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文 >> 谢张待制赴饮原文 诗词名句

谢张待制赴饮

作者:晁公溯 朝代:宋代

谢张待制赴饮原文

我如沐猴冠,强佩刺史章。
傥令人朝班,惊倒鸳鹭行。
安敢处贵人,置酒登此堂。
知公盖超然,轩冕等秕糠。
但逢臭味同,握手出肺肠。
肯为宣明面,贫贱乃遽忘。
远从三峡来,欲访五亩桑。
闻昨去郡时,送者倾城隍。
皆言民疾苦,公见必惨伤。
奏疏每建白,细书亲贴黄。
岂容廊庙具,而久滞一方。
使民济大川,行矣为舟航。
杖屦可少留,吉日辰甚良。
歌公竹枝词,举我柏叶觞。
勿辞饮之釂,不发宽饶狂。
酿以老翁泉,中有班马香。

诗词问答

问:谢张待制赴饮的作者是谁?答:晁公溯
问:谢张待制赴饮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晁公溯的名句有哪些?答:晁公溯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沐猴冠

同“ 沐猴而冠 ”。 宋 刘过 《水调歌头》词:“未必古人皆是,未必今人俱错,世事沐猴冠。”

刺史

古代官名,自汉设立本为监察郡县的官员,宋元以后沿用为一州长官的别称

令人

使人

令人发指

令人兴奋

朝班

古代群臣朝见帝王时按官品分班排列的位次。朝堂列班时,除侍奉官外,一般官品越高的班列离帝王越近。历代朝仪不一,分班情况各异。如 唐 设文武一品至五品班, 清 设文武一品至九品班。后泛称朝廷百官之列。《宋书·徐湛之传》:“显居官次,垢秽朝班,厚颜何地,可以自处。” 宋 曾敏行 《独醒杂志》卷七:“其时官吏多逃散,朝班无几。” 清 李清 《三垣笔记附识》上:“考选故有部属,有同知,兹选俱省臺,时谓一榜尽及第,而庸陋厕朝班矣。”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三章:“当时宰辅,如 王弘 、 彭城王 义康 、 范泰 、 何尚之 ,均称信佛,皆一时名士也。而 谢灵运 、 颜延之 亦列朝班。”参阅《文献通考·王礼二、三》、《清文献通考·王礼一》、《清续文献通考·王礼二》。

惊倒

震惊倾倒。 宋 苏轼 《次韵秦观秀才见赠》:“江湖放浪久全真,忽然一鸣惊倒人。” 元 虞集 《题韩干画马》诗:“昔观祕府 韩 絶少,得见 龙眠 已惊倒。”

鸳鹭行

比喻朝官的行列。鵷和鹭止有班,立有序,故称。 唐 杜甫 《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诗之五:“不息豺狼鬭,空惭鸳鷺行。” 唐 白居易 《翰林院中感秋怀王质夫》诗:“寄跡鸳鷺行,归心鸥鹤羣。”亦省作“ 鸳行 ”。 唐 杜甫 《秦州杂诗》之二十:“为报鸳行旧,鷦鷯在一枝。” 唐 刘禹锡 《奉和司空裴相公中书即事通简旧寮之作》:“佇闻戎马息,入贺领鸳行。” 宋 王禹偁 《送同年刘司谏通判西都》诗:“元老留司卧 雒阳 ,諫官通理輟鸳行。”

贵人

(1) 杰出人物的一员

君子子者,贵人之子也。——《仪礼·丧服》

(2) 地位高的人

夫怒,因嬉笑曰:“将军贵人也,毕之!”——《汉书·灌夫传》

(3) 古代皇帝妃子的称号。位次皇后,汉光武帝始置,历代多沿用,但位尊卑不一

置酒

摆下酒宴

置酒大会宾客。——《史记·魏公子列传》

超然

(1) 超脱世俗

历史家所必需的超然态度

(2) 怅惘的样子

超然不对

轩冕

(1).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管子·立政》:“生则有轩冕、服位、穀禄、田宅之分,死则有棺槨、绞衾、壙垄之度。” 晋 陶潜 《感士不遇赋》:“既轩冕之非荣,岂緼袍之为耻。” 唐 陈子昂 《昭夷子赵氏碑》:“故蓬居穷巷,轩冕结辙。”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四》:“酬酢化尊卑,尊卑化轩冕,轩冕化宫室,宫室化城郭。”

