 孔明 肝胆,其肯发此言?” 明 李贽 《心经提纲》:“彼其智慧行深,既到自在彼岸矣,斯时也,自然照见色、受、想、行、识五藴皆空,本无生死可得。” 鲁迅 《集外集·<奔流>编校后记(七)》:“说得非常分明,这才可以照见 托尔斯泰 ,而且也照见那以 托尔斯泰 为‘卑污的说教者’的 中国 创造社旧旗下的‘文化批判’者。”

造化

(1) 福分;好运气

子女都这么孝敬,你可真有造化

(2) 自然界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

信造化之尤物。——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与造化抗衡

回首

(1) 把头转向后方

(2) 回顾

可堪回首。——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 婉辞。死亡

回首之日

应物

(1).顺应事物。《庄子·知北游》:“邀於此者,四枝彊,思虑恂达,耳目聪明,其用心不劳,其应物无方。” 锺泰 发微:“‘应物无方’,言不执滞也。”《史记·太史公自序》:“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 宋 欧阳修 《道无常名说》:“无常以应物为功,有常以执道为本。”《西游记》第二回:“这猴王自从了道之后,身上有八万四千毛羽,根根能变,应物随心。”

(2).犹言待人接物。《晋书·外戚传·王濛》:“虚己应物,恕而后行。”《隋书·循吏传·刘旷》:“ 刘旷 ,不知何许人也。性谨厚,每以诚恕应物。” 明 孙柚 《琴心记·挑动春心》:“你看他清标应物,如春月之濯柳;英气逼人,似野鹤之出羣。” 清 姚鼐 《扬雄<太玄>目录序》:“虽庸愚不肖,苟筮之而见所以处事应物者,皆合乎圣人之道也。”

尘根

佛教以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根尘相接,便产生六识,导致种种烦恼。 南朝 梁 萧统 《开善寺法会》诗:“尘根久未洗,希霑垂露光。” 唐 王维 《为人祭李舍人文》:“旷无浄染,顿离尘根。” 宁调元 《燕京杂诗》之六:“不浄尘根多懊恼,转移恩怨太分明。”

0
纠错

精彩推荐:

  • 作者:释法薰,朝代:宋代
    通天大路,铁壁万重。全机拶透,笑破虚空,羚羊挂角不留踪。
  • 作者:薛据,朝代:唐代
    日落草木阴,舟徒泊江汜。苍茫万象开,合沓闻风水。洄沿值渔翁,窈窕逢樵子。云开天宇静,月明照万里。早雁湖上飞,晨钟海边起。独坐嗟远游,登岸望孤洲。零落星欲尽,朣胧气渐收。行藏空自秉,智识仍未周。伍胥既仗剑,范蠡亦乘流。歌竟鼓楫去,三江多客愁。
  • 作者:杨万里,朝代:宋代
    秋光好处顿胡床,旋唤茶瓯浅著汤。隔树漏天青破碎,惊风度竹碧勿忙。
  • 作者:柴随亨,朝代:宋代
    采蘩春日咏迟迟,何事于今咏黍离。夜到子中分旦气,岁从寅上授人时。野花啼鸟般般意,流水孤村岸岸移。且向醉中歌一贡,自怜吾及共吾儿。
  • 作者:陆游,朝代:宋代
    老便寂寂厌纷纷,借得禅房卧看云。夜宴怕逢觥录事,秋山佣伴猎将军。余年敢望十寒暑,夙习正须三沐熏。斜日满窗谁唤起,数声啼鸟隔溪闻。
  • 作者:张舜民,朝代:宋代
    煮酒堆山果,新茶下粉团。似梅嫌足核。如蜜少加酸。公子倾金弹,行人漏蜡丸。吾乡元不识,归日画图看。
  • 作者:魏了翁,朝代:宋代
    禹穴元从一罅通,禹陵元在乱山中。饮泉窆石皆如此,误却东游太史公。
  • 作者:程卓,朝代:宋代
    石门一望路迢迢,五老峰高耸碧霄。泉挂珠帘当洞口,烟拖练带束山腰。香炉捧出仙人掌,辇辂行过只女桥。午夜月明天似水,鹤归松顶听 * 。
  • 作者:乾隆,朝代:清代

    间日阁章至,京畿雨被咸。

    如斯沐天泽,益切顾民碞。

    即景欣既渥,沿途课载芟。

    实钦惠我厚,敢谓感神諴。

  • 作者:张炎,朝代:宋代
    奇峰相对接球庭。乍微晴,又微阴。舍北江东,如盖自亭亭。翻笑天台连雁荡,隔一片、不逢君。此中幽趣许谁邻。境双清。人独清。采药难寻,童子语山深。绝似醉翁游乐意,林壑静、听泉声。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app
下载词典网APP
用手机扫一扫
手机版 古诗文 在线查询
词典网 www.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