(2).借指官位爵禄。《庄子·缮性》:“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之谓也,谓其无以益其乐而已矣。” 唐 《过陶徵君隐居》诗:“田园三亩緑,轩冕一銖轻。”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文》:“轩冕失之,有时而復来;节行失之,终身不可得矣。” 明 高叔嗣 《简袁永之狱中》诗:“本同江海人,俱为轩冕误。” 清 纳兰性德 《与顾梁汾书》:“恒抱影於林泉,遂忘情於轩冕。”

(3).指国君或显贵者。《管子·轻重甲》:“故轩冕立於朝,爵禄不随,臣不为忠。”《后汉书·崔駰传》:“临雍泮以恢儒,疏轩冕以崇贤。” 唐 王昌龄 《灞上闲居》诗:“轩冕无枉顾,清川照我门。”《明史·文苑传四·徐渭》:“当 嘉靖 时, 王 李 倡七子社, 谢榛 以布衣被摈。 渭 愤其以轩冕压韦布,誓不入二人党。”

(4).指为官。 清 侯方域 《汤御史传》:“然性素高介,当官则死其职,过即澹然无轩冕情。”

秕糠

(1) 瘪谷和米糠

(2) 比喻没有价值的或无用的东西

臭味

臭恶之气味。《周礼·天官·内饔》“辨腥臊羶香之不可食者” 汉 郑玄 注:“腥臊羶香可食者,是别其不可食者,则所谓者皆臭味也。” 清 赵翼 《裙带鱼臭如醃鲞莪洲白门乃酷嗜诗以调之》:“臭味輼輬不可亲,嗜痂偏作席间珍。”

(1).气味。 汉 仲长统 《昌言下》:“性类纯美,臭味芬香,孰有加此乎?” 宋 苏轼 《题杨次公蕙》诗:“蕙本兰之族,依然臭味同。”

(2).比喻志趣。 汉 蔡邕 《玄文先生李休碑》:“凡其亲昭朋徒,臭味相与,大会而葬之。” 唐 元稹 《与吴端公崔院长五十韵》:“吾兄諳性灵, 崔子 同臭味。投此挂冠词,一生还自恣。” 清 方苞 《赠潘幼石序》:“岂臭味之同,虽先生亦有不能自主者耶?”

(3).比喻同类。《左传·襄公八年》:“ 季武子 曰:‘谁敢哉!今譬於草木,寡君在君,君之臭味也。’” 杜预 注:“言同类。” 唐 李百药 《房彦谦碑》:“且復留连宴赏,提携臭味,登山临水,必动咏言。” 宋 苏轼 《下财启》:“夙缘契好,获媾婚姻,顾门阀之虽微,恃臭味之不远。”

握手

通常用于会见或告别时,两人右手相握或相握后两手上下轻轻摇动,以表示友谊、热情、良好祝愿,或慰问,或仅系一种礼节

肺肠

比喻内心;心思。《诗·大雅·桑柔》:“自有肺肠,俾民卒狂。” 郑玄 笺:“自有肺肠,行其心中之所欲,乃使民尽迷惑。” 唐 钱珝 《代史馆相公让官第二表》:“且自去秋以来,国步未復,臣每思人事,每揣人情,因激肺肠,有如汤火。” 明 刘基 《送骆起原之新城知县任》诗:“邂逅忽相逢,悲喜交肺肠。”《“五四”爱国运动资料·上海罢市实录》附录《罢市之轶闻》:“ 黄某 甘心作他人奴隶,竟然不避舆论,而该米行徒知牟利,不知爱国,岂别有肺肠耶。”

宣明

(1).公开表明,毫无隐瞒。《荀子·正论》:“故上者下之本也,上宣明,则下治辨矣。” 杨倞 注:“宣,露。辨,别也。” 晋 袁宏 《后汉纪·光武帝纪》:“主以宣明,不以道胜而不招;臣务对敭,不以时艰而不进。” 毛 * 《评 * 十一中全会和三届二次国民参政会》:“ * 先生在 * 十一中全会上宣称:‘应宣明中央对于 * 并无其他任何要求。’”

(2).明显,毫无遮蔽。《汉书·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日华燿以宣明。”

(3).谓使显明。 唐 李德裕 《唐故开府仪同三司行右领军卫上将军马公神道碑铭》:“帝欲具饰车旗,宣明衣服。公於是典其僚寀,重立规模。”

(4).宣扬,显扬。《汉书·元帝纪》:“相守二千石诚能正躬劳力,宣明教化,以亲万姓,则六合之内和亲,庶几虖无忧矣。”《后汉书·袁安传》:“陛下奉承洪业,大开疆宇,大将军远师讨伐,席卷北庭,此诚宣明祖宗,崇立弘勛者也。” 宋 曾巩 《襄州谢到任表》:“此盖伏遇皇帝陛下奬引士伦,推崇世教,小艺片言之善,偏长一曲之材,皆欲养成,未尝弃废。故令优佚,俯及孤蒙,敢不拊慰此民,宣明上德。”

(5).宫殿名。 西汉 时 宣明殿 在 长安 未央宫 东,见《三辅黄图》卷三。 东汉 时 洛阳 亦建有 宣明殿 。《后汉书·桓郁传》:“帝自制《五家要説章句》,令 郁 校定於 宣明殿 。” 李贤 注:“ 宣明殿 在 德阳殿 后。”

(6).里名。 梁章鉅 《文选旁证》卷十二引《三辅黄图》:“ 长安 閭里一百六十,室居櫛比,门巷脩直,有 宣明 、 建阳 、 昌阴 、 尚冠 、 脩成 、 黄棘 、 北焕 、 南平 等里。”

贫贱

穷困又没有社会地位

贫贱有此女。——《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三峡

“长江三峡”的简称,即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合称,在长江上游,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与湖北省宜昌县南津关之间,长193公里

城隍

(1) 护城河

(2) 道教指城池的守护神

民疾

(1).民众的疾苦。《汉书·沟洫志》:“可以上继 禹 功,下除民疾。”

(2).民间疫病。《新唐书·百官志三》:“医师、医正、医工疗病,书其全之多少为考课,岁给药以防民疾。”

惨伤

悲伤;惨痛忧伤。 唐 杜甫 《寄韩谏议注》诗:“昔随 刘氏 定 长安 ,帷幄未改神惨伤。”《醒世恒言·李玉英狱中讼冤》:“姐妹分别之时,你我不忍分捨,好不惨伤!” 清 沉复 《浮生六记·坎坷记愁》:“儿女之事粗能了了,但分离至此,令人终觉惨伤耳。” 鲁迅 《彷徨·孤独者》:“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

奏疏

奏章,递交给皇室或皇帝的备忘录

向皇帝呈交了一份长长的奏疏

建白

提出建议或陈述主张

宰相卢携素食 令孜,每建白,必阿邑倡和。——《新唐书·田令孜传》

细书

(1).小字。 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聚书》:“又聚得细书《周易》、《尚书》、《周官》、《仪礼》、《礼记》、《毛诗》、《春秋》各一部。”《北史·韦世康传》:“眼闇更剧,不见细书。” 宋 王安石 《台上示吴愿》诗:“细书妨老读,长簟愜昏眠。”

(2).写小字。《淮南子·说林训》:“明月之光,可以远望,而不可以细书;甚雾之朝,可以细书,而不可以远望寻常之外。”《南史·萧钧传》:“ 钧 常手自细书,写五经部为一卷,置于巾箱中,以备遗忘。”

贴黄

(1). 唐 代诏敕用黄纸,凡有更改,仍用黄纸贴在上面,叫做“贴黄”。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三:“ 唐 制:降敕有所更改,以纸贴之,谓之贴黄。盖敕书用黄纸,则贴者亦黄纸也。”

(2). 宋 代奏札意有未尽,摘要另书于后,叫做“贴黄”。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三:“今奏状札子皆白纸,有意所未尽,揭其要处,以黄纸别书於后,乃谓之贴黄。” 宋 陆游 《代二府与夏国主书》:“贴黄:前件事宜,臣等虽已面陈,缘利害至大,陛下反覆省览,故敢輒具此奏。”

(3). 明 清 时摘取奏疏中要点,黏附在奏疏后面,叫做“贴黄”。 清 顾炎武 《日知录·贴黄》:“﹝ 崇禎 ﹞命内阁为贴黄之式,即令本官自撮疏中大要,不过百字,黏附牘尾,以便省览。”

廊庙具

指能担负国家重任的栋梁之材。 唐 杜甫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

久滞

(1).长太弃置。《三国志·魏志·管辂传》“ 正始 九年举秀才” 裴松之 注引《管辂别传》:“欲令明主不独治,逸才不久滞。”

(2).长久积存。《诗·小雅·甫田》“我取其陈” 唐 孔颖达 疏:“以官有畜积,恐其久而腐败,所以紓出官粟之畜积久滞者,待秋收然后取民新穀以纳官也。”

(3).长久滞留。 唐 顾况 《游子吟》:“游子悲久滞,浮云鬱东岑。”《说岳全传》第七九回:“幽魂久滞,忠节应旌。”

一方

(1).一边。多指远处。《诗·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郑玄 笺:“在大水之一边,假喻以言远。”《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扁鹊 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 司马贞 索隐:“方犹边也,言能隔墙见彼边之人。” 三国 魏 曹丕 《与吴质书》:“今果分别,各在一方。” 宋 范成大 《送王仲显赴琼筦》诗:“十年五别岁月老,一方万里音尘稀。”

(2).一处。指所居住的地方。《诗·小雅·角弓》:“民之无良,相怨一方,受爵不让,至於己斯亡。” 郑玄 笺:“无善心之人,则徙居一处怨恚之。”《西游记》第六五回:“经上言三千诸佛,想不是在一方;似 观音 在 南海 , 普贤 在 峨眉 , 文殊 在 五台 。” 清 顾炎武 《与人书》之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3).一个方面;一带地方。《汉书·终军传》:“臣年少材下,孤於外官,不足以亢一方之任。”《南齐书·竟陵王子良传》:“ 齐 有天下日浅,恩洽未布,一方或饥,当加优养。” 宋 欧阳修 《乞奖用孙沔札子》:“其养练士卒,招抚蕃夷,恩信著於一方,至今边人思之。”《古今小说·张道陵七试赵昇》:“所以一方惧怕,每年用重价购求一人,赤身绑缚,送到庙中。” 陈沂 《奔袭刘黑七》:“我这下子活捉了他,不仅为我们这一方的老乡们除了害,我还可以立一个特等功。”

(4).指物的一部分或事的一方面。《周礼·考工记·鲍人》:“信而直,则取材正也;信之而枉,则是一方缓、一方急也。若苟一方缓、一方急,则及其用也,必自其急者先裂。”《晋书·刑法志》:“理者,精玄之妙,不可以一方行也;律者,幽理之奥,不可以一体守也。” 宋 曾巩 《请近更官制如周官六典为书札子》:“况於时异事殊,而可以胶於一方之説,泥於一偏之跡哉?”

(5).一种;一类。《慎子·民杂》:“是以大君因民之能为资,尽包而畜之,无能去取焉。是故不设一方以求於人,故所求者无不足也。”《淮南子·精神训》:“以死生为一化,以万物为一方。” 高诱 注:“方,类也。”《西京杂记》卷四:“其有一介之善,一方之艺,居接士之馆。”

(6).犹言一种方法。《吕氏春秋·君守》:“今之为车者,数官然后成。夫国岂特为车哉,众智众能之所持也,不可以一物一方安车也。” 高诱 注:“方,道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养气》:“虽非胎息之迈术,斯亦卫气之一方也。”

(7).一种配方或药方。《南齐书·虞悰传》:“ 悰 善为滋味,和齐皆有方法……上就 悰 求诸饮食方, 悰 秘不肯出。上醉后,体不快, 悰 乃献醒酒鯖鮓一方而已。”《西游记》第七九回:“朕得一疾, * 日久不愈。幸国丈赐得一方,药饵俱已完备,只少一味引子。”

(8).指东西南北四方之一。 唐 李贺 《北中寒》诗:“一方黑照三方紫, 黄河 冰合鱼龙死。”

(9).数量词。用于方形的东西。 唐 曹松 《碧角簟》诗:“八尺碧天无点翳,一方青玉絶纤尘。” 元 吴昌龄 《东坡梦》第一折:“你下山去俗人家沽一壶酒,买一方肉。” 元 曾瑞 《留鞋记》第四折:“将绣花鞋一隻、香罗帕一方,揣在小生怀内。”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湘事记·军事篇二》:“其时都督印信未刊,随取草纸一方,上书都督 焦 临时命令,委任某为标统,某为营官,下盖四正小印。” 臧克家 《罪恶的黑手》诗二:“有的把巧思运入一方石条的花纹,有的持一块木片仔细地端详。”

(10).数量词。用于田地、土地。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榆白杨》:“种榆法:於其地畔种者,致雀损穀;既非丛林,率多曲戾;不如割地一方种之。” 唐 王建 《上田僕射》诗:“一方新地隔河烟,曾接诸生听管絃。” 宋 张载 《经学理窟·周礼》:“井田亦无他术,但先以天下之地棋布画定,使人受一方,则自是均。”

(11).数量词。指一个方形,犹言一片。 唐 李端 《送从叔赴洪州》诗:“后夜相思处,中庭月一方。” 唐 刘禹锡 《生公讲堂》诗:“高坐寂寥尘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

(12). 宋 代《方田法》,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见《宋史·食货志上二》及《文献通考·田赋四》。

(13).一面。表示一个动作跟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 鲁迅 《集外集拾遗·关于知识阶级》:“至于诸君,是与旧的不同,是二十世纪初叶青年,如在劳动大学一方读书,一方做工,这是新的境遇。”

(14).指事务上相对的两个方面之一。 孙中山 《民族主义》第四讲:“在战争的两方面,一方叫做协商国,一方叫做同盟国。”

(15).一万的隐语。详“ 一干一方 ”。

使民

(1).统治人民,使其服从自己。《管子·权修》:“故曰察能授官,班禄赐予,使民之机也。”《国语·周语上》:“然则长众使民之道,非精不和,非忠不立,非礼不顺,非信不行。”

(2).使用民力。《论语·学而》:“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舟航

(1).船只。《淮南子·主术训》:“大者以为舟航柱梁,小者以为楫楔。” 晋 左思 《吴都赋》:“汎舟航於 彭蠡 ,浑万艘而既同。” 唐 白居易 《登老君阁望洛城》诗:“中桥车马长无已,下渡舟航亦不閒。” 清 余怀 《板桥杂记·珠市名妓》:“水阁外环列舟航如堵墻。”

(2).犹津梁。 南朝 梁 沉约 《答释法云书》:“实不刊之妙旨,万代之舟航。” 唐 杨炯 《卧读书架赋》:“济笔海兮尔为舟航,骋文囿兮尔为羽翼。”

(3).拯济。《宋书·武帝纪中》:“相国 宋王 天纵圣德,灵武秀世,一匡頽运,再造区夏,固以兴灭继絶,舟航沦溺矣。”

(4).比喻济世的良才。《晋书·刘弘陶侃等传赞》:“ 长沙 勤王,拥斾戎场。任隆三事,功宣一匡。繄赖之重,匪伊舟航。” 唐 杨炯 《<王勃集>序》:“幼有钧衡之略,独负舟航之用。”

杖屦

(1).手杖与鞋子。古礼,五十岁老人可扶杖;又古人入室鞋必脱于户外,为尊敬长辈,长者可先入室,后脱鞋。《礼记·曲礼上》:“侍坐於君子,君子欠伸,撰杖屨,视日蚤莫,侍坐者请出矣。” 郑玄 注:“撰犹持也。” 孔颖达 疏:“撰杖屨者,则君子自执杖,在坐著屨。”《旧唐书·宦官传·杨复恭》:“詔 復恭 致仕,赐杖屨。”

(2).对老者、尊者的敬称。 唐 杜甫 《咏怀》之二:“南为 祝融 客,勉强亲杖屨,结託老人星, 罗浮 展衰步。” 仇兆鳌 注:“ 卢 注: 衡山 有 祝融峯 , 董鍊师 在焉,故思一亲其杖屨。” 宋 司马光 《祭颖公文》:“承乏諫垣,造请有禁,不亲杖屨,殆将再期,岂意一朝忽为永诀。”

(3).拄杖漫步。 唐 杜甫 《祠南夕望》诗:“兴来犹杖屨,目断更云沙。” 宋 辛弃疾 《水调歌头·盟鸥》词:“先生杖屨无事,一日走千回。” 明 许时泉 《同甲会》:“杖屨问从何处,苍山赤叶林丘。”

日辰

(1).指日月星辰。《史记·历书》:“至今上即位,招致方士, 唐都 分其天部;而 巴 落下閎 运算转历,然后日辰之度与 夏 正同。”

(2).指天干和地支。 汉 王充 《论衡·诘术》:“日十而辰十二,日辰相配,故甲与子连。” 汉 焦赣 《易林·履之未济》:“日辰不和,强弱相振。”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象数一》:“一日谓之‘一辰’者,以十二支言也。以十干言之,谓之‘今日’;以十二支言之,谓之‘今辰’。故支干谓之‘日辰’。”

(3).日子;时辰。 元 关汉卿 《窦娥冤》楔子:“他説今日好日辰,亲送女儿到我家来。” 元 无名氏 《盆儿鬼》楔子:“恰好今日是个好日辰,回家辞过父亲,便索长行也。”《初刻拍案惊奇》卷二:“若论婚姻大事,还该寻一个好日辰。”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二》:“按天有十二辰,故一日分为十二时,日至某辰,即某时也,故时亦谓之日辰。”

竹枝词

(1).同“ 竹枝 ”。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三:“ 唐 人《柳枝词》专咏柳,《竹枝词》则泛言风土,如 杨廉夫 《西湖竹枝词》之类,前人亦有一二专咏竹者,殊无意致。”

(2).同“ 竹枝 ”。 唐 孟郊 《教坊歌儿》诗:“能嘶《竹枝词》,供养绳床禪。”

柏叶

(1).柏树的叶子。可入药或浸酒。 唐 刘禹锡 《同乐天和微之深春》之十七:“当香收柏叶,养蜜近梨花。”

(2).指柏叶酒。 南朝 梁 萧统 《锦带书十二月启·太簇正月》:“梅花舒两岁之装,柏叶泛三光之酒。” 唐 杜甫 《人日》诗之二:“樽前柏叶休随酒,胜里金花巧耐寒。” 仇兆鳌 注:“ 崔寔 《四民月令》:元旦进椒、柏酒。椒是玉树星精,服之令人却老。柏是仙药,能驻年却病。” 清 钱谦益 《人日示内》诗之一:“银幡头上衝愁阵,柏叶尊前放酒兵。”

宽饶

宽容,饶恕

老翁

(1) 老年男子

(2) 父亲

中有

即中阴。《俱舍论·分别世品》:“死生二有中,五藴名中有;未至应至处,故中有非生。”《大乘义章》卷八:“两身之间,所受阴形,名为中有。”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四讲:“ 犊子 主张有‘中有’(‘生有’与‘死有’之间的状态),此论也有‘中间涅槃’即在中有中入灭的说法。”详“ 中阴 ”。

班马

离群的马

萧萧班马鸣。——唐· 李白《送友人》

0
纠错

精彩推荐:

  • 作者:陆游,朝代:宋代
    十里山光翠障开,重游何事意徘徊?石楼自向云中见,仙岛谁知海上来?丹灶尚能含日月,龙潭还解起风雷。天涯为郡空华发,十二年间到两回。
  • 作者:叶樾,朝代:宋代
    扶疏不耐繁华,意足自然清绝。壁间幻出横斜,祗欠纱窗明月。
  • 作者:吕陶,朝代:宋代

    万里南溪水,滔滔逼郡城。

    四时多雨气,终日是江声。

    蛮市烟中合,山畴火后耕。

    孤村随溉断,绝嶂与云平。

    甲冷三冬戍,烽高半夜惊。

    盛朝咨镇守,别乘委才明。

    爱日迎舟楫,春风卷旆旌。

    兰陔新膳洁,花县旧阴成。

    荔子琼瑶破,藤梢琥珀倾。

    羁怀休念远,浅醉易忘情。

    宦况如邮传,年华似送迎。

    笑谈聊布政,閒暇亦论兵。

    僻地非通辙,层霄有去程。

    行闻海沂咏,流入竹枝清。

  • 作者:陈棣,朝代:宋代
    天眷中兴瑞玉麟,果闻崧岳为生申。逢迎圣主千年运,领略东君五日春。济世丰功铭鼎鼐,传家清德冠簪绅。仙风道骨应难老,曾向瑶宫侍帝宸。
  • 作者:乾隆,朝代:清代

    回銮将幸徐,金陵应必至。

    六朝文物邦,访古吾素志。

    宁无数日留,复恐归期滞。

    无以每䟎程,原非为游恣。

    今朝遇顺风,早停颇无事。

    宣传驻方渎,一百卅里地。

    毗陵及曲阿,瞬息度次第。

    众舟多不及,中途瞠乎弃。

    乃晤有快心,即有不如意。

  • 作者:乾隆,朝代:清代

    罗㬋佛子更弟子,密行由来传阿含。

    何亦台山显灵迹,前三三即后三三。

  • 作者:乾隆,朝代:清代

    虞帝协时日,周王相土年。

    德惟拟君子,度岂藉真仙。

    人是赵延吉,乐惭荀颍川。

    量盈雪同色,呈瑞谢家篇。

  • 作者:马戴,朝代:唐代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云山过海半,乡树入舟中。波定遥天出,沙平远岸穷。离心寄何处,目断曙霞东。
  • 作者:吴芾,朝代:宋代
    我家石井旁,山水非不奇。所恨过从少,无与同襟期。独幸里巷间,高僧有二机。大机传祖印,海内声名驰。晚归结划庵,杜门人莫窥。嗟哉已物化,不见三十朞。我为铭其塔,世犹仰清规。小机真龙象,方为人天师。宴坐一禅榻,天花零乱飞。闻名亦二纪,颇愧会面稀。忽自庐阜来,访我江之湄。共说无生话,不觉日晷移。顾我麋鹿姿,久欲脱馽羁。来日宁有几,扰扰将何为。一点退闲心,不谓师已知。只俟及新岁,上章力丐归。师傥还故里,愿言款柴扉。我虽无长物,亦有筇一枝。正欲空林壑,相与穷幽微。庶几进此道,尺洗平生非。
  • 作者:戴复古,朝代:宋代
    竹隐种竹知几年,千竿万竿长拂天。群飞不敢下栖止,常有清风凛凛然。丹穴飞来两雏凤,凤来此竹为之重。牙签玉轴带芸香,家藏万卷为渠用。人间豚犬不足多,我来为作徐卿二子歌。手传竹隐文章印,看取他日官职高嵯峨。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app
下载词典网APP
用手机扫一扫
手机版 古诗文 在线查询
词典网 www.CiDianWang.com